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菜农夏新发在育苗工厂内查看辣椒苗生长情况。本报记者贾克帅摄
近日航拍的和县蔬菜基地的蔬菜大棚。本报通讯员娄良飞摄
??近日,和县历阳镇太平村的菜农李明才一大早就给基地大棚里的菜苗上地膜。看着定植才半个月的辣椒苗枝叶舒展,长势良好,他一脸欣喜。
??“有了地膜可以保温保湿,利于菜苗成长,这个季节大棚里都是秋延辣椒,这种辣椒采摘期长,能从年底摘到明年三四月份,三成以上销到南京等地。”李明才告诉记者。
??和县是蔬菜生产大县,设施蔬菜生产起步早、规模大,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位于长三角腹地、与南京交界的和县,年产蔬菜总量的近七成销往长三角地区,是名副其实的长三角“菜篮子”。近年来,依托区位优势,和县提出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的目标。
??如何做到保供长三角、做实做优“菜篮子”?和县正在蔬菜领域“深耕精耕”。
??玻璃温室大棚集中化、工厂化、智能化育苗——
??蔬菜稳产有了“稳定器”
??太平村是和县蔬菜产业的发源地。上世纪80年代初,太平村5位农民最早尝试蔬菜种植并致富,此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和县蔬菜种植规模初现。“五个能人带一乡,万吨蔬菜过大江”成为美谈。
??“菜棚从一开始的小拱棚发展到竹棚,再到钢架大棚,种菜‘土办法’逐步被现代化种植技术所取代,产量提高且稳定了。”李明才念了近40年“种菜经”,在他看来,和县蔬菜从大棚建造、选种育种、菜苗培育、病虫害防治到田间管理,每个环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农户使用泥土自行育苗,苗的质量不高,种菜产量不稳定。”李明才说。如何克服“育苗难”,曾长期困扰着菜农们,直到集中化、工厂化育苗的出现。
??9月1日,记者走进和县台创园的一家育苗工厂,虽然集中育苗期刚过去,但在高大的玻璃温室大棚内,长势喜人的菜苗一眼望不到头。
??“一年四季都能育苗,规模化集中育苗主要在冬夏两季。”安徽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新发说,新源公司的育苗工厂有11个玻璃温室大棚,今年夏季集中育苗期育苗3000多万株,已全部售完。
??在和县,像新源公司这样的育苗工厂还有3家。每年育苗期,菜农们就在各育苗工厂排起长队。他们把菜种交给育苗工厂,签订代育协议,育苗工厂运用自动控温系统、自动补光系统、水肥一体化技术、物联网等现代化设施育苗。一个月后,菜农便可前来提苗。
??和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是专门从事蔬菜技术指导服务的部门。中心主任张金龙把育苗工厂比作蔬菜稳产的“压舱石”“稳定器”。
??“玻璃大棚高大牢固,全自动智能化育苗受自然环境变化影响小,可以保证有苗可栽。”张金龙说。
??谈话间,夏新发端起一个长满菜苗的穴盘向记者展示。与一般穴盘相比,这种穴盘育苗密度更大,菜苗杆茎更有韧性、个头大小更均匀。
??“这是最新育苗技术,使用与之配套的移栽机器,可实现高密度机械化移栽,减少人力,适合年纪较大和种菜面积较大的农户。”夏新发说,“和县正推广机械化移栽技术,未来旋耕、平地、施肥都将实现机械化,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你看这根系多好,菜苗个头也整齐,虽然花费了代育费,但整体上比自己育苗降低了成本。”西埠镇范桥村村民李伏年种植100多亩蔬菜,他认为,工厂化育苗采用进口基质,技术先进,菜苗质量有保障。今年,他在育苗工厂代育了25万株苗,其中一部分采用了机械化移栽。
??“省工省时,一亩地半小时栽完,每亩节约人力成本约100块钱。”李伏年认为,机械化移栽是现代化种菜的趋势,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移栽机器有待改进,对栽种密度、速度的调节最好再灵活些。”
??“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解决了目前设施蔬菜面临的人工成本飙升的难题。”张金龙告诉记者,由于农村劳动力缺乏,蔬菜种植人工成本大幅上涨,农村“空心化”也是发展蔬菜产业遭遇的新问题。和县出台了系列奖补、支持政策,鼓励扩大蔬菜产业规模。
??目前,和县蔬菜种植面积42万亩,年产各类优质蔬菜瓜果近105万吨,计划到2025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总产量和总产值实现新突破。
??菜农和专家共同摸索,开出四季“药方”防病虫——
??绿色种植采用“土办法”
??记者了解到,安徽和县是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服务县。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李宝聚是和县的常客,8月29日,李宝聚一行再次来到和县,指导当地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家们每次来和县,都会到大棚里走走看看,对菜苗仔细观察,有时候也会对土壤取样,耐心地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李明才说。这次来和县与往常一样,李宝聚一行深入田间地头,与菜农交流病虫害新情况,现场诊断,制定防治方案。他们还带来了3项防治病虫害的绿色技术,让菜农们直接受益。
??发展绿色蔬菜产业,如何处理好病虫害防治与减少化学品投放之间的关系?和县给出了答案:绿色防控技术。
??所谓“绿色防控技术”,即在蔬菜育种、栽培、采摘等各个环节,更多地通过物理方式、生物方式进行病虫害防治,如采用粘虫板、迷向剂、杀虫灯等方式,既能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又能减少农药使用,保证蔬菜的绿色品质。对此,和县农业部门和菜农们学习、探索出诸多“土”“洋”结合的有效技术和方法,许多技术和方法申请了国家专利,“高温煮田”就是一个典型。
??和县虽是蔬菜大县,但人均耕地面积并不多。随着蔬菜种植规模扩大,耕地利用率达到极限,蔬菜种植却一茬接一茬,土地得不到休养。
??“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土壤中的有害病原物会不断增加,植株易感病染病,导致产量、品质降低,这叫‘连作障碍’。”张金龙告诉记者。
??要想种好菜,先要养好田。和县菜农们摸索出了“土办法”。每年夏季高温期,在大棚内保持一定量的水,利用棚内高温对土壤“焖”“煮”一个多月,在不使用化学品的情况下,既杀灭了有害病原物,又过滤掉土壤中的盐分和残留肥料。此法被定名为“高温煮田抗重茬技术”。每年夏季,和县菜农都会“煮田”休养土地,称为“夏调理”。
??和县蔬菜种植,一年四季都有“经”可念。春季提前定植,延长蔬菜的生育期;秋季,采用秋延辣椒栽培技术,延长采摘期;冬季,通过控温控湿等手段,对辣椒进行“在田保鲜”……春提前、夏调理、秋延后、冬保鲜,这是菜农和专家们经过多年经验积累,给和县蔬菜产业开出的四季“药方”,既提高了产量,又保证了绿色品质。
??“这些样本或直接取自菜田,或取自批发市场、超市门店,长期以来,几乎每次检测合格率都是100%。”朱俊珺说。
??发展制种业,育出好种子,产出精品菜——
??“补链延链”扣好“头一环”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蔬菜消费日趋多元化,有超2亿的消费人群对优质蔬菜需求增加。紧跟市场形势,和县蔬菜产业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我们研究了长三角市场消费习惯变迁,引进高品质蔬菜品种,增加了线瓠、精品粉色西红柿、优质芦笋、红梗芦蒿等口感好、营养丰富的蔬菜种植,产品深受沪苏浙消费者喜爱。”张金龙说,和县蔬菜涵盖茄果类、瓜类、豆类等八大类共40多个品种,销往南京、上海等30多个城市。为保障长三角市民餐桌上新鲜、优质的蔬菜供应,和县构建了完善的销售、流通体系。
??在和县,较大的蔬菜市场有近20家,每天收购的蔬菜通过冷链物流车运往全国各地。另外,还有多家蔬菜基地与南京、上海、杭州、合肥等城市高端宾馆、大型超市、蔬菜品牌专营店等对接,常年供应优质辣椒、芦笋、野菜、韭菜和有机绿叶类蔬菜,并在南京、合肥、杭州设立了和县精品蔬菜专卖店。早在2002年,就有上海等地的公司在和县驻点,采用订单农业方式,常年采购各类优质蔬菜。近年来,更多来自沪苏浙等地的企业在和县设立办事处或分公司,从事精品蔬菜的订单种植、预冷、包装、定向销售以及后期蔬菜加工等。
??“保供精品蔬菜,壮大产业,要有好种子。”张金龙说,多年深耕蔬菜领域,和县的菜农和农业部门都意识到种子的重要性。为此,和县积极对接安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适合和县气候特点的蔬菜良种研究和繁育。
??如今,和县蔬菜产业已形成育种、育苗、栽培、储藏、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条,带动全县近5万人就业。和县计划依托蔬菜主导产业,促进农旅融合,打造长三角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记者贾克帅)
??·短评·
??值得一提的是,和县将“土办法”与“新科技”灵活结合运用,探索出春提前、夏调理、秋延后、冬保鲜等绿色防控技术,既提高了蔬菜产量,又保证了绿色品质,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