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在我国儿童青少年日常饮食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已经成为重要的膳食组成。2019年末,我国16周岁以下的儿童人口数量为24977万,占总人口的17.8%。庞大的儿童人口数量意味着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儿童零食市场迅速崛起,预计从2019年到2023年,儿童零食市场将以10%到15%的复合年增长率稳定增长。
5月17日,中国副食流通协会、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制订的《儿童零食市场调查白皮书》(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白皮书》指出,儿童食品标注不规范、儿童零食营养价值堪忧、家长对国内儿童食品品牌信任度低等问题突出,制约了儿童零食市场的健康发展。
部分儿童食品为增加口感加入多种添加剂;部分零食打着“儿童”概念,但成分其实与普通食品成分无区别;部分食品宣称适用人群,但成分与实际不符合。
专家表示,儿童零食的质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营养状况,且儿童免疫力与身体机能无法与成人相比,适合儿童营养需求特点的健康儿童零食将更有利于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然而,目前的儿童零食市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既有专为儿童研发的高端零食,也有高钠高脂肪的不健康零食,甚至是三无产品的“辣条”类零食。在零食品类方面,多为糖果、饼干、膨化等大众零食,与成人零食没有明显的区别,产品定义较为模糊。
儿童酱油、儿童饼干、儿童牛奶、儿童乳饮料等被冠以“儿童”两字的食品充斥各大商店超市,受到了年轻家长们的青睐。事实上,儿童食品和普通食品配料成分并无差异,但是售价却比普通食品要昂贵。目前市面上部分儿童食品徒有“儿童”之名却无“专用”之实,只是用来细分产品的市场手段。一些商家利用家长们对儿童食品营养标签的忽视,抓住其漏洞,在宣传上夸大其词,误导消费者。因此,家长在选购儿童食品时,一定要仔细甄别,不要误入商家陷阱。
今年对“儿童食品”
计划抽检3522批次
2020年,市场监管委计划对“儿童食品”开展抽检监测工作任务,累计计划开展3522批次,其中包含乳制品353批次,饮料928批次,饼干270批次,冷冻饮品278批次,薯类和膨化食品426批次,糖果制品622批次,水果制品645批次。
健康提示
建立平衡膳食
合理营养理念
《指南》根据年龄段分为三册,分别适用于2—5岁学龄前儿童、6—12岁学龄儿童及13—17岁青少年。
2—5岁学龄前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三顿丰富的正餐与两次适量的加餐是学龄前儿童获得全面营养的保障。如果需要添加零食,应该少量,且要选择健康零食。因此,针对2—5岁学龄前儿童的核心推荐包括:1.吃好正餐,适量加餐,少量零食;2.零食优选水果、奶类和坚果;3.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4.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5.零食应新鲜、多样、易消化、营养卫生;6.安静进食零食,谨防呛堵;7.保持口腔清洁,睡前不吃零食。
13—17岁青少年正经历着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青春期发育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量大,对食物选择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更强,容易产生冲动性食物消费,甚至对某些零食产生依赖。因此,针对13—17岁青少年的核心推荐包括:1.吃好三餐,避免零食替代;2.学习营养知识,合理选择零食,优选水果、奶类和坚果;3.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及烟熏油炸零食;4.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不饮酒;5.零食新鲜、营养卫生;6.保持口腔清洁,睡前不吃零食。
权威声音
市场监管委将重点监管儿童食品
儿童食品是否安全,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广大家长尤为关心。正是考虑到这一特殊性质,市场监管部门按照天津市食品经营风险分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将校园周边、城乡接合部、农村食品市场等区域的食品小超市、食杂店、食品流动摊贩等食品经营者作为日常监管的重点对象,对销售的油炸面制品、膨化食品、豆制品、糖果、果味饮料等小零食开展“五毛食品”专项执法检查;按照市场总局部署要求,开展了关于固体饮料、压片糖果、代用茶等食品专项整治行动。
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定为最高风险等级
市场监管委将进一步加强儿童食品监管力度,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为保障少年儿童身体健康。
该负责人表示,在修订《天津市食品经营风险分级管理暂行办法》时,会将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定为最高风险等级D级,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切实加强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同时,进一步强化食品经营者主体责任的落实,严格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记录表等信息的公示责任,供广大家长及时了解食品经营者食品安全状况。“我们也将联合教育部门开展食品安全进校园,编制中小学食品安全知识读本等方式增加孩子的食品安全知识,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执法力量重点查办儿童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
“黑工厂”“黑作坊”“黑窝点”等食品生产经营环节违法行为;校园食品安全生产经营环节违法行为;婴幼儿、儿童食品生产经营环节违法行为均被列入今年的重点查办对象。
重点查办发生在校园及周边、餐饮聚集区、农贸批发市场、农村和城乡接合部、食品和副食品批发市场、冷库存储中心、校外培训机构等场所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案件。
执法部门将继续加大力度开展对校园及周边食品经营店、小摊点的执法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对校园及其周边流动摊贩经营食品的行为进行重点治理。同时,加大食品抽样检验频次,及时发现问题产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着力解决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专家建议
单纯追求口感的零食不推荐
很多家长闻“添加剂”色变,而如今的零食中几乎没有不放添加剂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家长之所以青睐所谓的自制零食,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卖家称无任何添加剂。对此,于景华教授表示,零食中放添加剂,大部分是工艺所需,如果依据法规添加对人身体并没有伤害,比如果冻,必须加胶体才能让水果和果汁凝固,胶体也是一种添加剂,如果不加,这果冻就成不了果冻了,因此添加剂并不是都不好。但一味地追求某种添加剂带来的风味和口感,仅仅为了让零食更好吃,儿童长期食用,势必会对味蕾产生过分刺激,从而影响儿童成人后的味觉辨识度。
近年来,家庭制作的一些食物产业化,在网上很流行。但于景华教授提醒各位家长,家庭自制的食物没有产品标准、没有安全检验,不具备食品流通的要素,安全难保障。所谓的无防腐剂,食物不添加防腐剂很容易变质,如何能保证在网购物流运输过程中食物不变质?如果现做现吃可能会有非常好的口感和营养,但在网络上销售,经过了几天物流到货,口感、组织状态会变差,尤其是微生物指标无法保证,怎么敢给儿童食用呢?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多吃菜和水果就行,没必要吃零食。于景华教授说,其实零食本质上还是要补充营养,比如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能量等,如果能有这些作用,孩子适当吃一些还是有需要的,但如果是纯追求口感、为了满足味蕾需要,比如风味过浓、含糖量过高的零食,确实没必要给儿童吃。
典型问题
网购自制食品大多“三无”
朵朵(化名)今年两岁,从一岁可以大量吃辅食开始,她的妈妈就开始给她网购自制的酸奶溶豆、水果酥等食品。她的妈妈是在抖音上看到一位“二娃妈”自己研究和制作的辅食,她感觉没有添加剂,都是用天然食材做成的,对孩子身体有益,于是就开始网购。记者在朵朵妈处看到,这种自制的辅食只有简单的外包装,没有配料表、没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没有食品安全认证,价格比正规品牌同类产品还贵,比如酸奶溶豆,市场相同产品售价在20元左右,但朵朵妈网购的一小袋就要25元。“人家毕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带娃有经验,所以就比较信赖她。”朵朵妈说。
图图(化名)今年三岁,不爱喝水,他的妈妈听朋友介绍,加入了一个微商妈妈建的群,这位妈妈专门卖自制的秋梨膏,称完全手工制作,无任何添加剂和防腐剂,每次只要一小勺给孩子冲水,就可以润肺止咳。一小瓶150克,售价149元,同样没有配料表、没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没有食品安全认证。在超市里,一瓶290克的品牌儿童秋梨膏只要10几元。“起初也有点担心食品安全的问题,但想到群里那么多父母都在抢着买她的秋梨膏,而且还限量,觉得应该错不了,所以就放心大胆买了。”图图的母亲表示。
“干吃酸奶”里没有酸奶
5月28日,记者在城乡结合部一家便利店看到,柜台上一种名为“干吃酸奶”的小糖果很受孩子们欢迎,价格便宜,一元钱十片。期间,就有两名十几岁的孩子,花8元买了八十片。记者看到这个糖果包装上,“干吃酸奶”四个字非常醒目,字体高度占到了包装高度的三分之一。上面还用英文标注:Puremilkcandy,意思是纯牛奶糖果。查看背面的配料表却发现,这款糖果配料有葡萄糖浆、白砂糖、代可可脂、食用香料等,但是唯独没有酸奶或者牛奶的成分,其中一行不起眼的字写着品名:酸奶味糖,也就是说这种所谓的“干吃酸奶”糖果与酸奶和牛奶没有半毛钱关系。产品包装如此标注无异于欺骗消费者,要不是仔细看,根本就无法判断。
五彩巧克力豆成三无产品
在一家卖自制糕点的摊位上,记者看到这里除了糕点,还有一些儿童零食,其中摆在显眼处的是一个用透明的塑料瓶子,里面装满了五颜六色的巧克力豆。记者拿起一看,发现这个瓶子上没有生产日期、厂家、食品许可证编号,甚至就连名字都没有。记者忙问“这是你们做的?”该商户回答“我们哪有这个本事,这是从批发市场进的货,可好卖呢。”正说着,就有一位小女孩购买了这件商品。
含乳饮料宣传打擦边球
市民雷女士称,她的孩子不爱喝奶,就爱喝含乳饮料,每次不让喝,孩子都是振振有词,这也是一种奶,而且口味甜美。
从记者实地探访情况来看,包括大型品牌连锁超市在内,其乳制品的推销人员则对乳制品的具体差异大都含糊其辞。有的直接写的是儿童酸奶或是牛奶,只是在后面加注了一些标识,告知添有其他成分。记者在环湖中路一家超市中看到,货架上写有“儿童酸奶”的字样,产地是“泰国”,记者购买后,翻看后面的配料表发现,酸奶占52%包含了(牛奶、复原乳、乳酸菌),剩余的则是白砂糖、果胶、日落黄等10种添加剂。而包装上面的名称也比较含糊,写的是“橙味酸奶饮品”。
记者了解到,有家长为了弥补孩子早晨不喝牛奶的缺憾,会给孩子准备些乳制品饮料。乳制品饮料虽然会有一定比例的牛奶作原料,但是它会添加一部分像蔗糖、浓缩的果汁、香精之类的辅料。经过处理之后,虽然非常符合孩子们的口味,但是营养价值却大打折扣。
一包辣条就含15种添加剂
5月28日18点30分,记者在东丽区华明镇附近菜市场以及商场,随机购买了9种零食,仔细观察发现,其中就有2种没有生产日期,而有的糖果都是简单用塑料袋子一包或用玻璃瓶盛起来,包装未经密封也极易破损。外包装上连基本的产品名称都没有。
有的零食包装名称极具欺骗性,看似与知名饼干品牌包装相似,但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有些巧克力豆还装在类似知名饮料的瓶中,具有迷惑性。
配料方面,则更让人大吃一惊:一袋名称为“乡吧佬”的辣条,产品类型明确写有“调味面制品”的字样,净含量为“28克”,上面精确地分为“配料”和“食品添加剂”。“配料”有小麦粉、天然香料、食用盐等7种成分,而“食品添加剂”一栏,就包含了谷氨酸钠、甜蜜素、鸡肉粉、硬脂酰乳酸钠、焦磷酸二氢二钠等15种食品添加剂;一包小豆干,添加剂也多达七八种。
虽然这些名词十分详细、看似专业,但让家长们不免有些担心。王女士说:“添加剂实在是太多了,这吃的到底是什么?小孩子吃了会造成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