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吨,其次为印度、德国、法国、瑞士、波兰等国。在中国根据油菜生长的自然条件、耕作制度,可区分为八个种植区。油菜籽的出油率受品种、加工工艺的制约,一般平均出油率为33%~35%,平均出饼率在55%~57%。估计90年代初期中国的菜籽饼的总产量约为380万吨,实际用于饲料的量约占其半,随着脱毒技术的改进,这一比例逐年增加。
油菜籽经加温压榨或浸提分离出油脂后的残留物。油菜系十字花科一二年生草本油料作物和蜜源作物。有芥菜型(Brassicajuncea)又称东方型,白菜型(B.chinensis和B.campestris)又称波兰型,甘蓝型(B.napus)又称阿根廷型等三类。在瑞士的苏黎世附近曾发现过公元前2000~前1500年遗留下的油菜种子。在中国可追溯到东汉时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加拿大育成低芥酸、低硫苷,即所谓双低品种,1975年注册为勘诺拉(canola),包括托尔(tower)、瑞金特(regenl)、阿尔泰克斯(altex)、安德尔(andor)等甘蓝型品种和勘德尔(candle)与脱宾(tobin)等菜型品种。但上述品种在欧洲尚未能普及。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世界总产量约为2700万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菜籽总产量波动较大,但一直居世界首位,20世纪90年代初期最高年产约达700万吨,其次为印度、德国、法国、瑞士、波兰等国。在中国根据油菜生长的自然条件、耕作制度,可区分为八个种植区。
油菜籽的出油率受品种、加工工艺的制约,一般平均出油率为33%~35%,平均出饼率在55%~57%。估计90年代初期中国的菜籽饼的总产量约为380万吨,实际用于饲料的量约占其半,随着脱毒技术的改进,这一比例逐年增加。
菜籽的取油工艺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动力螺旋压榨法、预压浸提法及土法夯榨法,随着取油工艺的不断革新,后两者逐步被前者取代。
菜籽饼中约含粗蛋白质35%~36%,菜籽粕中约含37%~39%,粗纤维含量两者均较多,约为12%~13%,所以有效能值也较低。有些菜籽饼粕的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高达18%以上,按照国际饲料分类原则应属于粗饲料。菜籽饼(粕)中含有较高的赖氨酸,约超出猪、鸡需要量的一倍,含硫氨基酸、色氨酸、苏氨酸等必需氨基酸也都能基本满足猪、鸡的营养需要量。菜籽饼(粕)中富含铁、锰、锌、硒,但缺铜,在其总磷含量中约有60%以上是植酸磷,不利于矿物质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研制配方时应采取补救措施。
油菜籽中的硫葡萄糖苷的酶解及其主要尾产物
另一方面,菜籽油中还有芥酸(erucicacid),源于十字花科植物种子脂肪中的单烯型酸,有时高达40%,它对动物心脏有不良影响,公认为是一种毒素,所以菜籽饼中残油过多也是不利的。解决菜籽饼中的毒性问题,根本途径还需从普及应用无毒或低毒品种着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饲料用菜籽饼》和《饲料用菜籽粕》规定以粗蛋白、粗纤维、粗灰分含量为质量指标,按含量分为三级,三项成分含量均以88%干物质为基础计算,三项指标必须全部符合相应等级的规定,低于三级者为等外品(表)。
饲料用菜籽饼及饲料用菜籽粕的质量标准
一般所指菜籽毒即唑烷硫酮和异硫氰酸酯。菜籽饼中不含有这类物质,而是菜籽中所含硫葡萄糖苷经芥子酶分解后的产物。它们虽不能代表全部菜籽毒素,但测定这两种主要分解产物仍是目前用以衡量菜籽饼粕含毒物质多少的重要指标。所以在许多国家仍在饲料卫生标准中将其列为主要指标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饲料卫生标准(GB10378-91)中规定以饲料干物质含量88%为基础计算,蛋鸡饲料中不得超过500毫克/千克;肉鸡饲料中不得超过1000毫克/千克。按在饲料中最大加入菜籽饼量为20%计算,菜籽饼中的OZT可允许到5000毫升/千克,仍是安全的。中国的菜籽饼中OZT含量一般为3000~4000毫克/千克,故一般认为是安全的。异硫氰酸酯(ITC)也有致甲状腺肿的作用。
国际上一些国家和组织公布的菜籽饼中ITC含量不得大于4000毫克/千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饲料卫生标准规定(GB10378-91)以饲料干物质为88%计算,猪、鸡配合饲料中不得大于500毫克/千克,肉鸡配合饲料中不得大于1000毫克/千克,中国菜籽饼中ITC的含量一般在2000毫升/千克以下,一般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