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对普通人来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样的吃法适合糖尿病人吗?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影响血糖的4个身体因素
你知道哪些因素会影响血糖的高低吗?
很多糖友会说,这题我会:饮食、运动、药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架马车”。
恭喜你回答正确。
那如果我这样问:你知道哪些身体因素会影响血糖的高低吗?
相信很多糖友就会有点蒙圈了,身体因素?这是什么意思?
我常常跟大家说,糖尿病千人千面,每个糖尿病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其实指的就是个体的身体因素。
我们知道,人的睡眠周期是有节律的,这个节律就叫“生物钟”。但是你知道吗,血糖波动也有“生物钟”。它会受到4个因素的影响: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胰腺分泌的胰岛素量、肌肉消耗的葡萄糖量、肝脏产生的葡萄糖量。
这4个因素,就是影响血糖的4个“身体因素”,每位糖友都各不相同。
这跟我们今天讲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这4个因素会导致血糖周期性的波动,如果我们顺应这个周期来安排饮食,血糖控制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请接着往下看。
三餐如何分配更合理
一日三餐如何分配对血糖影响更小?
有科学家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
具体包括3个方面:
1)不吃早餐
研究人员认为,与正常吃早餐相比,不吃早餐反而会导致午餐和晚餐后的血糖明显升高。
原因就在于,不吃早餐时,身体生物钟的基因表达会受影响,导致随后一餐后血糖的升高幅度增加。
受试者餐后血糖变化;早餐于0min时摄入,午餐于210min时摄入
2)晚餐高热量VS早餐高热量
研究发现,在保证全天的总热量一致的前提下,晚餐分配更多的热量,对血糖的影响显著高于早餐吃更多热量。
两种受试者相比,早餐高热量组减少的体重,比晚餐高热量组要高出2-5倍之多,并且早餐组的全天平均餐后血糖也比晚餐组显著降低。
富早餐组与富晚餐组的体重变化
富早餐组与富晚餐组的餐后血糖反应
3)一日三餐VS一日六餐
有些糖友为了减少餐后血糖波动,会采用“少吃多餐”的方式,这样对血糖控制会更好吗?
研究者对此同样做了对比试验。结果发现:对于糖尿病人来说,一日三餐与一日六餐相比,前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优于后者。
三餐吃什么对血糖更好
知道了如何分配三餐,那吃什么东西对血糖更好呢?
中国虽然是美食大国,但是我们的饮食结构并不是最健康的。最主要的弊端,是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过高。这种饮食结构营养不够均衡。
《中国居民早餐饮食状况调查报告》显示,55%的调查对象每餐吃的食物不足三种,乳制品和果蔬类的比例相对较低。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食物种类要包括4大类:
1、谷类
2、动物性食物(肉类、蛋)
3、奶及奶制品
4、蔬菜和水果
具体吃什么则没有统一要求,可以根据当地的生活习惯自行搭配,关键是保证营养均衡。
比如,我们以早餐为例,传统的中式早餐是怎么搭配的?
是不是下面这样:
1、稀饭+馒头+咸菜
或者这样:
2、1份蛋肠
抑或者这样:
3、杂粮糊糊+煎饼
上面是传统中式早餐的经典搭配,这样的搭配都有各自的缺陷,营养不均衡。
我们可以这样搭配:
杂粮粥一碗,肉包一个,素包一个,豆浆/牛奶一杯,水果一个。
这样吃其实并不复杂,但是主食、肉类、蔬菜、水果、豆/奶制品都有了,营养就比较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