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减少餐桌浪费,武汉餐饮协会建议用“N-1”模式来点餐,10个人点9个菜。河南信阳、湖北咸宁、江苏等地的餐饮协会都认为这答案妙,各抄了一份武汉的答案。
面对10人点菜的难题,辽宁省两大餐饮协会合计合计,亮出了“N-2”的建议,10个人点9个菜还是多了,应该点8个菜。
远不止人数的加减
一顿西餐通常有固定的套路,例如三个course包括前菜、主菜加甜点,每人各自点自己喜欢的菜,不用在主客的口味偏好中纠结。
到了变幻莫测的中餐世界,点菜就成了一门玄学。
中国文化给数字赋予了独特的寓意。中国古人偏爱双数,讲究“好事成双”“四平八稳”。跟西餐常见的三道菜不一样,中国的老祖宗常说“桌上不摆三盘菜”。这跟中国祭祀礼仪有关,祭品基本都是每份三件。在老人家眼里,一桌菜的总数不能随便N-1或N-2,哪怕一盘菜里分出一小盘,也要凑成双数。
体现老饕的功力
除了在菜品分量上犹豫不决之外,许多人在应该点什么菜的问题上纠结万分。
一位做土木工程的朋友刚当上了部门小领导,经常和老板一起去陪客户吃饭。
第一次负责接待点菜,朋友把自己最喜欢的菜都点了,回去被领导一顿批评。第二次他为了照顾客人的喜好,点了一堆很贵的菜,点完菜一看老板的脸都绿了。第三次他百般推辞,只好让老板亲自点菜。他感叹,给客人点菜,比画图纸算力学公式还难。
一桌菜点好了,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没点好的话,内心可是七上八下,忐忑难受。
对此,《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管点菜叫布菜,隐隐透着排兵布阵的战略胸怀:
一要看人。宴请的客人若是来自北方,要在主食下功夫;若是来自江浙地区,菜品得选精致的。
二要看店。以陈导阅餐厅无数的经验看来,每家餐厅只有一两个核心菜好吃,其它都是过眼云烟。核心点好了,一整桌菜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三要看菜谱。陈导会自动略过图大字粗的“推荐菜”以及不明所以的长菜名,直奔菜单中缝小字印刷的潜伏菜。后者往往是熟客最常点、厨师最拿手、性价比最高的。
只要菜品足够美味可口,不用太在意N-1还是N+1,反正没吃完的都会被打包回家。
考验人际敏感度
在商务宴请,点菜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工作,要同时兼顾客人的喜好、主人的面子和手头的预算,基本要求是招待得体,理想状态是宾主尽欢。
一桌10人,点菜数量上下浮动不过两三个。然而,数量只是基本面,菜品搭配才是真正的送命题。
首先,要点一道镇住场面的硬菜,像是龙虾、象拔蚌、片皮鸭、雪花牛肉等。这道菜要为整顿饭定调,使请客主人的脸面增添光彩。
接着,考虑口味搭配。给无辣不欢的湖南四川江西朋友,点一份辣菜。给广东朋友上一个汤,再加个绿得发亮的青菜。碰上爱健身的高管、注重养生的美女,还要注意菜品不要油太重盐太多。
整个点菜的过程,看似一场情报战,不停从“随便”“我都行”等客套话里,收集主客的诸多口味偏好。这一次宴请中客人多夹了两筷子羊肉,下回吃饭没准就会提前准备好羊肉礼盒。
抱着谈生意的目的,很多饭局不在乎菜品的味道是否正宗地道,更不会在乎最终点了N+1还是N+2个菜。因为最关键的是,心(B)意(格)够不够,能不能把订单拿下。
生意场上的每一顿饭,都暗含着价格标签。这些饭局不只引人惊叹,还使人感觉“义务”在身,使客人设法回报主人的款待。“点菜”这一环节,只不过让饭局背后的价格更加明确。
观念改变并不简单
蔡康永在著作中曾写道:“爱旅行的人多吗?多,但没你以为的那么多。爱时尚的人多吗?多,但没你以为的那么多。爱吃的人多吗?而且比你以为的还要多。”
爱吃的人多,聚餐的社会作用也不少,但人们真正能装进胃里的食物,远远没有比想象的多。
2018年发布的《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显示,中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有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其中,大型餐馆食物浪费率达38%,主要原因在于朋友、商务聚会比较多,在点餐中往往更注重“面子”而不是肚子。
要想真正减少餐桌浪费,应该努力扭转的应该是人们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