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酮饮食究竟是何方神圣

当医生需要向病人推荐饮食方式时,大多数的目的是为了让病人减重,保持健康的饮食结构,从而配合治疗。但近几年来,出现一种新的饮食方式,叫生酮饮食(ketogenicdiet),简称KD。而它的支持者们认为生酮饮食的存在比普通健康的饮食方式,对某特种疾病的积极作用更为有效,例如对癫痫病情的控制。关于生酮饮食的适应疾病,近10年来涌现了大量的临床试验和研究,接下来让我们揭开生酮饮食的神秘面纱。

1什么是生酮饮食?

临床上为了适应具体情况,关于KD的变形有很多,主要有:

(1)中链甘油三酯饮食;

(2)改良版的阿特金斯饮食法;

(3)低糖度指数疗法。

虽然这些饮食选择琳琅满目,但这些都意味着一定的健康风险,如果运用不正确,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包括营养不良、血容量不足、低血钾症、肾结石以及痛风。因此,临床一定要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并严格执行,将风险最小化。

2生酮饮食的菜单里有什么?没有什么?

生酮饮食的高脂肪量虽然听上去很吸引,但是它也有许多非常严格的食物限制,以下就是KD需要避免的食物:

谷物(大米,小麦,黑麦,燕麦,大麦,藜麦,意大利面,谷物,披萨)

豆类,淀粉类蔬菜和块茎(豌豆,玉米,土豆,香豆)

高碳水化合物的水果、干果(香蕉,苹果,桔子)

低脂奶制品、精炼油脂、植物油、糖、酒精

不能吃的食物如此之多,那KD能食用的又有哪些呢?

其中包括:牛肉,猪肉,家禽,鱼,鸡蛋,奶酪,牛油果,橄榄油和椰子油。另外还包括各种非淀粉类蔬菜,如沙拉蔬菜、绿豆、甘蓝和花椰菜。虽然KD限制多,但是能吃如此大比例的肉和脂肪,没有像平常的健康饮食般的卡路里限制,相信很少人会拒绝这样一份极大满足口腹之欲的菜单。

3生酮饮食适应哪些疾病?

■癫痫

2017年,Medscape的数据显示,这种饮食干预对癫痫的治疗效果,与胼胝体切断术以及迷走神经刺激法一样有效,可以减少癫痫发作,提高对药物不敏感的癫痫儿童的治疗效果。但是这种饮食干预之所以有效的作用机制还不明确。加拿大神经科主任JongM.博士表示,这可能与脂肪酸对神经兴奋性的影响以及限制糖酵解,抗氧化活性以肠道菌群的改变有关,还有一些关键的问题仍需研究解答。

■Ⅱ型糖尿病

现今研究认为,以摄入高碳水化合物含量从而导致血糖负荷增加的低脂肪饮食结构是造成当前肥胖流行的主要原因。因此,部分研究在探讨能否借助KD改变这一局面,试验结果显示,KD比低脂肪饮食的对照组更有助于减肥,同时能抑制食欲。如今靶点转向了Ⅱ型糖尿病的治疗上。

根据二型糖尿病的定义,糖尿病患者对碳水化合物是不耐受的,研究者认为减少碳水化合物食物摄入能有助于改善控制糖尿病(减少对药物的需求),更甚者逆转潜在的新陈代谢问题。在过去20多年的研究中,KD通过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减轻其体重等等减轻了糖尿病患者对降糖药的依赖性。而最近有研究称酮类补充剂可能会改善血糖和胰岛素敏感性。

因为糖尿病患者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会有低血糖的风险,所以建议实施这种饮食的同时还要调整降糖药的用量,糖尿病患者调整饮食方式前应先咨询你的内分泌医生。但值得提醒的是现有的临床试验不能明确KD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更多的研究落实。

■癌症

■神经障碍

生酮饮食对癫痫的治疗效果毋庸置疑,神经学家开始把靶点转向它对其它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研究,他们认为KD能影响神经元的可塑性并增强及维系其功能,提供神经保护作用。

4生酮饮食对运动员有什么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KD组的体重(-5.9kgvs-0.8kg)和身体脂肪百分比(-5.2%vs-0.7%)明显下降。尽管两组比赛中的运动表现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KD组的脂肪氧化率和6秒冲刺能力(+0.8瓦特/千克)明显更高。

THE END
1.生酮饮食功能多多,你知道哪些?(第2期)癌症研究专区2019年8月30日讯/生物谷BIOON/---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简称KD)是一种脂肪高比例、碳水化合物低比例,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合适的配方饮食,既不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同时又具有治疗癫痫、肿瘤等疾病的作用。生酮饮食可将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减少至足以诱导机体进行酮症的代谢状态。 生酮饮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减肥饮食方式https://www.bioon.com/article/6743100.html
2.生酮饮食生酮饮食禁忌症生酮饮食(ketogenic-diet,简称KD)是一个脂肪高比例、碳水化合物低比例,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合适的配方饮食,既不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同时又具有治疗癫痫、肿瘤等疾病的作用。这一疗法用于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已有数十年的历史,虽然其抗癫痫的机理目前还不清楚,但是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了公认。 https://www.haodf.com/neirong/wenzhang/2592104778.html
3.新品上市!MCT生酮饮食,不只是『快速』的减肥方法!!!赶紧码住,跟着小编一起看看不一样的健康体重管理方法--MCT生酮饮食! 什么是生酮饮食? 生酮饮食 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在1921年,医生Wilder先提出了采用高脂肪、低碳水的生酮饮食可以模拟饥饿的代谢效果。 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KD)是一种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适量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物质的配方饮食,其热量https://www.fonlock.com/news_dt/2.html
4.生酮饮食的科学原理如何通过高脂肪促进新陈代谢在众多减肥和健康生活方式中,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 KD)因其独特的高脂低碳水分子组成而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它基于一种名为“酮体”(ketone bodies)的燃料能够替代糖类作为身体能量来源的理论。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生酮饮食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它是如何通过高脂肪促进新陈代谢。 https://www.4xtqk4vho.cn/ji-hua/145422.html
5.越吃越瘦,CellMetabolism揭示生酮饮食诱导减重的主要机制2023年12月5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吴江维团队和西京医院李晓苗团队联合在Cell Metabolism上在线发表了题为“GDF15 is a major determinant of ketogenic diet induced weight los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KD饮食可以抑制人、猪和小鼠的能量摄入和减轻其体脂肪量,诱导血浆GDF15的轻微升高。并且,作者通过使用GDF15缺陷型(GDhttps://hanhbio.biomart.cn/news/3211526.htm
6.Naturemetabolism:我院贾大团队发现生酮饮食发挥作用的新机制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 KD)是一种以高脂肪、极低碳水化合物和适量蛋白质为比例的饮食方式,自20世纪20年代初以来一直被临床用来治疗癫痫等疾病。生酮饮食减少了葡萄糖的利用,导致游离脂肪酸在肝脏中转化为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β-OHB)和丙酮,其中β-羟基丁酸是最丰富的形式。迄今为止,生酮饮食已在多https://m.motherchildren.com/m_study_rule_fee/2024/wdLEMWej.html
7.癫痫患者如何饮食你需要知道“生酮饮食”宫主茶有些患儿通过各种抗癫痫药物治疗,癫痫的发作仍不能得到控制,称为难治性癫痫,需要寻求其他治疗手段,这时可以考虑使用饮食疗法——“生酮饮食”。 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KD)是一种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适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饮食。生酮饮食的配比有讲究的哦,存在一定比例,脂肪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一般https://gongzhucha.com/5b893ba183.html
8.什么是生酮饮食?高脂肪低碳水的饮食模式 生酮饮食(ketogenic-diet,简称KD)是一种脂肪高比例、碳水化合物(糖)低比例、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合适的一种配方饮食。主要将身体的代谢能源从葡萄糖转变为脂肪,再通过肝脏代谢产生酮体,从而引起机体的一系列反应。通过模拟饥饿状态下的代谢方式,来治疗癫痫,特别是儿童难治性癫痫的治疗。除此之https://www.jianshu.com/p/66488e6f431f
9.食安委专家有话说低碳高脂的生酮饮食究竟是什么?那么,作为被影响的普通人,生酮饮食到底值不值得去实践?本期“食安委专家有话说”就由江苏省食安委专家委员会委员,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中心副主任、临床营养科主任、主任医师马向华,为公众解答关于生酮饮食的疑惑。 一、什么是生酮饮食? 生酮饮食( Ketogenic diet,KD) 是一种组成为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和低蛋白http://scjgj.jiangsu.gov.cn/art/2021/6/25/art_70154_9859652.html
10.定位极低碳水化合物生酮饮食的作用靶点热心肠日报纳入52名适合做减肥手术的重度肥胖患者,连续25天食用极低碳水化合物生酮饮食(VLCKD); 2 干预后,患者的BMI、空腹血糖、胰岛素血症和血脂参数均显著下降,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无显著变化,严重的肝脂肪变性患者的数量明显减少; 3 患者体内的溶酶体酸性脂肪酶(LAL)在干预后活性增加,但与健康人群无显著差别; https://www.chinagut.cn/papers/read/1091589414
11.生酮饮食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KD)是一种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饮食。与传统饮食不同,生酮饮食将脂肪作为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生酮饮食最早用于治疗难治性癫痫,后来在其他疾病,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肿瘤和代谢性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概述了生酮饮食的起源与发展、分类、临床应用及其作用机制。 https://ccj.pku.edu.cn/article/info?id=32554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