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因漕运而兴起,在这片水波之上,往来的盐粮,热闹的市井,兴盛的城镇,顺水而生。本文为系列栏目《津沽史话》第九期——河海通吃:天津的饮食文化。
天津麻花有“花狸虎”、“绳子头”等品种,制作过程精益求精。麻花投料配比准确,比如炸一个半市斤重的麻花,用油4两,白糖2两5钱,冰糖半两。麻花在酵面、油酥、碱等使用方面也有严格要求,并视季节随时变化。天津特色麻花力求肥(酵种)不老不嫩,碱不大不小,起酥的油不多不少。一个麻花大致由酥馅条、麻条和白条组成。酥馅条用热油和面起酥,再佐以桃仁、青梅、桂花、青红丝、闽姜、芝麻仁等辅料。白条是用糖汁和面后搓成的,同时将部分白条粘上芝麻成为麻条。酥条、麻条、白条一并相拧五个花,成麻花胚子。炸制时讲究用花生油,油温要控制好,用微火炸透。一锅麻花要炸30分钟以上,炸成金黄色的成品后还要加冰糖,撒上青红丝和瓜条等。如此这般才能确保麻花品质稳定,香、甜、酥、脆、色泽、外形,可谓样样叫绝。由于工艺精道,正宗津味麻花具有存放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的特点。接下来,我们再聊聊炸糕。相声大师马三立在《十点钟开始》中有段趣说:“到那个时候,我就有钱啦。有钱怎么办?我买!我买被服,买棉帽子。我吃!我吃炸糕,我天天吃包饺子,我尽吃顺口的……”
天津人一直将炸糕视为上好的小吃。清朝光绪年间,在北大关摆小吃摊的刘万春,开始琢磨怎么让炸糕更好吃?经过潜心研究,他独创了“面子喷淋发酵工艺”和“刘氏炒馅法”,炸出的炸糕口味出众,人送美名“炸糕刘”。光绪十八年(1892),刘万春在北大关东侧买下一处小门脸开起炸糕铺,因为小铺紧挨着只有一米多宽的耳朵眼胡同,所以人们一来二去就称他的炸糕为“耳朵眼炸糕”了。旧时人们一踏上南运河金华桥,离着“耳朵眼”一二百米处,就能闻到刘记炸糕的香味。因为“糕”字有步步登高的吉祥意思,所以天津人逢年过节时更是大量购买,或自己品尝,或礼尚往来,就像马三立形容的好日子一样。
花样馃子·煎饼馃子·锅巴菜天津百姓五方杂处,南方的师傅、北国的面案都汇集到此营生,他们创制的馃子品种多达二三十样,除了最为普及的棒槌馃子之外,还有大馃子饼、小馃子饼、馃头、馃篦(又分二折和四折)、套环馃子、糖皮、馓子、长坯、排叉以及糖三刀“老虎爪”、鸡蛋荷包等品种。譬如套环馃子,就是两条棒槌馃子的面坯条套在一起成个扣,然后下锅炸。糖三刀实际则是小馃子饼的演变,在面皮上加糖面,擀成长方的样子,然后开三刀,但要求上部相连,炸出来鼓鼓的样子犹如老虎爪,糖三刀“老虎爪”缘此得名。炸馓子并不简单,在粗细均匀的面条上刷油后要盘在盆里,炸时用文火慢慢来,一边炸一边用筷子抻缠,让它成为圈状或盘花状。
煎饼馃子是最具天津特色的风味小吃,也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早餐之一。天津煎饼馃子在吸纳山东煎饼、东北煎饼的基础上,大大提升了档次并有所发展。煎饼馃子是用绿豆面(或加少许小米面、杂豆面)糊浆摊成煎饼,然后卷夹馃子,再佐以面酱、辣酱、红腐乳汁、香葱沫等调味料而成,确实脍炙人口。后来有人喜欢在煎饼里再摊上鸡蛋,以增加营养并丰富口味。聊过馃子再说锅巴菜。天津锅巴菜亦饭、亦菜、亦汤,是天津独有的风味美食。关于锅巴菜的历史渊源,从清康熙年间蒲松龄的《煎饼赋》里可见一二。《煎饼赋》中说山东煎饼是用小米面摊成,与加入绿豆面的天津煎饼大同小异。文中提到的“汤合盐豉,末锉兰椒,鼎中水沸,零落金绦”,很形象地比喻了烹制锅巴菜卤以及卤中煎饼条的情状。其实,山东、河北一带农村,百姓很早就有汤水泡煎饼吃的习俗,后来到天津卫谋生的穷苦人就地取材,以这种乡间吃食营生,挑着挑子沿街吆喝卖。后来逐渐结合天津人吃饭口味重的习惯,原有的汤水逐渐演化为更有滋味的卤汁,使锅巴菜成为左右逢源的小吃。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制售锅巴菜的摊子和叫卖锅巴菜的挑子遍布天津大街小巷,有名号的门市就达十余家。
关于罾蹦鲤鱼的故事,还要从1900年庚子之乱说起。八国联军侵占天津城后,地痞流氓借机捣乱,一天有伙人来到北门外老字号天一坊大吃大喝,当他们点到炸蹦两吃青虾时,由于舌头不利索竟说成“罾蹦鱼”。没人听说过这道菜,伙计赶忙为他们正名,却没想到惹恼了这帮混混,说话间就要大打出手。这时,机智的堂头闻讯跑过来,连忙说有这道菜,只是小伙计刚到店里不晓得。在堂头的安排下,后厨忙活起来。他们选了一条鲜活的大鲤鱼,只去掉内脏不刮鳞,用盐、料酒、姜汁稍微淹了一会,然后手提着鱼尾让鱼鳞朝下,下油锅将鱼鳞炸好,再翻个蹲炸鱼腹。然后用葱姜蒜作料炝锅,再烹料酒、酱油、老醋、白糖而成酸甜口味的汁。端鱼上桌,只见金黄色的鲤鱼通身鳞片乍起,糖醋汁浇在鱼身上“吱吱”作响,犹如鱼儿在鱼罾中呼之欲出,让满堂的食客无不瞠目结舌。如此“罾蹦鱼”脆嫩香美,堪称一绝。天津名士陆辛农后来在《食事杂诗辑》中专门赞誉道:“名传第一白洋鲤,烹做津沽罾蹦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