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又随机与部分学生进行座谈,学生反映,“这学期来了,发现食堂饭菜普遍都涨了1块左右,以前一顿饭需要5元钱,现在需要6块钱。”一名大二学生小李盘算着吃饭的费用,“光吃饭上个学期每月生活费得450元左右,现在得600多元。”除此之外,一些菜的价格总是浮动,今天2元,明天2.5元,也不标菜价。打菜师傅的手抖得越来越厉害,先是奋力打起一大勺菜,然后又马上令人失望地抖一抖,最后再抖一抖,到了学生餐盘里就不剩多少菜了。有同学还反映,一些选菜窗口的菜式没有明确标价。前去打饭的学生只好看着自己喜欢的菜来点,随后由食堂工作人员计价。同学们对此非常不满:“所有菜都没有明码标价,每年因为食堂工作人员算错价格而产生的刷卡误差数额不小。”
针对同样的问题,笔者也对兄弟院校的部分师生进行了调研。山东某职业学院的王老师说:“食堂饭菜价格贵问题也曾多次听见本校的师生讨论过,其实自己也有体会,作为一名女老师,饭量不算大,但是要吃饱一顿至少需要6元钱。”“荤菜(包括稍微带肉的菜)的价格都在5元以上,素菜也不便宜。”“以前一条鱼的价格是5元,现在一条鱼分成两块卖,鱼头卖四元,鱼尾卖四元。”
笔者在另一学校调研时,一位大一新生介绍,“来校一个多星期了,还没怎么舍得吃肉菜。”“打了份1.5元钱的土豆丝,要了碗免费汤,1元钱买了两个馒头,这是在学校食堂的一顿午餐。”学校食堂一位管理人员告诉我们,本院的学生食堂已经承包给私人经营。学院现有在校生三四万人,仅经十东路校区就有两万余人,“学校周边集聚着大量的小吃摊、小饭馆,有近半的学生愿意到那里用餐,价格稍贵一点,口味大概要好些,但也可能产生用餐安全隐患。”“现在物价涨得太多,食堂不涨价不可能,学校又要求食堂减少利润,我们也难。”
根据媒体的报道,省外大学食堂饭菜价格也有大涨或者变相上涨现象,大学生直呼hold不住。
综合以上情况,如果把新学期高校食堂的饭菜价格跟往年做一纵向对比,确实涨了。但是因何涨价?
饭菜涨价的因素有哪些?
从经济发展的趋势看,物价上涨是一种必然,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也有更多不确定性。主要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综合因素。
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的综合国力日益提升,GDP于2010年超过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因此,消费水平的大幅提高,必然引起物价的相对上涨。
什么是CPI?CPI(ConsumerPriceIndex)指消费者价格指数,我国称之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它是反映一定时期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获得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一种相对数,它可以观察居民生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可以说,在所有的价格指数中,CPI最能直接反映物价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程度。截止到2011年7月,CPI同比上升6.5%,继续高位运行。经济专家认为,CPI持续向上是一种“内外夹击”的多因综合症,既有国内市场成本上升推动和货币超发的影响,也有来自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胀的作用。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铁岗说,近年来,我国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合国家一揽子振兴措施,对促进经济增长起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逐渐摆脱危机阴影,宽松货币政策逐渐显现一定的负面作用,其中之一便是通胀水平上行。
从外部环境看,全球各国量化宽松条件尤其是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计划,将继续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构成上行支撑,加大了国内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中欧商学院教授许小年就认为,美联储超发货币,推高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对于像中国这种依赖海外资源市场的国家而言,肯定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在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时,还提到了热钱炒作的因素。他说,今年上半年绿豆、大蒜、棉花等都出现了价格上涨,是资金在里面炒作,出现了囤积居奇、恶意炒作的企业。
尽管造成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供需关系、耕地减少、气候因素、商业化程度,尤其是实施调整收入结构的战略等因素,已促使中国农产品价格面临重估。
总之,社会的发展和物价的普遍上涨是高校食堂饭菜价格上涨的深刻根源。
二是高校内部原因。
首先,高校食堂饭菜价格上涨与高校食堂采用的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有关。近年来,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绝大多数高校食堂均采用了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其中包括引进社会力量承建并经营后勤设施,这就注定了高校食堂的经营目的不再是单纯的公益性质,而是包含着盈利的目的。在追求利润目标的指引下,高校食堂饭菜价格就要背离多年形成的与社会饭馆价格“倒挂”的现实,一路“补涨”。
其次,原材料成本和用人成本的大幅上升,是促使食堂饭菜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自今年以来,食品涨价成为物价持续上涨的最主要推手。全国高校食堂工作会议透露,2011年1月—6月,高校食堂原材料15个品种价格上涨17%,其中猪肉上涨46%,鸡蛋上涨19%,大米上涨9%,调料9类综合上涨11%,熟食、饮料上涨14%—17%。目前食堂涨价主要是原材料涨价和人工费用上涨造成,两者分别占食堂成本的53%和27%—29%。上半年食堂原材料成本上升使综合成本上升10.24%;人工成本上升8.8%,使综合成本上升约3%。
省教育厅有关人员表示,山东高校食堂情形大致与全国差不多,上半年猪肉上涨约50%,鸡蛋上涨20%,用工成本上涨40%。目前食堂勤杂工的月工资一般在1200元—1300元,还要包吃住、交保险。由于物价上涨,使每生每月用餐成本增加40%左右,学生每天花在食堂的钱一般在12元—15元。
再次,原材料的进货渠道,水、电、气费的支出,食堂设施的折旧费等,也计算为食堂饭菜的成本。
在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今年的高校食堂饭菜价格普遍上涨。
为什么校外的饭菜便宜?
对此,我们专门做过调查,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规模小,用工成本低。个体经营和私人经营的小餐馆,主要劳动力是家人,或亲属,或雇佣2-3个左右的学生作为临时工,一方面不用支付工资,或仅支付几百元的工资;另一方面,不用包吃住、交保险。所以用工成本比学校少得多。相比之下,校内食堂的用工数量多,有专门做菜的厨师,做面点的师傅,卖菜收费的工人,收餐具和打扫卫生的服务员,所以用人成本高出许多。
其次,米、面、肉、蛋、菜等原材料由于进货渠道的不同,价格差别很大。校外的经营者大部分为本地村民,一些原材料,比如蔬菜、米、面等完全可以自产自销,不需要另买,省去销售和进货中的多重环节,即使是从社会渠道买进,质量也与学校有区别,从而减少了成本。即便饭菜价格便宜,依然能够盈利。而对于学校来说,为了保证质量,所有的原材料都需要从正规的渠道去采购,饭菜价格虽贵,却未必能赚到钱。
再次,校外的经营者不需要支付管理费、服务费、食堂设施折旧费等,为此,会省去不少成本。
所以,相对来说,校外的饭菜价格便宜。但是,不管如何便宜,刨去成本,始终都是盈利的。
如何应对高校食堂饭菜价格的不断上涨?
高校行政是不能为还是有所为?
面对学生的强烈呼声,高校应该如何应对涨价是不能为还是有所为?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把象牙塔里的高校食堂推向市场,食堂的饭菜价格必然受市场规律的影响和制约。然而,高校后勤社会化不等于完全市场化,不能否定公益性,为此,高校应该有所为。
除了学校层面的应对之策,作为高校主体的大学生又该如何做呢?
遵守食堂秩序,文明有序就餐
不浪费一粒粮食
就餐后,桌子上、垃圾桶里,白花花的米饭,大堆大堆的剩菜仍随处可见,甚至有整块红烧肉只咬了一小口就被扔了。食堂负责打扫卫生的工作人员说,几乎每顿饭后,就餐的学生们都要“制造”出几大桶的潲水。当你如此肆无忌惮的浪费时,请问还敢牢骚满腹的抱怨食堂饭菜贵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我们从小就会背的诗。但当你放下只吃了一半的餐盘时,还能记起这两句诗吗?或许有同学会说,浪费的是自己的钱,与别人无关。但是,请记住,钱是自己的,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无权浪费。你在浪费的同时,也从暗中助推了饭菜价格的提升,请同学们珍惜每一粒粮食。
不丢掉一套餐具
一直以来学校都为学生们免费提供碗筷。学生到食堂吃饭不用自带餐具,饭后也不用洗餐具。这样以来,既方便了学生进餐,也节约了资源,而且还有利于环境保护。但是,现实情况是,学生吃完饭,放下碗筷,立马走人,等下一个学生来吃饭时,桌上一片狼藉。那么食堂餐具到底应有谁来收拾?是学生自己,还是工作人员?还是共同努力?对此,我们与学生座谈时,曾讨论过这个话题。
许同学(大一学生):学校为我们提供方便,我们学生也得自觉。饭后把餐具带到回收处那是理所当然的。我们既然吃饭时能拿,吃完后就要放回去。而且当我把餐具放到回收处,听到阿姨一声“谢谢!”时我感到很温馨。
李同学(大二学生):餐具的回收对我们学生来说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一段过程的。有的时候我们会忘记,但只要坚持,慢慢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不管是在老食堂还是在新食堂,我们都得如此。
王同学(大二学生):我觉得这是一个人的素质问题,素质高的同学会很自觉,难道我们在家吃饭也是这样吗?所以为了自己,也为了其他同学,我们应该做个有素质的大学生。
举手之劳,方便大家。食堂负责人表示,“我们食堂的服务宗旨是‘为广大进餐者提供干净、优美、整洁的环境’”,仅靠工作人员的努力很难达到这个标准,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如果每一位同学都能自觉地将餐具带到回收处,这样既能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又能减少用工成本,从而也会降低饭菜价格。
同学们,让我们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共同创建舒适、干净、和谐、文明的就餐环境。(吴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