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凤阳,流传着一首"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长治之安;小葱豆腐一清二白,太祖廉政万岁千秋。"
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出身贫苦的朱元璋就是从这里起步,借元末农民大起义之势,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可是他当上皇帝后,却发现许多跟随他打天下的达官贵人却穷奢极欲,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朱元璋对此非常恼火,决心予以整治。但是这些人都是自己手下的功臣,为吃喝上的一点事治他们的罪,未免说不过去,所以一直犹豫不决。
马皇后,见朱元璋终日愁眉不展,知道他的"心病",就给朱元璋出了个主意,朱元璋听了连连称好。
第二天上朝,朱元璋处理完朝政之后说:"明日是皇后的生日,朕准备在皇宫设宴,君臣同贺皇后寿诞。"众官一听,无不欢欣。
当次日来赴宴的众人坐齐以后,朱元璋便令宫女上菜。第一道菜是炒萝卜。朱元璋说:"萝卜,百味药也,民谚有"萝卜上市,药铺关门"之说,大家不要客气。"说完,就带头大吃了起来。
第二道菜是炒韭菜。朱元璋说:"细细韭菜青又青,象征国家长治久安,长治之安得人心。愿你们吃了这菜,使管辖地方的百姓安居乐业,久治长安。"说完又带头吃了起来。
第三、第四道菜是两大碗青菜,朱元璋又说:"两碗青菜青又青,两袖清风好君臣。朕希望诸位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第五道是一碗葱花豆腐汤,朱元璋又说:"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明日月长。寅是寅来卯是卯,大明江山万年长。"
宴后朱元璋当众宣布:"今后众卿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这次皇后的寿筵席即是榜样,谁若违犯,严惩不贷。"从此"四菜一汤"的规矩便从宫内传到民间。
在封建社会,"四菜一汤"是不可能坚持长久的。只有到了咱们新中国,官员成为人民公仆后,"四菜一汤"才有可能真正实行下去。
毛主席的饭桌上,"四菜一汤"是标配。曾担任毛泽东家生活管理员的吴连登回忆:"主席餐桌上,我们经常见到是四菜一,山珍海味、海参鱼翅都没有,这四菜一汤就是百姓常吃的家常饭"。
1965年,毛主席回到阔别38年的井冈山茨坪。为了表达井冈山人民的心意,这天晚餐上,当地官员在桌上摆上了茅台酒、水果以及丰盛的菜肴。陪同考察的汪东兴发现后立即找来管理员说:"不是说好了吗?首长每餐四菜一汤,每天是贰元伍角钱的伙食标准,你们赶快将这些东西收起来!"
就这样,毛主席在重回井冈山后,每天的伙食标准都是严格按照四菜一汤执行。离开茨坪前,吴连登带着钱和粮票到财务室结账,财务人员说什么也不肯收。吴连登耐心地向他解释:"你不知道,主席和我们外出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必须遵守,这是纪律!"
听了吴连登的这番话,财务人员只好拿出发票。吴连登说:"交款人就写首长吧!"于是财务认认真真地在交款人一栏中写下"首长"二字。周总理的"四菜一汤"
周总理在世时,无论是开会还是招待外地来京的宾客,都坚持"四莱一汤"的标准,从不铺张浪费。
在接待来宾时,工作人员事先都讲这样一句话∶"对不起同志们,到我们这里吃饭是'四莱一汤',这是周总理留下的规矩。"国务院机关餐厅长期以来没有设立小灶,直到1988年,才为几位国务委员搞了一个小食堂,以方便他们的工作。
这些国务院首长们,和大家一样买饭,执行一样的伙食标准。国务院的就餐标准是∶一荤一素一汤,每人吃一份饭,每个月月底结算,每个人都要足额付款。就是国务院开常务会时,会议饭也是"四莱一汤"。为了减少开支,国务院秘书长会议曾经专门讨论过∶常务会会议不供白酒。领导同志要喝酒时,自己买酒放在餐桌上,在酒瓶上注上姓名,自己喝自己的,这已形成了制度。服务员一直按此规矩执行。
1959年,周总理和邓颖超回到南开视察。当时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大家的生活都很艰苦,食堂里只有下棒子面窝头和熬白萝卜条。正在大家为拿什么来招待周总理发愁的时候,总理微笑着走进厨房,看到笼屉上的棒子面窝窝头,问过价钱后说:"挺便宜,我买两个,来一盘熬萝卜,再加两分钱咸菜。"并招呼随行的省、市领导同志和新闻记者:"就在这儿吃饭吧。你们忙了半天,肚子也一定饿了,坐下来一起吃,我请客。"
吃完了饭,周总理还不忘叮嘱秘书,务必把这一餐饭所需的粮票和钱,如数交给食堂。中南海的"四菜一汤"
今天的中南海,就是招待外宾,执行的也是"四菜一汤"的标准。
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时,为他举办的国宴的菜单,其实也仅仅是"四菜一汤"。那次国宴的正餐包括一道冷盘、一份汤和三道热菜:翠汁鸡豆花汤、中式牛排、清炒茭白芦笋、烤红星石斑鱼,餐后甜品为一道点心和一道水果冰激凌。宴会上配餐的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也都是国产的葡萄酒。
也有人质疑,"四菜一汤"如何展示我泱泱大国之威?款待国宴贵宾的四菜一汤规格,是由周恩来总理生前亲自制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在1984年由外交部作出明确规定:宴请来访外宾时中餐四菜一汤,西餐一般两菜一汤,最多为三菜一汤。
经济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的"四菜一汤"以及艰苦朴素的精神,什么时候也不能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