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什么算“好好吃饭”,不同人有不同的回答。
研究生黄福涛认为:“好好吃饭”的标准是“三餐规律,搭配均衡,吃得要适量,既不能暴饮暴食,也不能吃得太少。”
19级信管院的C同学认为自己没做到“好好吃饭”,因为他是个“早饭都不吃的人”。
偶尔不吃晚饭的张同学认为自己的饮食习惯是健康的:“不是说晚饭要吃少或者压根不吃吗?”
常用外卖解决三餐的杨同学认为,外卖只不过是她在现有条件下做出的最佳选择。
对于健康的饮食方式,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与实践。
饮食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对生活的其他方面起着基础性影响的同时,也不断接受着来自许多方面的反作用。
食堂有时并非第一选择
进入大学后,去食堂用餐成为同学们解决一日三餐的主要途径。但是在特定情况下,食堂却不会成为同学们的首选。
餐厅队伍长、饭菜凉、不合口味等问题也被提及。
习惯了贵州“重油重辣”的姜同学,因找不到可口的饭菜而苦恼。“我觉得主要还是饮食习惯的问题,我们那边和南京真的差太多。我有时候都走到食堂了,逛了一圈不知道吃什么,就走了。”
过往习惯也会影响同学们在校园内饮食方式、生活秩序的形成。
杨同学坚持每天吃早饭,即使起床晚或者没有胃口,她也不省略这一环节。
“我妈以前一定要我吃早饭。必须得吃,这是习惯。”
黄福涛同学也有不吃早餐的习惯。他解释称,“在家里或者在学校一般没课的话都是一日两餐,睡醒了就该吃午餐了。”
可见,家长要求、日常作息等习惯因素,对同学们的饮食作息发挥着影响。改变建构起的健康饮食秩序很简单,但坚持它,往往需要更多的努力。
关乎味道,更关乎心情
许多同学都认为“心情”是影响自己日常饮食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18级研究生李同学看来,吃得开心一般不是因为食物本身,而是生活中有愉快的事情发生。她回忆今年在学校吃得最开心的一顿饭是6月15日返校第一天的那顿黄焖鸡。返校的愉悦让久别校园的她觉得那一份黄焖鸡是她“近几年来吃过的食堂发挥最好的黄焖鸡”。
对信管院19级本科生孙同学来说,当她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或有较多作业和工作需要完成时,紧张的情绪会让她吃得急促而无味,“感觉饭没有那么好吃了”。
面对压力,食物也可以成为不良情绪的抚慰剂。孙同学说:“有时候心情不好,我也会决定吃点好的来安慰一下自己。”关于近期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用餐经历,孙同学提到:“那天早上从8点考到12点,我觉得我考得都快自闭了。而且还都是闭卷,复习了很久,考完之后我快乐地去吃了金陵小炒。”
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的兼职咨询师一荻老师介绍了饮食与心情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心情不好的时候,吃点甜食和碳水会让整个人平和愉悦很多。食物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在可掌控的进食习惯下,吃点高热量食物可以让自我放松,是一种自控能力下建立自我应对策略的方式。”
饮食问题,嵌于生活体系中
一荻老师提到:“在咨询工作中,更多同学是因当下受困情境以及创伤事件求助,但伴随着交流深入,浮出水面的还有睡眠、躯体化反应及进食问题。”看似简单的一日三餐实则内嵌于更为宏大的生活体系之中。如果追问无法规律吃饭的背后原因,可能有ddl带来的焦虑、人际沟通的困扰、课业的压力等等。
南京大学医院仙林分院综合门诊的全医生特别提到熬夜对胃病的重要影响。“熬夜比饮食不规律导致胃病的可能性更大。熬夜的话,人体激素水平会紊乱,胃酸侵蚀胃粘膜,会产生胃溃疡。”
全医生严肃地说:“这种习惯非常不好,不但容易导致胃病,还可能会导致胆结石。”
对研究生李同学而言,课题组突然布置的任务会影响自己的饮食安排,“导师让你十二点必须要交一个东西然后做完,那你必须做完才能去吃饭。”
谭同学患有胃病,上学期间偶尔发作。她在准备辩论赛时胃口不好、压力较大,有时会忘记吃饭,觉察后又因担心引发胃病而更加焦虑,往往造成恶性循环。
饮食这一日常环节,成为观察个人生活的切入点。在三餐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背后的,是整体生活秩序面临的挑战。
那么,超越“好好吃饭”的语境,我们可以做出哪些尝试来缓解紧张、焦虑与失控状态,安排有秩序的生活呢?老师给出了三个建议:
第一,尝试拆解目标。
“有拖延症的学生往往对自己要求非常高,期待自己所完成的报告是一篇高质量的作品。这时,他在行动上,就会驻足不前,怕最终达不到自己的期待,而对自身失望。”将宏大的目标拆解为可实现的小目标,把小目标填进任务栏,每天完成一点点,减少了焦虑,也看得到成长。
第二,寻找自身内在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一些属于自己的爱好,比如阅读、电影、运动、摄影等等。觉得身心疲乏的时候,就让自己的身体喘口气,去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身体处于一个智慧而又清明的状态去做决定,脱离被情绪裹挟的愚痴之心。”
第三,处于现实困境与卡顿状态时,不要害怕说出“我需要你”。
自身之外,我们还有着丰富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好朋友聊聊天、去旅行,在更大的空间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需要时,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比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抽丝剥茧梳理情绪,对自身状态有更清晰的认知。
从好好吃饭,到好好生活。借用南京大学文学院徐雁平老师的话:不论何时,认真吃好一日三餐。用一日三餐建立起一天的框架,或许是最好的日程表。着眼长远,慢慢来,不急。
往期推荐
加入新潮读者交流群,与我们一起观潮!
采写|朱珂影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本科生
希仁古力·吐尔洪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
刘一默哲学系2019级本科生
美编|吴昊明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本科生
原标题:《调查|用一日三餐建立起一天的框架:你好好吃饭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