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肾内科诊室的糖尿病患者,是越来越多了。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肾内科主任张爱华
走进肾内科的糖尿病患者
尿蛋白和血肌酐,是肾脏检查最关键的两个指标,老丁的体检结果是尿蛋白(++),进一步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2克,血肌酐超过了110μmol/L。
考虑到老丁比较年轻,糖尿病还没有进展到肾脏损害的严重阶段,张爱华建议他做一个肾脏穿刺,以明确诊断。
老丁没太当回事儿,在被其他事儿耽搁之后,没来继续就诊。
2020年3月,老丁在体检中发现血肌酐涨到了250μmol/L以上,尿蛋白定量超过4克,“你这情况很严重,可能会肾衰竭”,老丁听了朋友的话,赶忙到了医院就诊。
这一次,老丁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请求医生“好好救救自己”。
尽管张爱华很想帮助老丁,但她没有说出口的是,医生也是“束手无策”。
糖尿病已成为慢性肾病的第一大病因
一方面,糖尿病患者初期多在内分泌科室就诊,忽略了肾脏指标的早期检查;另一方面,张爱华经常遇到老丁这样对早期的检查结果不在意的患者,“血肌酐只高了一点儿,尿蛋白不就一个加号吗?也没影响我吃、没影响我喝”。
张爱华告诉八点健闻,“肝功能升高的标准是高出正常值的两倍,而一个正常人的血肌酐,哪怕只是在正常值的边界,或者是稍高于正常值,都是需要引起重视的异常状态,尤其是老年人。唯一的例外是,二三十岁的年轻男性,特别爱运动,肌肉比较发达,在排除了高血压、高尿酸,乱用各种药物等危险因素后,其血肌酐在正常值边界,才可能是正常情况。”
医生的爱莫能助:二十多年未升级的药品库
面对快速增加的患者群体,有限的治疗策略和二十多年没有升级变化的药品库,往往让医生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以老丁为例,2020年初,他第二次找到张爱华时,疾病实际上已经进展到了CKDIII期靠后阶段,那时如今看来有效的新药也都刚刚开始做临床试验,常规的治疗方法是非常有限的。用张爱华的话来说,这个阶段的患者也只能“吊在这个阶段”,过几年,也就该透析了。具体来说,像达到老丁这样指标的病人,快则一年就要启动透析,保护得好的,可能可以再过两三年。
医患的新希望
目前这款名为“非奈利酮”的药物已经在欧盟获批上市,并于2022年6月在中国获批上市。
本文为八点健闻Plus原创。八点健闻Plus,系八点健闻分号,聚焦健康商业报道,与八点健闻保持独立运作。
原标题:《肾内科的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糖尿病已成新增血液透析患者的首要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