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五省面食图鉴:一面一故事

我们都知道,中国北方的人们以面食为主,南方人以米饭为主。

但你一定不知道,中国的面食,不仅味道好吃,还有源远流长的文化,有的还成了舌尖上的“非遗”。

甚至,大陆考古团队在夏朝初期的“青海喇家遗址”中,发现一个倒置的陶碗,碗中有4千年前就存在的面条。

这也就是说,全世界第一碗面竟然出现在中国西北的青海!

北方好面,确切地说是西北人好面。这种“好”,便让面走出了自己的“星光大道”。

今天,我们就走进西北五省,走进面食,领略它的博大精深。

1、“三秦”——陕西

陕西是西北五省中美食最多的省份,其在美食界的位置直逼成都。且出名的已有陕西面皮和肉夹馍,但今天要介绍的是你所不知道的陕西八怪之一的biangbiang面。

“一怪辣子是道菜,二怪锅盔象锅盖,三怪面条象腰带,四怪姑娘不对外,五怪板凳不坐蹬起来,六怪房子半边盖,七怪手帕头上戴,八怪窗纸贴在外。”

这叫biangbiang面的便是陕西的第三怪,也叫裤带面。为了这个面,陕西人还发明了新字。

这便是“biang”字,其字和发音一样,写起来不顺手,读起来也不顺口,但这完全不影响它的好吃。

关于这个字,还有一个传说呢!

古时陇东有一穷秀才,在去赶考的途中被强盗洗劫一空,只得乞讨前行。

走了八天八夜终于到了咸阳,此时的他又累又饿,可是兜里又没有钱。他只得上前去讨一碗面汤喝,顺便和店主聊了起来。

他问店主为什么不挂招牌,店主说自己的招牌没人能写出来。

秀才想到自己的一路艰辛,便边写边说道:

“担个担担走四方,八日才到都咸阳;

你裂裂(幺),他裂裂隙,当中坐个言王爷;

你长长,他长长,当中是个马大(dai)王;

心字底,月字旁,岳飞出城挥一枪,枪头卡在了墙头上,

坐个车车走四方。”

说罢,biangbiang面的三字招牌也出来了。

店主大喜,便请秀才吃面,一大碗让秀才吃得口齿留香,连连称赞面好。

秀才走时,店主便祝福道:“吃了我的biangbiang面,必能中状元”。

秀才果然中了状元,并到多地任官,biangbiang面的名声也随之在多地传开了。

biangbiang面最大的特点就是宽和长,一根面条可宽达二三寸,长度更是在一米上下,一根面条就够一碗。所以biangbiang面也叫裤带面。

这种手工面既柔软又筋道,在出锅的面上浇上臊子或者是泼上辣子,都会让你忍不住留下口水。

当然了,要吃到正宗的biangbiang面,还是要到陕西走一走,在关中转一转,听着陕西八怪的解释,吃着这裤带宽的面,才能领略其中的精髓。

2、“雍梁之地”——甘肃

一提到甘肃,大家一定就会想到兰州拉面。但对于“无面不欢”的甘肃人来说,光是拉面怎么够呢?

于是庆阳饸饹面、张掖搓鱼子、敦煌驴肉黄面、天水呱呱、定西懒疙瘩纷纷问世了。

看这些新奇的名字,是不是早就勾起了你的好奇心?

别着急,今天要介绍面食代表,名字更新奇,叫“三套车”。

“三套车”出自甘肃的武威,这是一座文化积淀深厚的丝路古城,浓郁的饮食文化定然是源远流长的,尤其是面食文化。

三套车便是这里的一种特殊饮食文化。它是把茯茶、行面、腊肉三样食品,巧妙地组合起来食用,缺一不可,就如三驾马车一样,无论少了哪一样,便都不是真正的“凉州三套车”。

为面起这么霸气的面子,当然是离不开战争的故事啦!

清朝一代名将左宗棠去新疆平叛途经凉州时,有位神厨便献上了凉州民间盛行的行面,并配上用自己祖传秘方精制出的卤肉和祁连山的十八味名贵药材蒸制的健身营养茶。

左宗棠尝过后高兴地说:

“这真像我军中的‘三套车’呀,缺一不可。”

随后,左宗棠用这三样犒劳三军,令士气大振,百战百胜。

“三套车”的名字也在凉州传开了。

正宗的“三套车”,是代表着凉州人悠闲的生活态度的。

一杯滚烫的茯茶中,包含山楂、桂圆、红枣、枸杞、锁阳、葡萄干、核桃仁,经过熬制,且不说营养价值,单说颜色,看上去既像醇厚的红茶,又像时尚的咖啡,更如同甘美的葡萄酒。

行面也叫饧面。“饧”是使面发软的意思。这面条可圆可扁,可长可短,圆的筷子般粗细,扁的手指般宽窄。满满的一碗面条,浇上香美的卤汁,那颜色叫一漂亮!

如果你途经此地,便是定要来品一品的。

3、“塞上江南”——宁夏

宁夏人爱吃面,像宁夏的历史一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可以说,你在宁夏待一个月,即使天天吃面,也都不带重样的。

并且,他们还把美味的面食,融进了歌谣中。比如今天要介绍给大家的宁夏面食,是一道舌尖上的非遗——宁夏中宁蒿子面(被列入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脖子雁,扯红线,一扯扯到中宁县,中宁的丫头会擀面,擀的面薄扇扇,切的面细线线,下到锅里嘟噜噜转,舀到碗里一根线……”

蒿子面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民间特色风味小吃,已经流传了360多年。

宋代曾巩在其《隆平集·西夏传》中这样记载:

“其民春食鼓子蔓、碱蓬子;夏食苁蓉苗、小芜(荑);秋食地黄叶、登厢草;冬则蓄沙葱、野韭、拒霜、灰条子、白蒿、碱松子以为岁计。”

吃蒿子面,一般都是有寓意的。

大年初七吃蒿子面,名曰“拉魂面”;新婚夫妇结婚第二天吃蒿子面,名曰“喜庆面”;小孩过满月或百日吃蒿子面,名曰“吉利面”。

蒿子面的重点是在面上,在和面的时候加入了蒿面子,这是一种可以吃的植物,它的加入让面的颜色更加漂亮,味道也不再单一。

因为它复杂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的《餐桌上的节日》还特意纪录了蒿子面。

4、“西戎地”——青海

在很多外地人眼里,青海湖便代表了整个青海。其实青海那些耳熟能详的美味佳肴,更让你流连忘返。

青海的青稞面和甘肃的拉面一样,都是具有标志性的面食,但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光听名字都能吓你一跳的“狗浇尿”。

谁能想到这么不雅的名字,会和食物联系在一起呢?

其实,这里面也有一个故事:

传说有一名土族阿姑,是新媳妇过门,按照传统,第二天是要露一手的,可她却忘记从娘家带美食过来,只好匆匆忙忙进了厨房。

她刚准备和面时,一只小狗跳上灶台,一脚就把油壶踢翻了,新媳妇连忙将面粉倒在面板上将油吸干,看着这一坨油面,她急中生智,撒上香豆粉,做成了薄薄的油饼。

有人问这么好吃的饼子是怎么做的,新媳妇不好意思说,便说是狗在上面浇了尿。

大家自然不相信,大笑之余,便把这种薄饼叫“狗浇尿”。这样生动形象的名字,与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倒也能一较高下了。

“狗浇尿”油饼是分为加一点酵子的“半死面”和不加酵子的“死面”这样两种的,如果你到了青海,定是要亲自尝一尝,方能体会其中的不同。

5、古“西域”——新疆

新疆对于游客的吸引力,美食要占七分。多少人行走西域,都是奔着美食去的。

新疆人每天吃的面食量是非常惊人的。据统计,新疆人每天能吃掉484万个馒头或饼子、每天能吃掉275万个馕、每天要消费80万份拌面。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新疆的馕。

“馕是信仰,无馕遭殃。”在新疆人眼中,馕就是生命。

馕的历史也很悠久,在古代被称为古代称为“胡饼”、“炉饼”。

早在很久以前,在浩瀚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牧民们寒来暑往,长年游牧在荒无人烟的塔里木河两岸。

一天,太阳像火一样挂在空中,牧羊人吐尔洪被太阳烤得浑身冒油,便扔下羊群,一跑回几十里外的家中,一头扎进水缸,出来时头上的水又立刻变成了水蒸气。

吐尔洪发现老婆放在盆里的一块面团,不顾一切地抓了过来,像戴帽子一样严严实实扣在了头上。面团凉丝丝的,舒服极了。

他又朝自己的羊群跑去,渐渐地,飘来一股香味,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顶在头上的面团已经熟了,成了中间薄边缘厚的饼。

他尝了一点,发现此饼外焦里嫩,香脆可口。他把饼分给大家,大家都觉得异常好吃,为了区分其他的饼,便把它叫“馕”。

后来为了冬天也可以吃到馕,人们便借助炉子的火力,人工烤出了馕。

从此,新疆人就离不开馕了。

尤其是在结婚的时候,新郎和新娘是要吃醮着盐水的馕的,象征着有福同享、白头偕老。

馕不仅种类多,花样也很多。如果到库车县的维吾尔族家中做客,他们往往把从最大的馕到最小的馕摞起来,摆成塔形,放在桌子的中央,既叫你饱尝,也叫你开开“眼界”。

怎么样,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应该把西北五省统统走一遍,才算是吃过面!

THE END
1.面食与粥的故事(下厨房)御缈在下厨房分享了菜单「简易版东北冷面 隔夜醒发要领~鲜肉锅盔 肉夹馍饼胚 传统港式黑芝麻糊 梅干菜肉饼 糯米烧卖 吃不够的花生酱拌面(沙县飘香拌面) 【香兰教程】夜包子,用小龙虾调料炒馅,吃完一个想二个 简单易做红豆卷饼 超快手【凉虾】失败了m次,终于找到合适的配http://mip.xiachufang.com/recipe_list/102399033/
2.校园展厅小麦东传的故事初入面食时代的不顺 小麦自西亚传入中国经历了较长的适应过程以后,才逐渐推广开来。农史研究告诉我们,直到汉代关中仍然“俗不好种麦”。除了对冬小麦有别传统农作物春种秋收的“反季节种植”(秋种夏收)不太适应以外,最关键的是小麦由于种皮坚硬,粒食品质比不上粟、稻。 https://news.nwsuaf.edu.cn/xstdx/32b058e7f2cb4a5d9df6c6eed1f64117.htm
3.讲好非遗面食故事例如,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山西女婿在巴黎开面馆走红网络,岳母的刀削面手艺、大同刀削面的原汁原味、中外游客的争相品尝,都通过短视频让人津津乐道。这种散发着烟火气的生动故事,会让山西面食跨越山海,走向世界。 数字赋能,提升服务水平。开发专门App或小程序,提供面食文化介绍、制作教程等功能,方便大家随时随地了解和http://news.sxrb.com/GB/314080/10211074.html
4.舌尖上的中国——面食的故事三农资讯舌尖上的中国——面食的故事 中国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从南到北,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不仅提供了人身体所需要的大部分热量,更影响了中国人对四季循环的感受,带给中国人丰饶、健康、充满情趣的生活。 山西丁村---中原最古老的村落,主妇们最会制作面食。丁村人把加https://www.ahnw.cn/nwkx/Content/4fdb9992-5a3d-42da-bae9-27e7e9fb61d1
5.小城故事,拾味临海传统小吃很难想象,在这座南方小城里,面食占据着多么崇高的地位。麦虾是这座城市的面食之首,这种原料为麦,形状似虾的食物以弹润爽滑的口感,征服了临海人的胃。 姜汤面在临海的地位,一点都不低于麦虾。姜汤面最适合春冬两季食用,生姜具有祛风散寒的功效,临海靠海,湿度大,一碗姜汤面下肚,吃得身上微微发汗,通体舒畅。 https://www.meipian.cn/2ctnd31f
6.我和点小评的故事我和点小评的故事可以今年的六月份说起,那时候因为“社区人气王”勋章活动而认识的点小评,刚开始是看到大众点评弄了一个AI机器人,觉得很新奇,想看看这个AI能回复什么问题,记得那时候还是叫“艾小评”,在评论区只要有留言然后@点小评,过一会就会有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304737013?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7.面食技艺传承中的师徒故事原标题:面食技艺传承中的师徒故事 引子 4月22日晚8点多,王张龙在汾阳市会展中心忙乎着,与他一起的有他的师父霍锁英,和另外几位山西面食界的大拿,他们作为山西第七届烹饪服务技能大赛面食技艺项目的裁判,连夜布置赛场。 面食比赛的场地相对简单,在会展中心指定区域,用桌子围挡出一块区域,再摆几张桌子,台布一铺就https://news.sina.cn/2019-04-29/detail-ihvhiqax5627999.d.html
8.七夕节,给ta写一封情书吧独一无二的小饼 2020年9月6日 致未知的恋人 “ 我幻想的爱情,是散落天际一道梦幻的霓虹。 ” 有段时间写了一首关于恋人的诗,写到一半,却难以继续下去,前两天中午忽然又想起这首诗,就把后半段补上了。很多次幻想过自己适合拥有什么样的爱情,或许这就是我所渴望的爱情,所求仅此而已。 https://story.hao.360.cn/topic/KAjYQkTlNHK5Ow
9.宝宝短小故事3个16篇(全文)宝宝短篇故事3个 第5篇 有只米老鼠,它有一根神奇的魔术棒,能把大东西变小,把小东西变大。有一天,米老鼠来到草地上,看到小鸡和小狗在争吵,它跑过去问:“你们为什么吵架?”小鸡说:“我们都想吃这个苹果,可是苹果太小了,不够分。”米老鼠说:“ 别担心,试试我的魔术棒。”米老鼠用“魔术棒”指着小苹果,嘴里https://www.99xueshu.com/w/fileykxlyvx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