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转化治疗:突破无法切除的难题
什么是肝癌的转化治疗?肝癌的转化治疗,是通过多种手段,针对无法通过手术根治的情况,实现肿瘤负荷减轻、转移灶减少、手术风险下降,从而为实施根治性手术提供系统性的治疗。
肝癌治疗的挑战:手术难度大、术后复发率高
在中国,约有2/3的肝癌患者初诊时已属中晚期,因肿瘤巨大且多发,甚至形成癌栓等情况,所以不适合或不适宜手术切除。然而,近年来随着靶向免疫等药物的出现,为肝癌的转化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转化治疗,使肿瘤降期,为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提供了实现可手术切除的机会,从而延长了生存期,甚至治愈。
根治性治疗的限制与转化治疗的出路
早期肝癌患者,可通过手术切除、局部消融、肝移植等手段实现根治性治疗,中位生存期可超过5年。然而,中晚期肝癌手术后的短期复发率高达70%,使许多患者的手术效果不尽如人意。正是基于这些问题,肝癌转化治疗应运而生,成为延长无癌生存期、创造手术机会的重要途径。
转化治疗的关键目标:使肿瘤降期并获得根治性切除
转化治疗的核心目标在于消除肝癌无法切除的因素,将不可切除的肿瘤转化为可切除的根治性手术。
提高转化率:联合局部及系统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介入、局部消融、靶向,免疫药物治疗、全身化疗、中医中药以及局部放疗等。
病例介绍:
患者概况
男性,44岁,因“体检发现肝占位病变3月余”入院。
辅助检查:
患者入院时肝胆胰脾平扫+增强CT:肝脏轮廓欠光滑,肝右叶体积增大,内见巨大软组织肿块密度影,其密度不均,内见液化坏死区,最大截面大小约20.9*11.7cm,增强后动脉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内见更低密度区,静脉期肿块密度较周围肝实质密度减低,呈“快进快出”表现;门静脉右支内可见充盈缺损。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胆囊形态正常,其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胃充盈可,壁未见明显增厚;胰腺、脾脏及所见双肾、肾上腺形态正常,平扫及增强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腹腔见多发迂曲血管影。腹膜后及大血管旁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抽血结果:甲胎蛋白7.81,APTT25.2S,PT11.9S,白蛋白40g/L,总胆红素19.1umol/L
入院诊断:巨块型肝癌伴门静脉癌栓
诊疗经过
共行3次HAIC+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进行转化治疗。
转化治疗前转化治疗后
复查CT:肿块明显缩小并大片坏死区,最大截面大小64mm*83mm。肿块仍见活性区,门静脉右支癌栓。
随后经过完善的术前准备,邵子力教授团队进行了肝癌根治术+门静脉药盒植入+术中射频消融术。将肿瘤完整切除,并对左肝1疑质硬结节进行了术中射频消融,术程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见术后并发症发生,2周后顺利出院。
术前术后
当月我院术后病理:1.(肝肿物)原发性肝细胞癌。-肉眼类型:巨块型;-Edmondson-Steriner分级:IV级;-组织学类型:肝细胞型(实体型为主);-近癌旁肝组织可见微血管侵犯(MVI:4个,MVI评分:M1,低危组};-本例HE切片中未见神经侵犯;-未见小胆管内癌栓;-未见胆管侵犯;-周围肝细胞灶性肿胀变性,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自检肝切缘:未见癌组织浸润;-肝被膜:癌组织紧邻肝被膜,癌组织未突破肝被膜。*(2313061-8)免疫组化:AFP(-),Arginase-1(-),Hepatocyte(-),GPC3(少许细胞+),MUC1(+),CK7(-),CD34(微血管+),D2-40(淋巴管+),HBsAg(-),Ki-67(约90%+),PSA(-),NKX3.1(-),Syn(-),CgA(-)。2.(胆囊)慢性胆囊炎,未见癌组织。3.(12组淋巴结)未见转移癌(0/2).
术后情况:患者门静脉右支癌栓,为预防肿瘤肝内转移,后续进行了6次的门静脉灌注化疗。甲胎蛋白及异常凝血酶原术后维持正常水平,复查CT未见复发病灶。
邵子力教授指出,转化治疗为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长期生存提供了可能,相信随着医学的进步,我们对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会更加丰富,肝癌患者的抗癌之路也会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专家推荐:
邵子力,肝胆外科三级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通外科副主任。技术专长:从事普通外科工作30年,对肝癌、胆管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门脉高压症脾亢及胆石症等疾病诊治有较深的造诣,尤其擅长腹腔镜及射频消融等微创外科手术,腹腔镜肝切除、肝胆胰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目前在肝癌转化治疗方向,总结出了独有一套体系,在根治肝癌方面取得极为显著的疗效。肝胆外科专家门诊:周二上午。
喜讯!广医二院工会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