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不少关于食物“相克”的传说,流行较广的有螃蟹不能与柿子同吃,花生不能与黄瓜同吃,大葱不能与蜂蜜同吃,红薯不能与香蕉同吃,绿豆不能与狗肉同吃,松花蛋不能与糖同吃等,否则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对于各种食物“相克”的传说,由来已久。所谓食物相克,其实是由于混食两种或两种以上性状相畏、相反的食物所产生的一种肠胃道不良反应症状。那么面对事物相克我们应如何注意饮食下面详细了解一下。
1健康饮食食谱搭配
1、干稀相配
冬季进补的理想食物:当归生姜羊肉汤;利水渗湿佳品:赤小豆炖鲤鱼汤;催乳佳品:茭白泥鳅豆腐羹;益智佳品:黑芝麻糊及红楼梦中记载的6种粥(红稻米粥、碧梗粥、大枣粥、鸭子肉粥、腊八粥及燕窝粥),还有敦煌艺术宝库中发现的“神仙粥”(由芡实、山药和大米组成)等均为干稀相配的典型代表。
2、颜色相配
食物一般分为5种颜色:白、红、绿、黑和黄色。一日饮食中应兼顾上述5种颜色的食物。
3、粗细粮相配
日常饮食中增加粗粮有助于预防糖尿病、老年斑、便秘等,而且还有助于减肥。
4、主副食相配
日常饮食中应将主食和副食统一起来。
5、营养素相配
容易过量的为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容易缺乏者为蛋白质、维生素、部分无机盐、水和膳食纤维素;高蛋白质低脂肪的食物有鱼虾类、兔肉、蚕蛹、莲子等;富含维生素、无机盐、膳食纤维素的食物有蔬菜水果类和粗粮等;水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素,每日应饮用4杯以上的水。
6、酸碱相配
食物分为呈酸性和呈碱性食物。主要是根据食物被人体摄入后,最终使人体血液呈酸性还是碱性区分的。近些年来,因肉类食品摄入过多,致使血液酸化,引发富贵病,应引起重视。
7、生热相配
吃生吃活现已成为一种时尚。吃生蔬瓜果、鲜虾、银鱼等可以摄入更多的营养素。吃生吃活必须注意食品卫生。
8、皮肉相配
连皮带肉一起吃渐成时尚。如鹌鹑蛋、小蜜橘、大枣、花生米等带皮一起吃营养价值更高。
9、性味相配
食物分四性五味。四性是指寒、热、温、凉;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根据“辨证施膳”的原则,不同疾病应选用不同性味的食物,一般原则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根据“因时制宜”的原则,不同季节应选用不同性味的食物,如冬季应选用温热性食物:羊肉、鹿肉、牛鞭、生姜等,尽量少吃寒凉性食物。五味也应该相配起来,不能光吃甜的而不吃苦的。
10、烹调方法相配
常用的烹调方法有蒸、炖、红烧、炒、溜、汆、炸、涮等。单一的烹调方法,如烧、炸、炒容易引起肥胖。应多选用汆、蒸、涮等烹调方法。
2食物相克有三种类别
老底子的食物相克说
是经过“人体试验”传下来的
食物会不会相克会!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副院长、省中医院中内科主任陈意教授介绍,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理论。我们平常吃的东西既然也算药,那么吃的时候当然要讲究搭配。
根据药食同源理论,每种天然食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性与味,在中医上叫“四气五味”,“气”指的是药性,四气就是寒、热、温、凉,五味指的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不同的食物搭配在一起,功效就不同,例如寒性的加上甜味的食物,就有甘寒养阴的功效,苦寒搭配则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食物相克也是如此,有一些食物一道吃可能发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老祖宗就曾给我们留下了“十八反歌”,记载十八种相克的食物。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有些相克的“冤家食物”都是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陈意教授说,这就跟中医一样,用了千万人的“人体试验”试出来的,之后才有了像《本草纲目》里“凡柿同蟹食,令人作泻”这样的说法。
食物相克有三种情况
一些相克例子要记住
民间一部分食物相克的说法,已为医学界所认同。专家介绍,对于一般人群来说,真正的食物相克有三种情况:一是两种食物在吸收和代谢过程中发生互相排斥作用。二是两种食物在分解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三是从中医上食物的“四气五味”角度来说,如果两种大寒食物同食就会把人吃倒,大热食物吃多了就会上火,只有四气食物搭配着吃,才不致使人寒热失衡。
陈意教授介绍,日常生活中有些相克的食物还是要引起注意的,例如柿子除了与螃蟹同吃可能产生腹泻外,柿子还尽量不要与白酒、红薯等一起吃,与白酒同吃容易导致胸闷,与红薯同吃可能导致结石;菠菜忌豆腐,菠菜中所含的草酸,会与豆腐中所含的钙产生反应,阻碍人体对菠菜中的铁质和豆腐中蛋白的吸收;桔子即将大量上市,要注意别在喝牛奶前后1小时吃,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质与桔子中的果酸相遇后会发生凝固;还有些人喜欢用牛奶代替白开水服药,其实牛奶会明显降低人体对药物的吸收。
但食物相克,说的并非都是坏事,如大家都知道,吃蟹时离不开两样作料:一是醋,一是姜。醋的主要作用是消除腥味,而姜的作用则是为了驱寒。蟹是寒性动物,姜是热性植物,两者中和便可防止食蟹致寒得病。
食物相克也有个体差异
肠胃不好的人最要当心
最近几年又流传出了许多食物相克的版本,网络上书店里都有很多。不过对于其中一些说法,专家认为有夸张之嫌。
打个比方,有些食物相克说提到了“花生与黄瓜同食易伤肾脏”,陈意教授认为这种说法就不是针对所有人,“花生与黄瓜同吃的确可能不消化,导致胃不舒服,但很多的饭前冷菜中既有花生米,又有酱黄瓜,大家都在吃,也没见有什么病吃出来”。其中的原因是大家吃的量比较少,偶尔吃一下是不要紧的。
营养学家倡导食物多样性
也有其他专家指出食物相克没有那么厉害,正常体质、身体健康的人,吃食物应该是没有禁忌的。比如记者在采访浙医二院一位营养专家时,这位专家就表示,在营养学上就没有食物相克的概念,现代的饮食还是鼓励食物多样性。中国烹饪协会美食营养委员会也曾组织召开过以“质疑‘食物相克’”为主题的专家研讨会,他们的共识是:许多“相克”的说法,存在误导;应倡导“食物多样化”,这才是保证营养安全的一个最基本的有益的做法。
3如何避开秋季的相冲食物
●柿子&螃蟹———可能呕吐腹泻
螃蟹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与柿子的鞣质相结合容易沉淀,凝固成不易消化的物质,因鞣质具有收敛作用,所以,还能抑制消化液的分泌,致使凝固物质滞留在肠道内发酵,使食者出现呕吐、腹胀、腹泻等食物中毒现象。
●维生素C&河海虾———可能产生砒霜
在河虾或海虾等软甲壳类食物中,含有一种浓度很高“五价砷化合物”,它本身对人体无毒害,但在服用维生素C片剂(特别是剂量较大时)后,由于化学作用,可使原来无毒的“五价砷”转化成“三价砷”,这正是剧毒的砒霜的化学名,所以两者同吃,严重者可危及人的生命。
●海鲜&啤酒———可能引发痛风
海鲜中含有嘌呤和苷酸两种成分,而啤酒中则富含分解这两种成分的重要催化剂———维生素B1。吃海鲜的同时喝啤酒容易导致血尿酸水平急剧升高,诱发痛风,以致出现痛风性肾病、痛风性关节炎等。
●火腿&乳酸饮料———可能致癌
不少人喜欢用三明治搭配优酪乳当早餐,但是三明治中的火腿、培根等和乳酸饮料一起食用易致癌。为了保存肉制品,食品制造商往往通过添加硝酸盐来防止食物腐败及肉毒杆菌生长,当硝酸盐碰上有机酸时,会转变为一种致癌物质———亚硝胺。
●鸡蛋&豆浆———可能影响消化
生豆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它能抑制人体蛋白酶的活性,影响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而鸡蛋清中含有黏性蛋白,可以与豆浆中的胰蛋白酶结合,使蛋白质的分解受到阻碍,从而降低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率。
●牛奶&巧克力———可能发生腹泻
这是常见的一种错误饮食习惯,牛奶中的钙会与巧克力中的草酸结合成一种不溶于水的草酸钙,食用后不但不吸收,还会发生腹泻、头发干枯等症状。
●豆腐&菠菜———可能导致结石
豆腐里含有氯化镁、硫酸钙这两种物质,而菠菜中则含有草酸,两种食物遇到一起可生成草酸镁和草酸钙。这两种白色的沉淀物不仅影响人体吸收钙质,而且还易导致结石症。同理,豆腐也不能与竹笋、茭白、栗子等同吃。
4健康使用蜂蜜预防食物相克误区
1、豆浆蜂蜜不宜冲食豆浆
蛋白质含量比牛奶还高,而蜂蜜主要含有75%左右葡萄糖和果糖,还含少量有机酸,两者冲兑时,有机酸与蛋白质结合产生变性沉淀,不能被人体吸收。蜂蜜正确食用法是以40℃~50℃温开水冲服。
2、蜂蜜不能与豆腐一起吃
豆腐味甘、咸,性寒,能清热散血。与蜂蜜一起吃易导致腹泻。同时蜂蜜中的多种酶类,豆腐中的多种矿物质、植物蛋白、有机酸等,二者一起吃不利于人体的生化反应。
3、蜂蜜不能与韭菜一起吃
韭菜含维生素c丰富,容易被蜂蜜中的矿物质铜、铁等离子氧化而失去作用。另外,蜂蜜可通便,韭菜富含纤维素而导泻,一起吃容易引起腹泻。
4、蜂蜜不能用沸水冲饮
蜂蜜含有丰富的酶、维生素和矿物质,若用沸水冲饮,不仅不能保持其天然的色、香、味,还会不同程度地破坏它的营养成分。因而最好用不超过35℃的温水冲饮。
5、蜂蜜不能与葱一起吃
蜂蜜的营养成分比较复杂,葱蜜一起吃后,蜂蜜中的有机酸、酶类遇上葱中的含硫氨基酸等,会发生有害的生化反应,或产生有毒物质,刺激肠胃道而导致腹泻。
6、存放时避免接触金属物品
蜂蜜呈酸性,保存时,不要使用金属容器,以免发生化学反应。此外,蜂蜜结晶属于正常现象,与质量无关。食用之后容器要保持密闭,蜂蜜吸湿吸味性很强,要避免水分和异味进入,使蜂蜜发酵变质。储存温度不要过高,以免破坏营养成分。
7、未满一岁的婴儿不宜吃蜂蜜
当妈妈的由于要注意了,切忌给未满一岁的婴儿吃蜂蜜。蜂蜜在酿造、运输与储存过程中,易受到肉毒杆菌的污染。婴儿由于抵抗力弱,食入肉毒杆菌后,则会在肠道中繁殖,并产生毒素,而肝脏的解毒功能又差,因而易引起肉毒杆菌性食物中毒。食用蜂蜜中毒的婴儿会出现迟缓性瘫痪,哭声微弱,吸奶无力,呼吸困难。小于6个月的婴儿更容易感染此病。
5食物相克到底有无道理
我们平常吃东西,有时会造成胃肠不适甚至腹泻、呕吐或者口舌生疮、皮肤瘙痒。有人说,这些反应或症状可能是“食物相克”引起的。其实,食物相克说,是近现代中国“特产”。国外无此说,古人无此论。
食物之间搭配不当,古籍中确切的说法叫“食物相反”和“合食禁(忌)”。
食物相反,反的是物性或食性。古人觉得红色的东西多与火热相连,白色的东西多与寒凉有关,这两类食物同食就吃“反”了。因此,“大蒜和狗肉不能同食”,“螃蟹和柿子不能同食”。这与古人对事物的认知方式有关,也与中医学提倡的饮食习惯有关。
中医学认为,饮食要“寒温中适”。这里的寒温,不仅指饭菜温度,也包括食性。如南瓜和羊肉、大蒜和狗肉都是温性的,体征正常者吃多了,可能会消化不良或者口干舌燥乃至便秘,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上火了”。
不过,如果平素就怕冷的人,一到冬天就手脚发凉,适量吃些南瓜炖羊肉或大蒜烧狗肉,不仅不会“食物相反”,倒能对症了。这是个性化的饮食原则。
传统中医认为,药物以祛邪为主,食物多用来扶正。中医医书上所记载的内容,大多来自于中医们的体验,即“经验医学”。他们通过自己的医学判断、病人的案例分析得出结论,然后口口相传,总结出了今天的“食物相克食谱”。可经验会有失误,比如有的人体质敏感,可能恰巧对某些食物产生了不良反应;有的食物中毒是由于食物中的附加物引起,如污染物、细菌、微生物等,从而导致腹泻。
传统文献中谈到某些食物不能合食时,常用某物忌某物,如“鲇鱼忌牛肝”的语式。
一个“忌”字,很能说明问题:上面是自己的己,下面是心理的心。所谓“合食(禁)忌”,并非实证科学的产物,更多的是民俗学意义上的禁忌:它们可能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为了回避风险,尽可能不要做。正像元代医家忽思慧的解释:“盖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知者分而避之”。
专家认为,有一些“食物相克”是由于人们的不恰当解读造成的。例如“豆浆和鸡蛋相克”的说法,主要是由于生豆浆中含有妨碍蛋白质消化的胰蛋白酶抑制剂以及有毒物质凝集素,必须要煮沸8分钟以上,才能保证其营养和安全性。没有煮透的豆浆本身就不安全,“不能和鸡蛋、牛奶一起吃”又从何谈起如果豆浆煮透,和鸡蛋、牛奶同吃不会有任何问题。
专家们对“食物相克”进行了研究,他们随机选取了130名健康的志愿人员,针对民间流传最广的“相克食物”——猪肉和百合、鸡肉和芝麻、牛肉和土豆、土豆和西红柿、韭菜和菠菜进行了实验。他们按照家常方法进行烹饪,在志愿人员食用这些“相克食品”一周后观察他们的尿液、大便、血压、精神、体温等反应,结果一切正常。
营养专家指出,中医讲究“医食同源”,认为不同的食物对应了不同的功能和疗效,所以他们在诊断时主要是判断人体属于热性体质,还是凉性体质。现代医学更加看重的是食物本身的营养价值以及搭配在一起的营养含量。用现代观点来衡量古代所延续的提法,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结论。
针对现在网络广泛流传“常见有毒家常菜”的说法,以及人们对各种食物相克书籍的着迷,专家提醒,人体与食物之间存在的是适应、口味、搭配的问题。理性搭配、尽量把每种食物的口味和作用发挥到最大,才是真正合理、健康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