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1.10.22
孙思邈曾说“夜饭饱,损一日之寿”,就是说晚上吃撑一顿,就是在减损一日的寿命,故晚餐宜少食为养生之道。
晚餐有“鬼食”之称,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乏道理,晚餐吃得不好,引起非常多的疾病,给身体埋下无数炸弹……
美国有一位健康专家提出了这个观点:晚餐的作用,四分之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命,四分之三是维持医生的收入。虽然比例不一定准确,但足以说明吃晚餐的很身体健康之间的直接联系:晚餐确实能够决定你的寿命。
这话说得可能有点夸张,但说明了一个事实:晚饭吃不对惹出一身病。
在《墨子·杂守》上记载,兵士每天只吃两顿。第一顿称“朝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早餐。第二顿称“飧”或“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
中医和佛教都说:“过午不食”。所谓“午”,就是中午11点—13点,过了13点就不能再吃饭了。这里先跟大家讲一个故事:
1418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的宠臣——翰林学士胡广死了,享年只有37岁。胡广是个文人,其特点是守口如瓶,朱棣与他商量事,他是绝对不会泄露的,因此朱棣很喜欢他。
但是朱棣也很讨厌他,因为胡广爱吃晚饭。在古代,一个人如果吃晚饭,就会被认为是放荡。但是胡广说自己长期有病,身体十分虚弱;一顿饭吃不多,因此必需多吃几次饭。朱棣也就原谅他了。
▲胡广,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的宠臣。但朱棣也很讨厌他,因为胡广爱吃晚饭。在古代,一个人如果吃晚饭,就会被认为是放荡。
胡广当了翰林之后,才开始吃晚饭。诚如他自己说的,他自己长期有病,身体十分虚弱;一顿饭吃不多,因此要吃晚饭;而且晚饭非常丰盛。然而胡广的身体并没有因为吃晚饭而强壮起来,反而毛病越来越多,于是37岁就吃死了。
知名中医、任之堂创办人余浩认为——“四高”都是吃出来的。
要是您本人或者亲人朋友患有高血脂、高胆固醇、高血糖、高尿酸等疾病,每每到医院检查,都会听主治医生继续絮叨吧!
“平时要吃清淡点啊”“怎么和你说了还不忌点口”“你呀,都是吃出来的”。
医生说的没错,其实,得了这些病多是因为未完全消化或转化的物质。
为什么现代人身体消化转化不了?一是吃的多了,二是脾胃功能弱了。脾胃功能的下降,则是由于长期饮食不节。
《黄帝内经》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说,大饱伤脾。就是这个道理。
余浩医生说到,曾有个糖尿病患者来任之堂,当谈起饮食对于她疾病的影响的时候,她很肯定的说:我已经很注意了,早餐中餐都吃得很少,就晚餐吃饱一些。
但她想错了,也吃错了。余浩医师告诉她,人体晚上消化机能最差,阳气都收敛潜藏起来,吃的营养越丰富,越转化不了,剩下的就是垃圾,反而容易导致疾病。
患者仍然担心地说,我身体虚,晚餐那顿一定要吃饱,马无夜草不肥。如果我晚上不吃饱,半夜都会饿醒。
其实哪会呢?记住:我们的肠胃怕堵,不怕饿。半饥半饱,人身体轻快精神,吃得肚子鼓鼓,反而疲劳没劲。营养不是越多越好,恰到好处最妙。
就好比耕田种地一样,肥料要淡淡的,稍微过浓一点,反而会把植物的根给烧掉。所以古人说“过犹不及”。我们吃饭,要宁留三分饥,也不十成饱啊!
后来,在余浩医生的建议下,上面的那位糖尿病患者把晚餐减成半饱,结果最大的受益就是以前老容易心慌,把饭量减半后,心就不慌了。
可见心慌未必尽是气血不足,对当代人来说,更多是饮食过度,胆胃不降,堵在中间造成的心慌。其实只要管住嘴,保持半饱状态,使六腑保持空灵,五脏没有压力,心也就不慌了。
老人尤其是这样,老人多数心的功能有所降低,胃肠动力也不够,吃的过多,心与小肠都受损,不可不戒!很多老人都是在大饱后去世的,特别是晚餐吃饱吃撑,就在睡梦中不知不觉去了。
孙思邈那句“夜饭饱,损一日之寿”,就是说晚上吃撑一顿,就是在减损一日的寿命,故晚餐宜少食为养生之道。
1、肥胖:据统计,90%的肥胖者缘于晚餐吃太好、吃太多,加之晚上活动量小,能量消耗低,多余的热量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大量合成脂肪,日积月累,肥胖也就形成了。
生活中不少正在进行节食减肥的朋友,忽略了晚餐节食的重要性,不吃早、中餐,晚上却大吃一顿,以致身体越减越胖。
2、糖尿病:长期晚餐过饱,经常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很容易造成胰岛负担加重,加速老化,进而诱发糖尿病。肥胖也会引发糖尿病。
4、尿路结石:人体排钙尖峰值期在晚餐后四五个小时,若晚餐吃太晚,当排钙尖峰期到来时,通常已进入睡眠中。于是尿液滞留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致使尿中的钙不断增加,很容易沉积下来形成结晶体,长期积累就容易形成结石。
5、高血脂症:晚餐若采用高蛋白、高油脂、高热量进食方式,会刺激肝脏制造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从而形成高血脂症。
6、高血压:晚餐内容若偏荤食,加上睡眠时的血流速度减缓,大量血脂就会沉积在血管壁上,进而引起小动脉收缩,使外周血管阻力增高,易使血压突然上升,也加速全身小动脉的硬化过程。
7、冠心病:晚餐的饮食若是偏向高脂肪、高热量就可引起胆固醇增高,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另一主因,是钙质沉积在血管壁内,因此晚餐的盛食、美食、饱食及过迟吃晚饭都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8、脂肪肝:晚餐若吃太好、吃太饱,血糖和脂肪酸的浓度会加速脂肪的合成,加上晚间活动量小,也加速脂肪的转化,极易形成脂肪肝。
9、急性胰腺炎:晚餐暴饮暴食,再加上饮酒,极易诱发急性胰腺炎,严重者甚至在睡眠中休克、猝死。
10、老年痴呆:若长期晚餐吃太饱,睡眠时胃肠及附近的肝、胆、胰脏等器官仍在运作中,使脑部不能休息,脑部的血液供应也不足,进而影响脑细胞的正常代谢,加速脑细胞老化。据统计,青壮年时期经常饱餐,老年后有20%以上的几率会罹患老年痴呆症。
大家都知道这样的一句谚语,早餐吃得像国王、午餐吃得像公主,晚餐吃得像乞丐,就是告诉大家要合理分配吃饭的比例。
根据中国营养膳食指南,一天三餐摄入量比例,最好是“343”原则:即:早餐占3成、午餐占4成、晚餐占3成。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介绍,健康晚餐要记住5要素:
2、晚餐要“查漏补缺”。吃晚饭前,回想一下早餐和午餐都吃了什么,在晚上把今天缺的营养都补上。比如,没吃足500克蔬菜,晚餐就该吃一大盘青菜;如果前两顿没吃粗粮,晚上就来碗杂粮粥;如果没吃豆制品,晚上就该来个豆腐……补足前两顿缺了的食物,晚餐才能成为全天营养找到平衡。
3、吃晚饭时一心一意。“边吃饭边看视频、边吃饭边说话”,这样最影响消化了。边吃饭边干别的会分散吃饭的注意力,影响咀嚼和消化液的分泌,加之食物嚼不烂,必然会增加胃的负担。
4、晚餐要注意粗细搭配。很多人知道晚饭要吃得清淡一些,但清淡不是不能吃肉,而是不能太浓汁厚味,适当吃些肌纤维短、好消化的海产品、瘦肉、蛋类都可以,注重粗细搭配,多吃些蔬菜和粗粮,少吃肥肉,从而增加胃肠动力,有助消化。
5、在外应酬时管住嘴。在外应酬更要把握好自己的饭量。在国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应酬、聚餐安排在中午,晚上回家吃晚饭,这不仅有利于维系家人的感情,更对健康有利,值得提倡。
民间和中医一直有“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的说法。这是真的吗?
饭吃七分饱”,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是十分正确的!
为了更好解释这种现象,赵立平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营养所刘勇教授团队合作完成的研究证实:有节制的低脂饮食更能让动物长寿。
七分饱到底是怎样的感觉?
七分饱是一种因人而异的感觉,有点抽象不好衡量。专家认为,可以用下面这个方法来衡量七分饱:
胃里还没觉得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有所下降,主动进食的速度也明显变慢,但习惯性地还想多吃,可如果把食物撤走,换话题转移注意力,很快就会忘记吃东西。
以上仅供参考,请在医师的指导下调理。
审核:卢药师
编辑:三七小妹
人有四根即鼻根、乳根、耳根、足根。“鼻为苗窍之根,乳为宗气之根,耳为神机之根,脚为精气之根。”可见鼻、耳、乳仅是精气的凝聚点,而脚才是精气总的集合点。
人有脚,犹如树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脚对人体起着重要的养生保健作用。
人体“双手”负责心肺脑的毒气释放,人体“双脚”负责肝脾肾胰的毒气释放,前者叫“天毒”,后者叫“地毒”。
奇妙的是,“天毒”与“地毒”就像正副电子的关系一样,一旦接触就会互相抵消化为乌有。
所以,苍颉祖师在造字的时候使用了一个成语,叫“手足情深”,告诉我们,自己的手脚要经常接触,其目的就是将“天毒”与“地毒”互相抵消。
足疗师为什么疾病很多难以治好,其原因就是让病人的“地毒”通过自己的双手进入了自己的心肺。
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相传孙思邈活了141岁,留下多部中医巨著,除了民间秘方外,药王对穴位的研究造诣极深。
他曾在在102岁所著《千金方·杂病论》中说到:击一穴无所不治。
这个地方就是脚心,也就是涌泉穴的地方,拍打这个地方,不但能够防治100多种疾病,而且方法也很简单。
药王孙思邈特别提到,一定要用手心拍打,就是用手心拍打脚心。别看这个动作简单,作用可大着呢!
手心和脚心都是人体非常重要的部位,尤其是手心的劳宫穴和脚心的涌泉穴,更被医家认为是养生大穴。
通过上千年国人的验证,手心拍脚心对腰背酸痛、足膝酸软、心脏病、高血压、风湿病等127种疾病都有良效。
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偏、正头痛耳鸣,眩晕,健忘,失眠,记忆力减退郁闷心烦,易怒易躁,情志不畅,易器易笑气血双亏,上热下寒,腰背酸痛,足膝酸软心脏病,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糖尿病肝炎,胆病,肾炎,尿毒症,贫血,血液病,哮喘,肺结核,风湿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甲亢,甲低,中风后遗症脑炎后遗症脑痿缩,脑软化,脑积水美尼尔氏综合症,帕金森氏症,雷诺氏病,白塞氏综合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自汗盗汗,体质虚弱,营养不良,发育不良视力减退,感冒,过敏性鼻炎......
手心拍脚心,主要就是劳宫打涌泉,在经络穴位的调节与沟通过程中,能够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火不上炎而神自清,水不下渗而精自固”,太神奇了!
1.去除顽疾
防治阴虚阳亢、上实下虚、心肾不交、肝肠上亢等症所导致的各种慢性常见顽症。
2.焕发生机
对于未老先衰的退行性病变和虚劳亏损的消耗性疾病,如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
3.培肾固本
防治多种老年慢性病及“人老腿先老”所呈现的腰腿、足部的慢性疾病。
4.开智激能
促进儿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开发智能,激发潜能。
5.养肝明目
对于慢性肝、胆疾患及近视、远视等眼病,有一定功效。
6.舒肝解郁,畅达情志
心绪不佳或七情过度时练习本功,可立即消除郁闷焦躁、多愁善感等症状。
7.定志宁神,平衡心境
身体疲劳、神经紧张时练习本功,可使头脑清晰,心情平稳,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对失眠症有良好的功效。
8.扶正去邪
纠正气血逆乱,防治因练其它功法不当所导致的各种偏差。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9.治神经衰弱、失眠乏力等
涌泉穴意为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各处,尤其对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失眠乏力效果显著。
10.治头痛、治高血压等
平时按揉涌泉穴,有助于治疗咽喉肿痛、头痛、眩晕、高血压等。
延伸阅读:
人体有八个大窝窝又称八虚,它们是双腋、双肘、双髀(即两胯)和双腘。八虚也是寒冷冬天人体最暖和的地方。据说这八虚小到治感冒大到治疑难杂症,是道家不外传的秘诀。
虚就是薄弱环节的意思,衣裳最容易沾灰的地方多是叠折处,人体的八虚就好比这些地方。五脏之邪就喜欢藏匿于八虚。
五脏之邪藏匿于八虚
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在肺则尺泽,在心则少海之次。“留”,当作“流”,下同);
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期门、渊腋等穴之次);
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脾与胃合。其脉皆自胫股上出冲门、气冲之间,故邪气留于髀跨者,为脾经之病);
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肾与膀胱为表里,其经皆出膝后阴谷、委中之间,故邪气留于两腘者,为肾经之病)。
拍两肘窝——拍散心肺邪气病气
肘窝部位,刚好是心经、心包经、肺经三条阴经通过的地方,还藏着两个穴位,肺经的尺泽穴和心包经的曲泽穴。
1、心肺疾病
常常能在其肘窝部位摸到一个压痛点,轻轻一点患者就能痛得叫起来,找到痛点拍打它,使淤邪散开,则正气自复,邪气自然无从所留。
早晨起床后,在肘窝处捏一捏拍一拍,找找是否有硬结或者痛点,如果有比较强烈的反应,就说明身体需要及时调理了,那就要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拍打的次数,将痛点或者硬结拍散开。
2、拍肘窝可治皮肤骚痒:
肺主皮毛,拍打肘窝排解湿毒,就能止痒。由于湿热长痘痘,或皮肤到了冬天很容易痒痒的人,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肘窝的拍打方法:
把左手臂伸直,用右手找到左手臂的肘横纹正中,用右手大拇指点住它定位,找到后,可用右手的四指并拢轻轻拍打。每次八十一下即可,力量可由轻到重。一般心肺有热的人,拍打后就可看到肘窝局部发红,甚至能拍出痧来。
拍痧:五指并拢成勺状,在肌肉丰满或关节部位适度有力扣拍,使深层不易刮出的毒素排出来。
不过,重症或久病身体羸弱的患者,最好不要过重刺激,在肘窝部位轻轻地推擦即可,推擦之后的微热感,能温熏心肺,这是丹道医家的“少火生气”之法,相当于中医治疗中的补法。
拍两腋——治疗肝病、心脏病
两腋主要走四条经脉:肺经、心包经、胆经和心经。
肺经出了毛病,比如肺气被壅滞的话,会出现烦心胸满的现象。腋窝肿胀就是心包经出了问题。腋下还走胆经,胆经出现毛病以后,有的人会出现严重心脏病的感觉,叫心胁痛不能转侧,还伴有口苦,且喜欢长吁短叹。腋下长了一堆东西,也是胆经被郁的象。心经会造成整个手臂的麻痹,手臂冰凉,活动不便,同时感觉咽喉特别干燥,想喝水。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常有掌中热的毛病,这一般是跟肺经、心包经或者心经有关。
1、解郁闷
人只要一生气,经脉肯定就会堵塞。轻拍两腋后可以治疗人发怒后气滞血瘀,运行不肠引起的胸闷、气短、心悸心悲欲哭、多疑、手臂涨麻等症状。(妇女更年期也可以舒缓)。如果人经常郁闷的话,就有可能在腋窝下长出一个包来,这是心气被郁滞的象。
拍心包经首先要掐住腋窝下心经上的极泉穴(解郁大穴)。治疗手法就是弹拨和拍打,用四指在腋窝正中轻轻地弹拨。我们在弹拨的时候,能明显地感觉到有一条经筋,这条筋的正中就是极泉穴(出现无名指和小指发麻的情况,就是弹拨对了)。然后在这里多弹拨几下,同时用空拳沿着手臂的中线慢慢地拍下来,就能够化解心郁。极泉穴位于我们的腋下,我们平时在哄小孩儿时,用手一挠胳肢窝,孩子就会笑个不停。其实这正好刺激到了他有痒痒肉的极泉穴,动了心气,而心主喜,所以孩子会开心地笑起来。
膻中也是解郁的大穴。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被气着了,经常会不自觉地拍打自己的胸膛,实际上这就是在拍打膻中穴。中医里认为心包主“喜乐出焉”。敲打膻中穴(胸腺)还能提高免疫力。
2、治肝病、心脏病
平时我们所说的“气急攻心”实际上是肝火滞留于两腋,阻碍了心经气血运行,不仅伤肝,也伤心脏。人因气急攻心产生昏厥时可以弹拨极泉穴,极泉穴不仅具有宽胸理气的作用,还可以快速回阳,引血上行,使头脑快速清醒。使人快速平静下来。
日常保健时,我们用不着在极泉穴那儿费那么大力气去弹拨,只需要轻轻地拍打即可。平时弹拨拍打两腋下,还可以预防和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脏疾病,这相当于我们随身携带的速效救心丸。
3、缓解手心汗
缓解手心汗,这相当于心包经不收敛,因为人的心包为厥阴经,是主收的,不收敛就会手心出汗。我们常有人只要一紧张就爱拼命地搓手,这种下意识动作其实也是一种自救,一种自我的帮助,搓手心就是在刺激心包经。
拍两髀治疗一切妇科病
拍两髀(大腿内侧与小腹交接处的腹股沟部位)治疗一切妇科病。
拍打两髀不仅能加速气血运行健脾胃,拍两髀胖人能拍瘦,瘦人能拍胖。
还能刺激两个对治疗妇科病非常有效的两穴,气冲--冲门,具有治疗月经不调、不孕、痛经、双脚冰凉的作用和治疗奔溃带下妇科炎症的功效,还能治疗男科和血脉不畅导致的血瘀痰湿。
具体方法就是直立,用双手轻轻拍打两腹股沟,逐渐加力,直至两髀微微发热为止。每天拍打两到三次,每次3~5分钟。
拍两腘——治疗一切腰腿痛
两腘就是两膝关节后面。《黄帝内经》中说「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古人说,「腰为肾之府,膝为肾之路」。平时拍打两腘可以起到补肾养肾的作用。
两腘也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必经之处,一切热病都可从这条经络下手。
双手拍打两膝关节后面的腘窝,每天拍打五分钟。下午申时(15:00~17:00)膀胱经旺,此时拍打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