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背后的奋斗故事西安新闻网

202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先导片里,西安小南门门洞里最普通的扯面师傅与西安一步步共同成长,收获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扯面师傅的原型人物,一个来自蓝田,一个来自鄠邑,两家人都已从一根扯面起了高楼。今天,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奋斗故事。

小南门门洞里的扯面摊

“片子里的扯面师傅在小南门卖扯面,这个真是非常巧、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要知道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父亲学做面食,就是跟我爷爷在西安的小南门门洞里面摆摊卖面,一直摆了十几年。”今年45岁的史永超如今是鄠邑区老巷子秦味菜馆的总经理。在他的记忆中,家族的面食手艺从爷爷那辈就开始了,“方圆几十里的村民红白喜事,都会请他去做饭。再后来,我爷爷的手艺就传到了我父亲手里。能请来我爷爷或者我父亲当大厨,当地很多村民都会觉得非常自豪。”

无独有偶,和史永超的家族一样,片子里的另一位原型是蓝田茂盛酒店的总经理段均彦,他的创业之路也是从街边的扯面摊开始的。“我家境贫寒,父亲在我不到两岁时就过世了。1974年,16岁的我弃学从厨,在合作食堂当学徒,练就了过硬的厨艺本领。学徒期间,没有工资,杂活累活都是我们去干。后来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我就开始在蓝田县的一个街道跟着我母亲摆摊卖扯面,一扯就是五年。”

做最地道的手艺人

数十年来,看似简单的面食,饱含着西安一东一西这两家人对手艺的精益求精。

回忆当年学扯面的场景,段均彦至今还是很有感慨,“学扯面手艺的时候,那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风雨无阻。我对做面要求严格,茂盛扯面是段氏家族在传统扯面的基础上,历经四代人精心研制的独特技艺。在用水、用油、用盐、用火,磨面、和面、揉面、饧面、擀面、扯面,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各种配料也独特,做面食我们有着100年的传承,从我的爷爷传到我的父亲手里,我的父亲又传到我的母亲手里,再传到我这里。”2004年,段均彦率队参加第十四届“中国厨师节”,取得了“三金一银”的好成绩。茂盛酒店被认定为“中华餐饮名店”,他的“茂盛扯面”被认定为“中国名点”。因为做法独特,口味地道,2016年,茂盛扯面制作技艺被列入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段均彦也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史永超的父亲史仓库在当地是很有口碑的,他对面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也会坚持他的一些传统。和好的一团面,在他手里可以做出十几种面食。“我父亲今年71岁,可以说他把面食做透了。他的经验也非常丰富,他做面食的标准就是他的感觉。老一辈的人,就是凭感觉。”史永超很有感慨地讲述,“老一辈人和面,一定是手工的。因为这样做出来的面是有温度、有感情的,口感也会更好。我父亲那一代做面食的人也有不少,但是像他这样做的很有特色的很少了。比如他做的折花锅盔,现在外面吃不到这种食物。这种做法非常讲究,而且要有一定的手艺、丰富的经验才能做出来。我们自己做蒸碗,自己做炸丸子,自己做葫芦鸡,全部是自己亲自做出来的,而且保证大家吃的还是以前的那种味道。”

“一根扯面起高楼”

“一根扯面起高楼,百年传承老字号”,在茂盛酒店的大堂悬挂着著名书法家杜中信为段均彦题写的牌匾。“一根扯面起高楼”,是段均彦家几代人的奋斗故事,也是史永超家几代人的奋斗故事。

1984年,段均彦开始创业。“当时开餐馆起名字的时候,问我母亲起什么名字好?我母亲说,就用茂盛,因为我父亲以前用的就是这个名字。我对我母亲说,以后我就要把茂盛扯面在我手里发扬光大。”段均彦先后开办茂盛餐馆、茂盛饭庄,引进鱿鱼、海参、鱼肚等原料,为提高蓝田餐饮品位作出了贡献。1997年开创经营的茂盛酒店已成为蓝田民营餐饮的一面旗帜。2005年,投资200余万元建设的茂盛小吃美食城,经营百余种小吃。2012年5月,段均彦成立蓝田县茂盛置业有限公司,建成一座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准四星级酒店,拥有豪华客房90间,餐饮可接待500人同时就餐,是展示蓝田餐饮文化和蓝田人的“会客厅”。

爷爷和父亲在小南门开始的小面摊,如今已经在史永超手里成长为鄠邑区的美食品牌——老巷子,“我自己的老巷子品牌有两个店面:第一个是2014年开的,到今年刚好是第10年了,现在这个店是2019年开的。我要做的是关中的陕菜,再结合我们鄠邑区的面食特色。摆汤面、户县软面,还有秦镇凉皮,这些都是我们的特色美食。通过这种美食,带领关中的菜品走出去。有我父亲、我爷爷的坚守和传承,我要把面食做得更好。”

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洪流中,一碗面改变的不只是史永超和段均彦的命运,他们还成了带动本地经济发展、促进本地就业的领路人。史永超的餐饮企业给100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段均彦的餐饮企业有150多名员工,基本都是蓝田本地人。

“是咱们国家的政策好,要不然我们也没有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感谢好政策,我们就要承担社会责任,回馈社会。蓝田是中国的厨师之乡,也是烹饪文化、餐饮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我不仅要把茂盛的生意做好,还想当好西安乡村振兴的宣传员。我想把我的茂盛扯面带出蓝田,带向全国乃至世界,把我们关中的面食文化向更多人展示,让更多的年轻人通过学习茂盛家传的扯面技艺走上未来幸福美好的生活。”段均彦如是说。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曾世湘图/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王健

THE END
1.面食与粥的故事(下厨房)御缈在下厨房分享了菜单「简易版东北冷面 隔夜醒发要领~鲜肉锅盔 肉夹馍饼胚 传统港式黑芝麻糊 梅干菜肉饼 糯米烧卖 吃不够的花生酱拌面(沙县飘香拌面) 【香兰教程】夜包子,用小龙虾调料炒馅,吃完一个想二个 简单易做红豆卷饼 超快手【凉虾】失败了m次,终于找到合适的配http://mip.xiachufang.com/recipe_list/102399033/
2.校园展厅小麦东传的故事初入面食时代的不顺 小麦自西亚传入中国经历了较长的适应过程以后,才逐渐推广开来。农史研究告诉我们,直到汉代关中仍然“俗不好种麦”。除了对冬小麦有别传统农作物春种秋收的“反季节种植”(秋种夏收)不太适应以外,最关键的是小麦由于种皮坚硬,粒食品质比不上粟、稻。 https://news.nwsuaf.edu.cn/xstdx/32b058e7f2cb4a5d9df6c6eed1f64117.htm
3.讲好非遗面食故事例如,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山西女婿在巴黎开面馆走红网络,岳母的刀削面手艺、大同刀削面的原汁原味、中外游客的争相品尝,都通过短视频让人津津乐道。这种散发着烟火气的生动故事,会让山西面食跨越山海,走向世界。 数字赋能,提升服务水平。开发专门App或小程序,提供面食文化介绍、制作教程等功能,方便大家随时随地了解和http://news.sxrb.com/GB/314080/10211074.html
4.舌尖上的中国——面食的故事三农资讯舌尖上的中国——面食的故事 中国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从南到北,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不仅提供了人身体所需要的大部分热量,更影响了中国人对四季循环的感受,带给中国人丰饶、健康、充满情趣的生活。 山西丁村---中原最古老的村落,主妇们最会制作面食。丁村人把加https://www.ahnw.cn/nwkx/Content/4fdb9992-5a3d-42da-bae9-27e7e9fb61d1
5.小城故事,拾味临海传统小吃很难想象,在这座南方小城里,面食占据着多么崇高的地位。麦虾是这座城市的面食之首,这种原料为麦,形状似虾的食物以弹润爽滑的口感,征服了临海人的胃。 姜汤面在临海的地位,一点都不低于麦虾。姜汤面最适合春冬两季食用,生姜具有祛风散寒的功效,临海靠海,湿度大,一碗姜汤面下肚,吃得身上微微发汗,通体舒畅。 https://www.meipian.cn/2ctnd31f
6.我和点小评的故事我和点小评的故事可以今年的六月份说起,那时候因为“社区人气王”勋章活动而认识的点小评,刚开始是看到大众点评弄了一个AI机器人,觉得很新奇,想看看这个AI能回复什么问题,记得那时候还是叫“艾小评”,在评论区只要有留言然后@点小评,过一会就会有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304737013?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7.面食技艺传承中的师徒故事原标题:面食技艺传承中的师徒故事 引子 4月22日晚8点多,王张龙在汾阳市会展中心忙乎着,与他一起的有他的师父霍锁英,和另外几位山西面食界的大拿,他们作为山西第七届烹饪服务技能大赛面食技艺项目的裁判,连夜布置赛场。 面食比赛的场地相对简单,在会展中心指定区域,用桌子围挡出一块区域,再摆几张桌子,台布一铺就https://news.sina.cn/2019-04-29/detail-ihvhiqax5627999.d.html
8.七夕节,给ta写一封情书吧独一无二的小饼 2020年9月6日 致未知的恋人 “ 我幻想的爱情,是散落天际一道梦幻的霓虹。 ” 有段时间写了一首关于恋人的诗,写到一半,却难以继续下去,前两天中午忽然又想起这首诗,就把后半段补上了。很多次幻想过自己适合拥有什么样的爱情,或许这就是我所渴望的爱情,所求仅此而已。 https://story.hao.360.cn/topic/KAjYQkTlNHK5Ow
9.宝宝短小故事3个16篇(全文)宝宝短篇故事3个 第5篇 有只米老鼠,它有一根神奇的魔术棒,能把大东西变小,把小东西变大。有一天,米老鼠来到草地上,看到小鸡和小狗在争吵,它跑过去问:“你们为什么吵架?”小鸡说:“我们都想吃这个苹果,可是苹果太小了,不够分。”米老鼠说:“ 别担心,试试我的魔术棒。”米老鼠用“魔术棒”指着小苹果,嘴里https://www.99xueshu.com/w/fileykxlyvx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