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春,“野菜”便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小家碧玉的金花菜、带着水红色嫩梗的马兰头、清香的荠菜……对于无锡人来说,春意,便是落到家家户户餐桌上的这味清香。事实上,这些菜场上的野菜新贵们在无锡山间、田头、公园内自由生长,随处可见。
小编是个资深的“野菜达人,”每年三月,大浮红沙湾、军嶂山、浡公岛......总能一边踏青一边薅野菜,也不需要带什么特殊的工具,一只塑料袋,一把小铁锹走天下。这样的野菜达人不在少数,高阶一点的玩法,还会约上好闺蜜,赶最早的班车下乡,辗转无锡周边的乡村小镇吃挖吃挖吃,野菜山野之味,就是无锡春之味。
荠菜
春寒料峭之时,别的野菜还未见踪影,荠菜就已经生长于田野山头了。荠菜叶片呈大头羽裂状,要想吃到鲜嫩的野生荠菜,须赶在开花之前采挖,且必须连根挖起,等白花开起来那就老了,口感会差很多。荠菜大馄饨,是无锡人春天对自己的犒劳,剁碎的荠菜和肉沫相混合,包成一个个大胖小子,在沸水中打着滚,汤头不需要有多余的调味,这绝妙的组合,鲜香直达味蕾。
更为简单的吃法,是荠菜豆腐羹。荠菜切段,与豆腐下水慢煮,在氤氲中翡翠与白玉互相碰撞着,撒上一小撮盐,看似寡淡的汤水一下有了灵魂,在口中奏响春意的二重奏。
采摘地推荐:荠菜可说是最常见的野菜了,渤公岛附近,鼋头渚公园,阳山桃林下,大浮红沙湾附近都是挖荠菜的好地方。
香椿头
对于香椿,就像“香菜”一样的存在,有人避之不及,有人如获至宝,偏偏这么“霸道”的春味,还“金贵”得很,各种热捧之下,新一届的“炫富标志”也已从之前的车厘子自由,变成了香椿自由。
3月初的香椿头,几乎全是嫩芽,价格虽贵,味道却也是最好的。上乘的做法是香椿拌豆腐,嫩香椿头,入开水稍烫,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下香油数滴。更接地气些的做法是香椿炒鸡蛋,鸡蛋甘醇,中和了香椿的气味,一口下肚,三春不忘。
香椿头长成只需要两三天,多一天便老,所以每年这个季节,家里的长辈常会跑到乡下去采一兜香椿头回来,小区里头要是有一棵,老头老太路过时都要看上一会,算好了日子来摘。菜市场也能买到,最近每斤35元左右的价格,算是相当“友好”了。
摘地推荐:无锡市内种香椿树的地方不多,在红沙湾、大浮山周围,需要小伙伴细心发现
马兰头
在无锡人的童年记忆中,舌尖上贯穿一整个春天的香味,必定有马兰头。春天的田间地头,马兰头探头探脑地长在杂草丛中,挑马兰头,要手拿小剪子,一手捋叶,一手将嫩梢剪下,剪下的菜梗要刚刚微红,太红的菜梗会柴硬。源于寒食节吃冷食的习俗,马兰头多为凉拌,摘完洗净,焯一遍热水,再挤走水分,“咚咚咚咚”菜刀和案板的回响之间,马兰头与香干一起切成末。再拌上麻油,一点点糖,原本堆成小山状的马兰头,最终端上桌只小小一碗,仿佛将整个春天浓缩了进来。
采摘地推荐:无锡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马兰,尤以军嶂山为佳
金花菜
金花菜,又名黄花苜蓿,黄花草头,吃起来有一股清鲜柔美的味道。虽是野菜,可如今已广泛在大棚种植,一年四季都能吃上,但只有春季的金花菜,才能吃出春天的味道。最经典的吃法是加些油盐,以大火翻炒,然后喷上一点白酒,由于金花菜善于吸味,在高温下吸足了酒的醇香,以一种纯粹的的香甜征服了吃货。
摘地推荐:军嶂山、阳山桃园附近,有大片野金花菜出现
野蒜
野蒜又称野小蒜,有特殊的香气,可以熬制葱油拌面,也可用来炒鸡蛋、摊芝麻饼。相对于其他野菜来说,野蒜的存在感略低,长相是路人甲,很容易被误认为葱,唯一具有识别度的是它的根,呈饱满膨大的球状。在军嶂山附近的田野里,长着大片的野蒜,拔上一大把回家,一次可以吃个痛快。
采摘地推荐:军嶂山附近
蕨菜
棉尖头
棉尖头,现代年轻人少有听过这个名称的。事实上,在以前的饥荒年代,棉尖头加上面糊糊摊成饼,那股特有的清草香味,是许多老无锡人至今回味的舌尖记忆。
把春天装进餐盘中,细嚼春光,感受舌尖上的喜悦,春天你吃野菜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