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乐安县山砀镇桐江小学支教大学生裘璧琦
95后、城里人、家境优越……江西省“三支一扶”大学生裘璧琦身上的这些特征,令人很难将她与山村支教教师联系在一起。
2014年,年仅19岁的裘璧琦下乡支教。两年来,她向山村孩子传播知识,帮助他们放飞梦想,谱写了一曲青春无悔的赞歌。
她是乡亲期盼的“小老师”——不畏艰苦去支教
1995年3月,裘璧琦出生在江西省资溪县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打拼,她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
听说师范生支教的机会比较多,裘璧琦便报考了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一所坐落在江西省崇仁县的师范学校。
“开始的时候,我们因为你们的到来,热血沸腾。我们单纯地以为,你们会和那些‘三支一扶'的叔叔阿姨一样,至少能待3年;我们单纯地以为,你们的故事、你们的游戏能提高我们的成绩。后来的一天晚上,校长说你们明天不来了,你们的支教生活结束了。我们才明白,‘游戏’结束了……”
孩子们淳朴的话语令裘璧琦感触很深。她的脑海中产生了一个念头:“我要报考‘三支一扶’,和山村的孩子们多待几年!”
裘璧琦的这个决定,引来了一片反对声。
“你是不是傻?你从来没去过农村,农村条件有多苦,你知道么?”有的亲人说。
“‘三支一扶’一个月的补贴,还不如你在学校一个月的生活费多,你图什么?”好友不解。
为了心中那个美丽的梦,裘璧琦下定了决心。她顺利通过“三支一扶”考试,2014年8月,踏上了前往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山砀镇桐江村的路程。
乡亲们终于盼来了这位“小老师”。尽管早有心理准备,来到桐江小学,条件的简陋还是出乎裘璧琦的意料。破旧的黑板,长短不一的课桌,破损的窗户……学校4个年级加上学前班,共用3间教室。老师没有办公室和宿舍,她要借住在村委会。
“刚来的时候,学校没有水泥地,全是泥巴路。一到下雨天,到处都是黄泥巴。泥巴路上杂草多,最多一天我曾看到过4条蛇。没有浴室,想洗澡要先烧水,再提着水桶到村民家洗。直到今年上半年,水泥地和浴室才修了起来。”裘璧琦告诉记者。
桐江村离乐安县城有大约一个半小时车程,村上没有任何娱乐场所。一到晚上,整个村子一片寂静。裘璧琦一个人住在村委会,刚开始时,她晚上睡觉都不敢关灯。
面对这一切,裘璧琦没有逃避,坚强乐观的她很快适应了山村的生活。“自己决定去做、喜欢去做的事情,就要努力做好。”裘璧琦说。
她是同事眼中的“女汉子”——教书管理样样行
在裘璧琦没来之前,学校有两位老师,都是本地人。当地习惯了方言教学,全校只有几个孩子听得懂普通话。学校没有开设英语、体育、音乐课程,学生不认识英文字母,分不清足球、排球和篮球,不会唱儿歌童谣。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裘璧琦全面推广普通话教学,开设英语课、体育课和音乐课。除了负责常规的数学、语文教学任务外,她还担负起英语、体育、音乐、美术、信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成为“全能型”教师。在她的悉心教育下,一年多下来,大多数学生能用普通话交流,能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虫儿飞》《英文字母歌》等歌曲。歌声和欢笑声响起在这个偏僻的山村小学。
裘璧琦虽然长得文弱,在同事眼里,她却是个“女汉子”。她来学校一个月后,校长中风卧病在床,请了3个月病假。她受命主持学校工作,不仅要完成日常教学,还要管理学校的大小事务。有几回,学生在嬉闹时受了伤,体重仅有80多斤的裘璧琦立刻抱起四五十斤重的学生,送到村里赤脚医生家。平日里,修凳子、换保险丝、搬重物等各种粗活累活,她也样样能干。
乐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这里的学生可以享受营养餐。从数公里外的航桥学校领取营养餐,成了裘璧琦每周必做的工作。在这个交通不便的小山村,这也成了一件难事。没有汽车,她就带着老师用电动车拉。几十个学生的营养餐,一趟装不下就运两趟。“最苦的是冬天下着雨,冻得都没有知觉了。”裘璧琦就这样周复一周,风雨无阻,从没误过学生们的营养餐。
“裘璧琦真的不容易。很多人都往城里走,她这样一个女孩子反而来到乡下,把支教工作做得这么好。我要为她点赞!”航桥学校校长戴华辉告诉记者。
她是孩子们心中的“亲姐姐”——用大爱助学生健康成长
桐江小学所有学生中,80%以上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着。在这个经济落后的小山村,村民们生活条件艰苦,学生们经常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来上学。裘璧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她减少了回家的频率,把车费节省下来资助贫困学生。每次回家时她都是空着手,回来时却提着大包小包,里面装满了分给学生们的衣服、文具、零食等。
裘璧琦有个妹妹,从小跟在她屁股后面长大。“每当看到这些小朋友,我就想到了我的妹妹。”裘璧琦告诉记者。为此,在教学之余,她像姐姐一样用真情关爱着她的学生。
第一次通话之后,孩子回家告诉了外婆。第二天外婆就来到学校,怒气冲冲地对裘璧琦说:“我们家的事不用你管,你只要教好你的书就行了。”父亲给两个女儿买的牛奶、零食等,也被外婆丢到了学校门口。这可急坏了裘璧琦,毕竟,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亲的关怀。
现在,每到周末或放假,父亲还会把姐妹俩接过去住几天。不仅父女关系变好了,姐妹俩也更加开朗了。
如今,裘璧琦的服务期马上就要结束了,她却没有离开的打算。“每个人的青春都会有一个梦想,支教就是我的青春梦想。我很庆幸能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重来一次,我还是会作出同样的选择。”裘璧琦说。(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