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是健康的基础,人体每天都要通过摄取各种食物获取营养物质。《黄帝内经》里说到“五谷为养,五蓄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那么要怎么吃才健康呢?
中医营养学认为“物无美恶,过则为灾”,意思就是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科学、合理的搭配是“营养餐”的关键之一。合理的膳食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五味的调和,一个是烹制的合理。
在此,告诉大家制作营养餐的6搭配黄金比例,来看看你知道多少呢?
1
早午晚餐比例为3:4:3
俗话说,“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尽管每个人吃多少的总量可能有差异,但比例分配可参考3:4:3,即一般来说,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总能量的30%、40%、30%。
早餐吃够30%,是因为身体刚刚睡醒,食欲不高,消化能力处于“预热状态”,但要保证营养,以提供上午工作学习所需的能量。最好的早餐搭配是淀粉类食物、优质蛋白质类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果蔬、坚果类。午饭可以适量多吃一些,因为白天人们活动较多,能量消耗较大。晚餐少吃则是因为晚餐后人们活动相对较少,能量需求少,吃7分饱即可,也有利于睡眠。
当然,这个比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不同的能量需求适当调整,如晚上要加班的人晚餐可适当多吃点。
2
荤素菜比例为1:4
很多人只爱吃鸡鸭鱼肉等荤菜,虽然这些动物性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吃起来美味,但超量摄入不但会引起肥胖,还会增加肝肾负担,导致尿酸升高、痛风、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等疾病。另外,每一种天然食物都和中药一样,具有自己的寒热偏性,给人体带来的影响也有差异。肉食一般都能催动心火欲火,吃多了会出现情绪心理问题,比如烦躁、焦虑、失眠、多动、易怒等问题。
而蔬果、蘑菇等素菜大多平性偏凉,能为人体补充丰富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平衡肉食中饱和脂肪酸过高和煽动心火的缺陷。
全天菜品的荤素比,大致可按照1:3或1:4来安排。比如,一顿饭做4道菜,可以做一个荤菜,一个豆制品和两个素菜。
3
主食粗细粮比例为1:3
主食是合理膳食的基础,不吃主食会使身体出现贫血和免疫力下降的症状。细粮主要指大米和面粉等,其口感好,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粗粮是指小米、黑米、荞麦、玉米、燕麦和杂豆等,含有较多膳食纤维素,对肥胖、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食物多样化是营养餐的基本要求,主食也应多样化,要合理搭配粗细粮,常吃各种各样的谷类、杂豆类食物,也可用适量薯类如红薯、土豆来代替部分主食。
对于一个活动量不是很大的成年人来说,每天摄入250~400克主食就可以满足身体的需要。年轻人、劳动强度大的人消耗能量多,应适当多吃些主食;年老、活动少的人消耗能量少,可少吃些主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建议,主食要粗细搭配,一天的主食中,有大约1/4~1/3的粗粮为好。但老年人和小孩要适当控制粗粮的摄入量,尤其是消化道发育不全的婴幼儿,更要慎食粗粮。
4
鱼肉蛋比例为2:2:1
因此,建议鱼肉蛋搭配比例大体为2:2:1,具体摄入量可灵活调整。部分家庭做不到每天都吃鱼肉,也可以改成每周吃2~3次鱼,每次150~200克。此外,正常人可每天吃一个鸡蛋,鸡蛋最健康的吃法是煮着吃。
5
蔬果比例为2:1
众所周知,多吃蔬菜水果对我们的健康大有裨益。蔬菜和水果营养成分和生理功能不尽相同,不可互相替代,比例以2:1较合适。
蔬菜品种丰富,可经常变换着吃,选择的总原则是,春夏多吃些芽叶茎类的蔬菜,如菠菜、韭黄、小青菜、菜心等;秋冬多吃些果实类、块茎类的蔬菜如萝卜、土豆、洋葱等。最好每天都吃一些菌类蔬菜,一般要占当日蔬菜总量的10%-20%左右。绿叶菜应保持在每日蔬菜摄入量的50%以上。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最好选择当季当地的菜品;相对而言,深色蔬菜,比如深红色的辣椒、深绿色的菠菜比浅色蔬菜营养价值更高。水果的种类也最好选择当季当地的,每天吃够3~4种。
6
蒸煮、爆炒比例为2:1
蒸、煮、烤、煎、炸、凉拌,多种多样的烹调方式造就了丰富的中国美食。经过烹调,食材的营养价值会发生变化,不同的食材最好选择不同的烹调方式。总体上来说,蒸煮比爆炒的烹调方式更健康,一方面营养损失较少,保留了菜肴的色、香、味,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高温、多油等问题。
蒸菜并非人们印象中认为的那样菜式单一,它不仅适用于荤素各种食材,同时具有丰富的口感和千变万化的搭配。建议日常烹饪中,蒸煮和爆炒的比例控制在2:1为宜,煎炸则应尽量避免,如果要吃的话,每周别超过3次,且最好在中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