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食独具特色、异彩纷呈,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近年来,全球一体化不断发展,人类交流成本降低,人类饮食共同体逐渐形成。中国餐饮业开始走出国门。但由于中西方饮食上的巨大文化差异,中餐品牌传播受阻。本文以中式菜名英译为例,探讨跨文化视域下中华美食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无论是丰富多样的原材料还是奇特的烹饪手法对世界饮食文化尤其对日本,韩国等亚洲地区的饮食文化有着非凡的影响力。但由于中式菜系复杂,品类繁多,英译时往往会出现对应词汇匮乏或组合生涩奇特的现象。这给我们的菜名英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若译者对当地文化风俗、语言习惯缺乏了解和调查,菜名英译时往往会出现文化根本上的缺点和瑕疵。
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华美食已走向世界。中式菜名英译作为餐饮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过程中作用举足轻重。但由于中西方美食文化内涵上存在的巨大差异,目前中菜名的英译仍然错误频出,出尽了洋相。中式菜名的规范化英译有助于外国友人更好地理解中餐菜名并传播中国饮食文化。因此,分析菜名英译的现状与原理、减少菜名英译的错译误译之举势在必行。
壹、中国菜摆上国际桌,吃起来大快朵颐,聊起来却鸡同鸭讲!
全球化进程下,麦克卢汉的“地球村”预言成为现实,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传播愈加频繁。在美食文化方面,中国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基于此,提高中式菜名英译的准确度是促进中国饮食文化传播的重要方法。
以中餐文化的传播现状来看,目前国外人们对于中餐的认识多来自于影像书籍作品以及当地的品牌中餐厅等。大多数外国友人对中华餐饮文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美食色香味的表面或是一知半解。
跨文化传播中英译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美食菜名英译既是餐饮文化传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但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未曾面临的挑战。菜名英译的目的在于传播中华美食文化,但在译者实际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重视话语权而忽视传播目的或是重视传播而忽视话语权的现象。再者,平面化的显示始终无法代替现实,各国的品牌中餐厅成为了另一个窗口。
而即便是声望极高的品牌中餐厅,由于烹饪食材和烹饪技术的传承性与地域性,在传播过程中或多或少会使得接收者无法完整体会到原有菜肴的美味和创作内涵。此外,还会出现一些迎合所在地口味的“中餐式”外餐。正如美国曾风靡一时的“左宗棠鸡”便是美食传播与当地口味结合所产生的菜肴。
贰、饺子好吃,名字却不好叫,dumpling和jiaozi哪个更好呢?
菜名英译是美食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由于种种原因,翻译面临很多困境。当今有些英译由于食材与烹饪方式的局限性使得中国美食本身在传播中出现不被理解和话语权丧失的现象。
这便是本文论述的中华美食跨文化传播的第一个困境,译名的不准确性及话语权丧失。
以《红楼梦》的美食翻译为例,在第16回中出现的火腿炖肘子译为friedporkstewedwithham,这里的翻译做到了既说明食材又告知烹饪方法。而此书中茄鲞一词的翻译则分歧众多。有的译为somefriedegg-plant有的则译为driedaubergine。两者似乎差别不大,但对于鲞字的理解(腌制干的鱼和块状蔬菜)使得后者更贴切原文。
另一经典例子是“饺子”的翻译,一般国际认可的翻译有两个dumpling,以及jiaozi。事实上,前者根本是迎合西方文化和饮食习惯的产物,可看似完满的译作却使中国特色弱化,从而让译文丧失了话语权,故为解决这个问题,音译方法应运而生。尽管如此,音译却也不能使没见过的饺子的外国人了解这究竟是什么,这是目前很难处理的问题。
第二困境则在于英译的标准不一。鉴于缺乏统一可信服的翻译规范标准,不同译员对同一菜肴的译作也是各不相同。如“汤圆”可能会被译成“Pudding”,但时常也会出现被译成“Dumpling”或“Ball”的情形。正是这译作的不统一,时常搞得人晕头转向,也很容易让外国友人对其的认识出现偏差与混淆。
导致这两大困境的原因众多,可归结为以下方面:
1、食材与烹饪方式的局限性。
中餐的选材广泛,自然界中,空中飞的、地里跑的、水下游的都是中餐菜品里极好的原材料。如“沛县狗肉”中的狗肉,“夫妻肺片”中的动物肝脏等等。
但在西方文化中,人们的观点却认为猫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好伴侣,不可能杀死或作为菜品。当然,也有部分西方国家有吃猫狗肉的传统。比如瑞士法律禁止贩卖狗肉,但一部分农民会自己养自己吃。每日邮报的报道称,瑞士农民日常食物包括猫和狗,最受欢迎的品种是罗威纳犬。
因此,这种情况下的菜名英译就会出现对等空缺。此外,品牌中餐中的饮食讲究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注重“色、香、味、形”俱全,程序复杂;而西方饮食更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制作方式较为简单。
2、中西方的文化思维差异。
中国文化是高语境文化,对比西方的低语境文化,在生活中往往会不直接表达但人们也能明白其中的内涵寓意,菜名也不例外。例如婚宴常见的清炒西芹百合虾仁,又名百年好合,寓意新人长相厮守。
一旦翻译成sauteedshrimpswithceleryandlily(清炒虾仁和西芹、百合花),这道菜就失去它的美好寓意。
3、译文术语的不统一。
事实上许多译员对美食烹饪并不熟悉,这就使得某些做法复杂的菜肴翻译术语表达意义不明。比方说“stew”和“braise”定义实在界限模糊,可将其翻译成“烧”、“炖”或“焖”。
叁、中国菜名翻译有法门,起得好则出洋名,起不好就出洋相!
中国菜名英译研究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一方面,中国传统菜肴,承载了厚重的中华文化底蕴,利于传播中华文化;另一方面,菜品英译让世界再次感叹中国文化之博大,是中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绝妙途径。
方法一:写实型译法
中文重视文字间的艺术内涵和文化涵养,有着深厚的审美情趣。而西方菜肴讲究理性和直观,菜名一目了然。因此,用菜品的烹饪方式以及原料命名,能让外宾对菜品的配料和做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常见的译法有:
1、烹饪手段(过去分词)+食材,例如:清蒸鱼(Steamedfish);
2、烹饪手段(过去分词)+主要食材+with,例如:西红柿炒鸡蛋(Stirfriedeggswithtomatoes)。
3、烹饪手段(过去分词)+食材+in+酱汁,例如:“糖醋里脊”,菜名反映了其口感,可以译成“Friedporkfilledinsweetandsoursauce”。
方法二:写意型译法
背景:很多菜名的英译一定程度上抹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我国菜肴的命名通常与名人,历史典故,传统习俗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在菜品英译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写意型译法。这种翻译方法抛开菜肴的详细烹饪手法而另辟蹊径,以比喻或典故装饰,丰富了文化元素,增强了大众的审美情趣。
典型的名菜就是“佛跳墙”。佛跳墙是福建的传统菜肴中的佼佼者,它以注释的形式完整地保存了菜品的文化底蕴和美学色彩。如:TheBuddhaJumpedtheWallforitsSmell(AssortedMeatandVegetablesinventedinQingDynasty)。
方法三:音译法
异化策略是以源语言为中心,吸收外来文化的语言形式和表达特点。异化策略保存了异域民族特色和语言特征,也为译入语注入了新鲜血液,丰富了表征,瞄准目标读者,促进地域文化的融合。但倘若译者使用异化策略,也有可能面临翻译失真的风险。
总结大量综述,我们得出结论:对极富中国民族特色文化的菜肴,采用音译原则。音译法既可降低汉英翻译的复杂度,又可缩减由直译或用词失误造成的误解。
面对不同源语言的交汇,必须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如麻婆豆腐”,音译为“Mapotofu”;“饺子”,可直接译为“jiaozi”;“白酒”直接译为“baijiu”等等,这些经过异化处理的音译名称已被国外读者广泛认可并投入使用。
此外,翻译菜名还需要满足国际友人的心理和需求
1、尽量规范化菜名英译标准。
随着国际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愈来愈多的外国人慕名来到中国。规范标准的英文菜单不仅让点单程序变得便捷,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绝佳途径。为提高餐馆菜名英译规范化,此处我们结合中国近代翻译理论家严复(1853-1921)提出的一条著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
例如:红烧狮子头的英译版本:Braisedporkballsinbrownsauce中balls(球)译出了狮子头的形状,符合“信”,Brown(棕色),点出了菜品的标准色泽,比“红烧”中的红(red)带给外宾更好的联想和趣味,符合“雅”。牢记这三条准则,为品牌中餐品牌国际化道路奠定基石。
2、加强中国菜品文化的国内外宣传。
国家应该加强对中国菜品文化的提炼和传播,利用纪录片,Vlog,AI云展览会等有效形式,大力普及中国菜的丰富文化内涵。
利用“5G+AI”科技,在全球开展“智能品牌中餐厅”模式,从而加深国际友人对于中国美食文化的了解,捕捉中国美食文化中的博大精深,让他们在品尝特色美食的同时,感受到乡土百姓生活的浓浓烟火气,加深国际友人对于中华美食的信念感与期待值。
结语
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的翻译工作,其目的是为了使异背景和语言下生活的人们更便捷地交流。故优秀的翻译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同理,准确英译的中国菜名,能使愈来愈多的人体会到中华美食的珍馐美馔、营养健康和独特魅力,更能够促进中华饮食文化的发扬与传播。
准确的翻译有利于我们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迈向全世界,让更多的人对我国文化有积极的理解和支持。例如在澳大利亚墨尔本颇负盛名的花鼓餐厅,就很好地利用了入乡随俗的理念,同时又包含着中式的特色,因此获得了颇丰的人气与口碑。
另一方面,餐饮文化的进一步传播有利于加强我国文化的生命力和国际生存空间,也能够不断促进我国美食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在出行日益便捷的当今,很多人会愿意来中国品味本地的美食,从而促进我国旅游业的繁荣。
准确的翻译意味着餐饮文化的内涵得到了恰到好处地传播,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更方便地沟通,这也将促进人类饮食共同体视域下美食的跨文化交流。
翻译是使跨文化传播通畅的桥梁,关乎国家形象。错译一词,影响深远。跨文化传播下的菜名英译需要坚守翻译准则,有着容纳百川的心态,真正打通国际间文化沟通的关键一道屏障,促进人类饮食共同体视域下美食跨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今天,我们面对老外可以更自信地说饺子的英文名就是“jiaozi”,毕竟严格来说,dumpling是意大利饺子,其形制、做法、口感与中国饺子可以说是天差地别。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认可汉语直接音译过去的英语,正如我们当年把英语音译为中文。
何必费劲去强行翻译一堆词,说的人词不达意,听的人云里雾里呢?人类的理解能力是很强的,不要把国际友人当三岁孩子。人用的多了,自然就能秒懂;用的人多了,音译词也就走进了字典。
参考文献
郭沫,《浅析中式菜名的英译方法》,校园英语,2019
张兵兵,《“翻译的文化转向”背景下中式菜名的英译》,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0
霍贤惠子;南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矛盾分析法——以美食文化传播中的英译为例》,科教文汇,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