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离不开美食,现将常熟的特色美食介绍给大家,有机会来品尝噢!
阳澄湖大闸蟹营养丰富,其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A高于其它陆生和水生动物,是肉类维生素B2的5—6倍,比鱼类高出6—10倍,比蛋类高出2—3倍。维生素B1及磷的含量比一般鱼类高出6到10倍。每一百克螃蟹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7.5克,脂肪2.8克,磷182毫克,钙126毫克以及铁2.8毫克。螃蟹壳除含丰富的钙外,还含有蟹红素、蟹黄素等。
据《本草纲目》记载:螃蟹性味咸、寒,有小毒。归经入肝、胃。具有舒筋益气、理胃消食、通经络、散诸热、散淤血之功效。蟹肉味咸性寒,有清热、化淤、滋阴之功,可治疗跌打损伤、筋伤骨折、过敏性皮炎。蟹壳煅灰,调以蜂蜜,外敷可治黄蜂蜇伤或其他无名中毒。蟹肉对各种癌症都有较好的疗效。
现代研究发现,蟹壳含有一种物质——甲壳质,甲壳质中可提炼出一种称为ACOS—6的物质,它具有低毒性免疫激活性质,动物实验已证实,该物质可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挑选大闸蟹要五看:
一看蟹壳。凡壳背呈黑绿色,带有亮光,都为肉厚壮实;壳背呈黄色的,大多较瘦弱。
二看肚脐。肚脐凸出来的,一艘都膏肥脂满;凹进去的,大多膘体不足。
三看螯足。凡螯足上绒毛丛生,都螯足老健;而螯足无绒毛,则体软无力。
五看雄雌。农历八、九月里挑雌蟹,九月过后选雄蟹,因为雌雄螃蟹分别在这两个时候性腺成熟,滋味营养最佳。仔细研究并参照这“五看”,就能把优质蟹从众多的螃蟹中挑选出来。
包天笑作了有关“大闸蟹”名称的解释:“闸字不错,凡捕蟹者,他们在港湾间,必设一闸,以竹编成。夜来隔闸,置一灯火,蟹见火光,即爬上竹闸,即在闸上一一捕之,甚为便捷,之是闸蟹之名所由来了。”竹闸就是竹簖,簖上捕捉到的蟹被称为闸蟹,个头大的就称为大闸蟹。又因产自阳澄湖,故名阳澄湖大闸蟹。
阳澄湖大闸蟹的悠久历史,可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鲁迅先生曾曰:“第一食蟹者为天下勇敢之最,传说为巴解也。”据传大禹治水时期,有个叫巴解的督工率领一批民工在阳澄湖边治水,工棚口的火堆引来黑压压一片“夹人虫”,上岸行凶咬人,在稻田咬断稻根,偷吃谷粒。晚上,巴解率众人在工棚边开沟筑壕,灌进沸水,升起火把,“夹人虫”席卷而来,纷纷跌入壕沟中死去。被烫死的“夹人虫”浑身通红,发出一股令人开胃的鲜香美味。巴解闻到香味,大着胆子第一个品尝了“夹人虫”。从此,阳澄湖蟹就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人们为了感激敢为人先的巴解,把巴解的"解"字下面加了个“虫”字,称“夹人虫”为“蟹”,并塑像于昆山巴城,诚为敬仰先民大智大勇之创世精神。
唐代时阳澄湖大闸蟹就作为贡品送进京城,《吴郡志·风俗》上记载,吴人喜食蟹,昆山蔚州村(现为巴城镇绰墩山村)产蟹“大而肥美,土人藏之,鬻于市,俗谓之看灯蟹”。宋朝傅肱所著作的《蟹经》一书中记载道:“江浙诸郡皆出蟹,而苏尤多。”位于阳澄湖畔的郁州吴塘蟹,更是肉肥黄多,味道鲜美,其中最肥大的,据莫旦《苏州赋》注释云:“有及斤一枚者”,一只大蟹要一斤重。
吃大闸蟹是一种季节性的享受,唐代诗人李白曾赞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在阳澄湖地区,人们流传着“蟹和尚”的故事,说这个“蟹和尚”是当年的法海和尚变成的。
在人人皆知的《白蛇传》故事里,那个美丽的白娘子为了向法海讨还丈夫,来了个水漫金山。法海和尚没有办法,只好将白娘子镇压在雷峰塔中。苏州和杭州一带的老百姓纷纷为白娘子打抱不平,消息传到了玉皇大帝那儿,他连忙派太白金星下凡查办。
太白金星率众天兵天将,下凡捉拿法海和尚。法海和尚赶紧溜之大吉,逃到了阳澄湖边时,发现自己已无路可走。情急之中,看见水滩的石缝间有一只螃蟹正在蜕壳,身体变得软软的,没有抵抗能力。他抓住时机,立即从蟹壳的缝隙里钻了进去,躲藏在蟹壳里一动也不动。
可是,法海的一举一动丝毫也没有瞒过太白金星厉害的眼睛。他在云层里看得清清楚楚,对躲藏在蟹壳里的法海说:“你做了凶人,天地难容。本该一个霹雳将你打死,看你有悔改之意,今天放你一条生路。从今以后,你必须安分守己,坐在蟹壳里修炼正果!”躲在蟹壳里的法海心里暗暗叫苦。可是他还有什么别的办法?从此,他只能终日坐在蟹壳里盘腿打坐,尊旨修行。
传说
螃蟹身体扁平,颜色青灰色,背上还有一只牛脚印。据说,这牛脚印是在很久以前被老牛踩出来的。
阳澄湖畔的老百姓说,开天辟地时,水牛、螃蟹和癞蛤蟆都住在天上,相互之间十分友好。一天,螃蟹正在银河里游玩,遇到迎面而来的癞蛤蟆。癞蛤蟆告诉它,发财的机会到了。由于银河决口,人间发大水,老百姓纷纷逃难,丢下了许多金银财宝,还不赶快下凡去捞一把。螃蟹动了心。它觉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急忙与癞蛤蟆一起,来到人间横冲直撞,到处捞外快,发足了横财。正在天上抢修银河的老牛,对它们的所作所为一点也不知道。
这天,老牛正在犁田时,无意中发现螃蟹和癞蛤蟆。它们财大气粗,昂首阔步,原来都在人间发了大财。老牛顿时火冒三丈,追上去一脚踏在螃蟹的背上,大喝一声:“你们还有良心吗?竟然趁火打劫!”癞蛤蟆一吓,浑身上下冒出了鸡皮疙瘩,急忙溜之大吉。螃蟹无法脱身,只好苦苦哀求,又把癞蛤蟆如何出坏主意,拉拢它下凡发灾难财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坦白出来。
老牛明白,原来是癞蛤蟆良心不好,便饶过螃蟹。可是没有想到,老牛的这一脚踩得太厉害,不仅将螃蟹踩得身体扁平,无法挺立,从此以后只好横行,而且蟹壳上也留下了一个深深的牛脚印。癞蛤蟆虽然没有受到老牛的惩罚,但是吓出浑身的鸡皮疙瘩却永远也褪不掉了。
食蟹要点
1、一碟陈醋伴姜丝蘸点蟹肉、蟹黄;
2、若叫上一壶温热的上等花雕酒,更添风味;
3、一盅柠檬水和温热的毛巾洗去满手的蟹腥;
4、餐后喝一杯姜茶,既可驱蟹之湿热,也有助消化。
不吃死蟹
不吃生蟹、醉蟹
大闸蟹生长在江、河、湖底的泥沟里,并以动物尸体或腐殖质为食物,因此含有各种病原微生物。活蟹体内的肺吸虫幼虫囊蚴感染率、感染度很高,这种囊蚴的抵抗力很强,一般要在55℃的温度下加热30分钟,或浓度为20%的盐水浸泡48小时才能杀死。生蟹、醉蟹虽味道鲜美,但极易诱发肺吸虫病,刺激或破坏肺组织引起咳嗽咯血;一旦侵入脑部,还会引起瘫痪。因此,吃蟹建议高温蒸煮20至30分钟,这样才会把蟹内的病菌和寄生虫杀死。
不与浓茶、柿子、橙子、橘子同食
浓茶、柿子、橙子、橘子、刺梨、山楂等食物含有大量的鞣酸,不宜与大闸蟹同时食用,否则会与蛋白质结合,凝聚形成“胃柿石症”,继而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吃蟹最理想的佐料是醋、姜、葱等调味料,蒸煮时放一些紫苏、黄酒以及少量盐,可起到辛温解表,增加鲜味、杀菌助消化的作用。
叫花鸡的制法与周代“八珍”之一的“炮豚”相似,“炮豚”就是先用粘土把乳猪包裹起,加以烧烤,然后再进一步加工而成的菜。其色泽枣红明亮,芳香扑鼻,板酥肉嫩,入口酥烂肥嫩,风味独特。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个叫花子,沿途讨饭流落到常熟县的一个村庄。一日,他偶然得来一只鸡,欲宰杀煮食,可既无炊具,又没调料。他来到虞山脚下,将鸡杀死后去掉内脏,带毛涂上黄泥、柴草,把涂好的鸡置火中煨烤,待泥干鸡熟,剥去泥壳,鸡毛也随泥壳脱去,便露出了煨熟的鸡肉。此菜是常熟地区传统名菜,也是苏州三鸡之一。
典故一
叫花鸡,是江南名吃,历史悠久,是把加工好的鸡用泥土和荷叶包裹起好,用烘烤的方法制作出来的一道特色菜。只要是看过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的同学肯定知道这道菜。用泥巴把鸡包起来,架火烧泥巴,泥烧热了鸡也就熟了。它又名富贵鸡,原是乞丐所创造,故称叫花(化)鸡。相传朱元璋带兵打江山时,有一次朱元璋又打了败仗跑了三天三夜,敌人在后面穷追不舍,朱元璋筋疲力尽,饥饿难忍,就在这时看到前方地上有一堆火,火中间还有一堆泥巴,旁边蹲着一位老叫花(化),朱元璋好奇地问道:“你在这里干什么。”老叫花(化)一看是朱元璋,就忙说:“我在烤鸡献给大王。”朱元璋一听非常惊奇,老叫花(化)把鸡从火中取出,打开泥巴,香味扑鼻。朱元璋边吃边赞不绝口,“非常好吃”。从此以后,朱元璋打仗一帆风顺,当了皇帝。后来朱元璋就封此鸡为“富贵鸡”。
典故二
乾隆皇帝出访江南,不小心流落荒野。有一个叫花子看他可怜,便把自认为美食的“叫花鸡”送给他吃。乾隆困饿交加,自然觉得这鸡异常好吃。吃毕,便问其名,叫花子不好意思说这鸡叫“叫花鸡”,就胡吹这鸡叫“富贵鸡”。乾隆对这鸡赞不绝口。叫花子事后才知道这个流浪汉就是当今皇上。这“叫花鸡”也因为皇上的金口一开,成了“富贵鸡”。流传至今,也成了一道登上大雅之堂的名菜。
蕈油面,最早只是常熟兴福寺和尚食用的一道素食,后来得到了食客们的青睐。1947年10月19日,宋庆龄宋美龄姐妹畅游罢兴福寺,在寺外林中野餐,一碗兴福蕈油面端上桌,清香扑鼻,宋氏姐妹品尝后觉得名不虚传,更是赞不绝口,连声道:“好、好、好,想不到小地方有这么好吃的菜和面”。
这种面的“浇头”是正宗的产自虞山的松树蕈(xùn),这是一种附生在松树根部的野生食用菌类。虞山多松林,每到春秋季节,特别在雨后,就会长出许多蕈来。这蕈的颜色一如松树皮,呈淡棕色;形似开了伞的蘑菇,但显得更瘦长苗条;质地也略带一点松树的“坚韧”,比菜场里卖的蘑菇更富含纤维素;其味也更胜一筹
虞山松蕈:这里自古以来自然环境使然,适者生存,松林的空气中就含有蕈的胞子,只要温度、湿度适宜,就会长出蕈来。至今已经能用人工的方法培育出多种食用菌,但未见有人工的松树蕈。
松树蕈的加工较为复杂,先要用盐水浸渍,然后剥去表面一层薄薄的衣膜,清洗掉杂质,用油锅爆炒调味后,才成“蕈油”。如今在绿色产品的专买店里也有瓶子封装的成品卖,但风味与鲜品现炒的毕竟还是不同。
松树蕈口感比较实,仿佛嫩肉,又似野味,较有“嚼头”。纯正自然的鲜味,甚至还能品味出丝丝松树特有的芬芳。其中还有桂皮、八角、香叶等几样。面汤要用蹄膀、油爆鱼头和多种香料熬成,这样的汤料与“奥灶面”有几分相似,观其色,品尝其味,感觉兼有“奥灶”和“苏式”的风格,兼收并蓄,也许是源于常熟既邻昆山又近苏州的地缘关系吧。
清代《重修常昭合志》记载:“范成大诗:齐民编月令,瓜瓞重王家。西瓜种出西域,故名。”梅李、塘桥一带种者最多。王庄介于梅李、塘桥中间。“王庄西瓜”是常熟市尚湖镇的传统农产品,以“皮薄、汁多、味甜、口感爽、脆”而著称。
《王庄镇志》记载:民国十年(1921年),王庄地区已有农户开始种西瓜。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王庄人陆阿增在街上开设了“陆公和增纪代客买卖西香瓜行”。为扩大西瓜销售渠道,陆阿增到上海曹家渡、十六铺等地进行西瓜品牌宣传,提高了王庄西瓜的知名度。
20世纪50年代始,王庄西瓜在华东地区已有一定知名度。但由于传统种植,品质、产量不稳定,收益不佳。
20世纪90年代末期,常熟开始发展高效农业,王庄西瓜作为重点项目之一开始恢复生产。主要以大棚种植为主。
2013年,王庄西瓜经过多年开展西瓜高产、优质、安全种植土壤处理配套技术、肥水运筹技术、病虫害控制技术等一系列研究,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生产技术规程,提升了种植及管理水平。王庄西瓜产业真正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杨梅果实鲜艳,除水晶杨梅是“玻璃白”色,白杨梅的果皮底色为白其上散撒红点外,其他品种都为红色。有黑红、紫红、桃红、淡红之别。杨梅果实汁多,甜酸适度,风味甘美,含糖及抗坏血酸极多。
宝岩原有“螳螂子”、“水晶”等13个杨梅品种,20世纪90年代,又从浙江余姚引进“荸荠种”、“李子种”和“白杨梅”,从吴县东山引进“大叶细蒂”等良种杨梅。经过长期的改良,现有“小甜山”、“荷叶盘”、“毛滴滴”、“老酸头”、“大叶细蒂”、“小叶细蒂”、“东魁”、“桃红”、“早红”、“螳螂子”、“水晶”等16个品种。不同于其他品种的黑红、紫红、桃红、淡红,水晶杨梅的底色是“玻璃白”色的,其上撒红点,是最具特色的地方品种。
宝岩杨梅所含的果酸既能开胃生津,消食解暑,又有阻止体内的糖向脂肪转化的功能,有助于减肥。杨梅中含有维生素C、B,对防癌抗癌有积极作用。杨梅果仁中所含的氰氨类、脂肪油等也有抑制癌细胞的作用。
宝岩杨梅所含的杨梅还具有药用价值。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杨梅有止渴、和五脏、涤肠胃等功能。”杨梅含有多种有机酸,维生素C的含量也十分丰富,不仅可以直接参与体内糖的代谢和氧化还原过程,增强通透性,而且还有降血脂,阻止癌细胞在体内生成的功效。具有养胃健脾,排毒养颜之功效,并能理气活血抗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效。杨梅所含的果酸既能开胃生津,消食解暑,又有阻止体内糖向脂肪转化的功能,有助于减肥。杨梅还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细菌有抑制作用,能治痢疾腹痛,特别是酒浸杨梅,酒色红艳、甘甜芳香,久藏不坏,治受寒引起的腹泻有奇效。
"十里虞山半入城”的常熟是吴文化的发源地。2009年6月20日,第六届江苏常熟森林生态旅游节暨第十一届常熟虞山宝岩杨梅节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八方宾客不仅尝到了鲜杨梅的酸甜,也感受到了虞山的生态之秀、文化之魅。
宝岩生态观光园里,一株株古杨梅树挂满了诱人的果实,满树玛瑙,生机盎然。杨梅有各种各样的品种,品种不同色泽也有差异:紫黑、暗红、淡红等,新鲜的杨梅酸甜可口。一年一届的宝岩杨梅节已成为了常熟虞山森林生态观光旅游的一大亮点,2009年已是第十一届。每年六、七月份,宝岩的杨梅绽红露紫,吸引着四方游客。
宋代曾有诗赞杨梅“味胜河溯葡萄重,色比泸南荔枝深”。“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味胜河朔葡萄重,色比泸南荔枝深。”古人赞美杨梅的诗句,把常熟宝岩七百多年的杨梅栽培历史描写得生动传神。
常熟特产鸭血糯,别名红莲糯、血糯、补血糯,是清康熙年间栽培稻中变异而来的一个籼型糯稻品种。鸭血糯粗蛋白含量为13.3%,并含有生物吡咯素,有强身补血之功能。它米皮紫红,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为滋养补品,曾列为皇宫内膳“御米”之一。民间常作产妇和体弱者粥食进补。有补血滋阴之功效,,特别对年老体弱者,确有强身滋补作用。以血糯做酒酿、粉圆子、八宝饭、红米酥、米粉等食品,不仅色泽美观,而且香甜可口。
据说从明代起就成为朝廷贡品,清末在北京“垂廉听政”"的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最爱吃用常熟血糯,供宫廷食用。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血糯已成为宴席上的必备佳品,列入甜食中的名点。
常熟特产水稻品种,亦名红莲糯。为清康熙间栽培稻种变异而来,因其色红如血,故名。历史上曾被列为贡米。1949年后,经常熟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改良,1983年正式定型,取名矮杆鸭血糯。此米蛋白质含量高,有强身补血之功效,民间视为营养和滋补食品,名菜馆则专用以制作常熟传统名点"血糯八宝饭"及"炒血糯",在江南一带享有盛誉,被列入《国际菜谱》。
传说山顶龙母墓旁有一条白龙,管理着常熟的风雨。有一年,常熟突然闹起水灾来。小白龙一打听,原来是一条黑龙在兴风作浪。小白龙不愿看着老百姓受罪,立刻飞到山上与黑龙大战起来。两条龙杀得天昏地暗,从山顶一直滚到山脚下。后来,人们把这滚出来的沟叫做“破龙涧”。黑龙逃跑了,小白龙也受伤了,睡在破龙涧里。老百姓见小白龙受伤了,都采了草药给小白龙治伤。药水和血水一起流进稻田里。后来,稻田里竟然长出血红的稻米来,老百姓都叫它“龙血糯”。皇帝听说有血红色的米,觉得很奇怪,就请常熟的官把米送来。皇帝问知县:“这米叫什么名字?”知县说:“这米叫……”龙字还没说出口便咽了回去。原来那时皇帝称真龙天子,说“龙血”是要杀头的。知县一时答不上来,嘴里只是一个劲地说:“啊……呀……”皇帝觉得好笑:“鸭什么呀?”知县随口说了声:“这是补龙体的鸭血糯。”皇帝听了笑道:“好!好!米中又有了新品。”于是常熟的红米有了一个新的名称“鸭血糯”。
传说二
很久以前,在常熟卧牛山北麓的顶山有个白龙潭,潭内住着东海龙王之子小白龙,潭水很深,直通东海龙宫。自小白龙住在这里后,它隔几天就要跃出白龙潭,上天巡游一次,保护着这块江南大地上的黎民百姓,因此这里也就愈加显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一派桃源仙景。
传说三
江南一带的酒席台上,有一只甜菜,黑里透红,又糯又香,人人爱吃,它叫“鸭血糯百宝饭”。为啥称“鸭血糯”呢其中有一段来历。它的真名叫“河阳倭血糯”。
从前,长江边河阳山旁有座河阳镇,镇上开爿户部槽坊叫“河阳酒坊”,出产的河阳酒专供皇帝享用,叫“河阳圣酒”。为啥河阳酒特别好吃,因为它是用这地方出产的河阳糯米酿出的。河阳糯米香糯独一,所以这里家家户户都种植糯稻。
明朝时,长江里常有倭盗上岸,窜到河阳镇上来抢劫,烧房子,抢女人,弄得人心惶惶,市集也一天比一天萧条下来。
河阳酒坊里有上百工人,其中有杨家弟兄三人,天生力气大,喜欢弄弄拳脚,看到倭盗猖獗,就出头召集了一群作酒工人,练练武功,打打靶子。这时,常熟知县老爷王铁知道了,觉得河阳镇是常熟县的前哨,保牢河阳镇,就可保住常熟城。于是,他亲自来到河阳镇,组织全镇青壮年,帮助操练,成立乡兵,托杨氏兄弟带领。有一年,从黄泗浦口进来一只海船,一群倭盗想到常熟城里去抢劫,刚上岸不到半个时辰,就被杨家兄弟带领的乡兵团团围住,杀个精光,只逃走了一个船老大。海上倭盗大王知道后,对河阳镇恨之入骨,一心想消灭河阳乡兵。
又一年初夏,田里稻苗青青,倭大王带了十余只海船,指挥海盗气势汹汹地包围了河阳镇,想消灭这支乡兵。时已黄昏,倭盗冲进镇上发现是个空镇,街上店户关闭,货物均已搬光,一个人也没有。原来杨氏兄弟早已有准备,河阳镇百姓全部搬到恬养庄去了。倭盗大王兽性大发,就放起火来。顿时,一阵锣响,杨氏兄弟带领的河阳乡兵已把他们围在镇中心,双方展开激烈搏斗,整整杀了三天三夜,杀死倭盗不计其数。杨氏三兄弟也壮烈牺牲。好端端的一条河阳大街,房屋全部烧光,四周的稻田里,全是倭盗的鲜血,一片红彤彤。
河阳百姓为了感谢杨家兄弟的救命之恩,就在河阳桥旁造了一座“三相公庙”,供奉香火。那年秋收时节,庙周围田里的沉甸甸糯稻穗都变成了鲜鲜红,好像一个个倭盗在向杨家兄弟认罪。为了永记杨氏恩典,憎恨倭盗,人们就把红色糯稻称“倭血糯”。若干年后,有位文人认为这个名字不雅观,倭与鸭同音,就改叫了“鸭血糯”
过去,河阳镇属于常熟县,所以大家只知道是常熟鸭血糯。其实,河阳镇周围的凤凰、西张、港口一带产的血糯才是正统鸭血糯。它的真正名字是“河阳鸭血糯”。
后因这红糯米极为稀有,当地县官就在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时,作为吉祥之物,呈献给万岁爷,说:“这红糯米为常熟所特有。”,朱元璋本是农民出身,熟知农业情况,但对血糯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现听这县官一说不由龙颜大悦,很有兴趣地问:“这红糯米可有其它名称?”,县官一听皇帝发问,就想回答说这米又称龙血糯,但他还算聪明,话到口边,要说未说之际已吓出一身冷汗,为什么呢?因为他突然想起这“龙”字万万不能说,皇帝素有真龙天子之说,倘说这是龙血糯,那岂不是意味着要血溅皇上,有欺君之罪,谋反之心?所以,他“龙”字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半个,皇上光听出“血糯”二字,于是这血糯就作为御米,年年岁岁要进贡皇城。
刚出炉的支塘酒酿饼皮薄且脆,略带酒酿的酸味,一口咬下去,细腻的豆沙顿时流了出来,吃起来清香四溢,令人回味无穷。名声在外的支塘酒酿饼,不仅吸引本镇的食客竞相购买,还成为了四乡八镇群众走亲访友的礼品。就连常熟、太仓、昆山甚至是上海的顾客都专门驱车前来品尝。新浪网、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苏州电视台《乐活六点档》、《常熟日报》等多家媒体均做过专题报道。
支塘酒酿饼,有据可考的历史有100多年。在清末宣统年间,支塘著名糕点师许章师接手了百年老店“北义源”,生意甚为红火。民国初期,许章师的儿子许惠生子承父业,潜心研究制作工艺,支塘酒酿饼具备了比较独特的风味,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后来,许慧生收了一个名叫王义生的徒弟。1922年,王义生自立门户,在北街开办了“义源生”,以卖酒酿饼、肉饺、蜜糕等特色食品为生。改革开放后,王义生的孙子王明继承了祖传的手艺,接手了“义源生”。靠着百年老店的名气与精湛的手艺,“义源生”生意依旧兴隆。最好的时候,4个师傅不停的做,3个大炉子不停的煎,每天能卖出2000只左右的酒酿饼和1500个左右的肉饺。
支塘酒酿饼并非一年四季都有的。历史上,支塘酒酿饼是从二月初一开始制作,到谷雨时节就结束了。现在作了适当延长,一般是元宵节之后开始做,做到天热穿短袖。王明介绍说,酒酿饼之所以只做小半年,一是因为要用冬天的硬板油,二是酒酿会因为高温就发酸,就不好吃了。
据传说元末年间,张士诚在苏北高邮起义失败,携老母南下撤退,路过支川城(现今支塘镇)酒坊村,当时正逢寒食节,又几天没有进食,他的老母饿得几乎快晕过去了,张士诚看着母亲快晕过去了,非常伤心。此时,一位老伯见张士诚很孝顺,他们母子又十分可怜,便用家中仅有的几个酒糟做了饼给他,张士诚把那两个饼全给了娘吃,让娘得救了,于是他便称那饼为救娘饼。后因那饼是用酒酿制作而成,故又名酒酿饼。
在江苏省常熟市西北方,有一座名山叫虞(八)山,由西向东,形如卧牛,南临尚湖,东端伸人城区,故有“十里青山半人城”之称。在虞山东南面的书台公园内,有一个方亭,据说为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的昭明太子肖(萧)统的读书处,肖统是一个文学家,曾编著成《文选》30卷,对后世颇有影响。石梅盘香饼的出名与昭明太子有关,常熟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据说,梁武帝的长子昭明太子肖统,生于南兰陵,他聪颖过人,从小就勤奋好学。年轻时,每天清晨东方刚蒙蒙亮,他就到虞山上去读书,山上有孔圣人72弟子之一颜回的墓,旁边有石梅读书台,太子读书学习,一年四季,天天如此。
昭明太子一心读书,对吃食从不挑剔,总是笑眯眯地说道:“好饼,好饼,读书嚼饼,其乐无穷。”日复一日,气候逐渐临近冬天,买的烧饼带往读书台,等太子想吃时早就冰凉了。这可怎么办呢陪读随从在烧饼店门前为难起来。店主看见太子的随从在那里发愁,连忙上前问道:“大相公,是不是天转冷,饼拿去就凉了”随从回道:“是,是,我正为此事为难呢!”店主说:“不必为难,我自有法子,你只管前去陪太子读书吧!”
随从离去后,店主亲自动手配料做起饼来,在原来的原料中,加工又加料。在饼内放进了饴糖,表层又撒上一圈又一圈的芝麻,然后,认真烘烤,待烤黄成熟即取出,趁热将饼包好,送到了读书台、店主见太子正在专心攻读,不敢声张,站立一旁等候+半晌,太子才抬起头来,店主赶紧上前打开烧饼包,顿时,一股喷香的热气扑面而来;太子吃着热、香、甜、松的烧饼,连声称赞。
他边吃边向店主问道:“这是什么饼竟有这般的好吃。”店主笑笑回道:“不瞒太子,这是我特意为你做的,就请太子赐个名字吧。”太子很是高兴,站起身来,眺望着虞山远近四周,忽见前面月洞门上有“石梅”两字,便对店主说:“老伯,不妨就叫石梅盘香饼吧!”从此,石梅盘香饼就在常熟城里传开了,百姓们也都想尝一尝太子喜爱的这种烧饼,店老板的买卖自然也就门庭若市了。如今,石梅盘香饼多次荣获优质食品的称号。
在常熟民间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吕洞宾、张果老、铁拐李、韩湘子、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等八仙察访常熟民间,见百姓桌上的菜肴,品种少又单调,于是每位仙人亲自掌厨,根据天宫食府的菜谱,奉献了八种就地取材、因陋就简的菜肴。为了能使百姓同时品尝到同一种菜肴,在烹饪操作中,又改天宫食府的精工细作为直接上大锅大笼蒸制。而这“菊花爆鱼”、“翡翠金砖”、“招财进宝”、“金屋藏娇”、“白汁银蹄”、“神仙草鸡”、“鸡汤三丝”、“南腿鸭方”八样菜也就成为了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常熟蒸菜中最著名的“老八样”。常熟蒸菜是常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熟本帮菜肴首推的招牌菜。它源自于久远的陶器时代,遍及城乡百姓人家,以它的原汁原味,长期受到人们的青睐。
常熟蒸菜现已形成由多种技艺蒸制并随时令更新的春、夏、秋、冬四季宴系列,其中多道蒸菜已被列入《中国名菜谱》和《江苏省名菜谱》。常熟在2011年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江南美食之都”。《常熟蒸菜》囊括了“桃红春宴”、“荷风夏宴”、“桂雨秋宴”、“梅香冬宴”四大部分。书中所选的140多道蒸菜全部以高清晰的图片示人,辅以言简意赅的文字简介,说明各道菜肴的来由、原料、制法和特点。常熟蒸菜还被认定为常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桂花板栗”的由来:常熟虞山兴福一带习惯于将栗子与桂花树混栽,每至中秋时节,桂花盛开,浓香扑鼻,这时大批的栗子也渐成熟采收,一树桂花香,一树栗子黄,人们说栗子被桂花的香气催熟了,桂花之香印进了栗子肉内。据1918年出版的《常熟指南》记载:“顶山之栗,质而香囊,自古著名,其嫩时剥而食之,犹带有桂花香也”。所以,虞山桂花栗子早就闻名遐迩。
虞山桂花栗子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和糖分,营养价值很高。既能生吃,也可熟吃,生食香甜脆嫩,熟食则甜糯细腻,满口桂香。若把它做成桂花栗子羹,便是一道香甜爽口的佳肴;若用它烧鸡,则鸡烂栗酥,味道入骨,是老少皆宜的名菜(虞山桂花栗子鸡);若用它烧栗子羹,又甜又糯,满口桂花香。
虞山最早种植茶树始于清代,到民国期间虞山祖师庙后、兴福寺院两侧山脚地均有种植。新中国成立后,茶树开始成片拓植。虞山茶以炒青闻名。1965年,在全国绿茶评比中,虞山一级炒青得第二名,以后在省、苏州市质量评比中均名列前茅。
2014年,虞山林场推出的剑门绿茶首创无公害茶品牌,分剑毫、碧螺春、茗毫、雪绿等上规格级别,尤其于1978年开始研制的新产品剑毫,外形扁平、挺直光滑、翠绿披毫,泡水后叶形似剑,根根竖直,香气浓郁,汤色清而耐冲泡。茗毫呈针形,条形紧细,外裸白毫,幽香扑鼻,汤色翠绿清澈,味道甘甜。其它各个级别皆制作精良,分别受各阶层欢迎。
虞山一位作家曾这样写道:“虞山常绿任阴晴,游子相思入夜深,闻道绿茶今胜昔,天涯更激自豪情。”这是只有虞山绿茶才能享有的独特殊荣。虞山土质优良,还生长一种白叶茶树,新生叶片呈乳白色,经制茶师的精工制作,以“剑门太白”、“虞山白茶”命名。此茶冲泡十次而不脱桂香之原味,且汤色黄绿明亮,叶片如翡翠起舞,品尝者无不称奇,在中国茶叶史上堪称一大奇观。剑门牌绿茶为AA级绿色食品、江苏名牌产品。虞山牌绿茶多次在省质量评比中名列前茅,为江苏省无公害食品。
“茶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一辈子都研究不完,而对于爱茶、喝茶的人来说,品上一杯上好的茶就是最大的收获所在。对于生活在‘钢筋丛林’里的都市人来说,茶农采茶、拣茶、炒茶的过程,充满了田园气息和生活意趣。因此更多的人愿意来这里体验和感受“茶”所带来的乐趣。
虞山维摩、剑门、三峰等茶园集中地不时都能看到辛勤的茶农采摘的背影。一些来常熟观光的外地游客也不自觉地加入到采摘的队伍中,感受虞山绿茶的精髓与文化。本是春茶飘香的季节,不仅在江南地带,在长三角一些产茶地也都兴起了“茶旅游”热。
对于茶农来说,清明节是一个分界线。同是虞山绿茶,清明前与后,一斤茶叶的价格要相差好几百元呢。他们要争分夺秒地采摘茶叶。放眼望去,无论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人,还是四五十岁的妇女,他们头戴竹篱帽,背着采茶篮,身手敏捷。用指尖在茶树的桠梢上飞快地掐下嫩芽尖。速度快得惊人,像小鸡啄米一样。不到一会功夫,采茶篮里就满满一筐了,对于他们来说,这采茶的功夫可谓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三下五除二就能把茶园里的新茶采摘完毕,再经过工厂的加工,成品的虞山绿茶就能供应上市了。
新茶旧茶交替的好时光,不妨约上三两知己来到虞山感受一下采茶的乐趣,或者在维摩喝上一杯清新爽口的香茗,在流光飞舞中度过美好的闲暇。这对于紧张忙碌的都市人来说确实是缓解压力与放松的最好方式。
关于虞山绿茶的来历,还有一段传奇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虞山上遍布顽石和荆棘,穷怕了的山民都说剑门藏宝,谁找到钥匙打开剑门,谁就能得到金银财宝。不知有多少人做过发财梦,刨过虞山的土,翻过虞山的石,哪里去找钥匙呢?
虞山南麓住着一位年轻人名叫阿根,砍柴为生。有一天,他到山上砍了满满的一担柴,正欲下山挑到城里去卖,遇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翁,对他说:“年轻人啊,可怜可怜我吧,我那么大年纪了,东家还要我上山打柴,如果今天不把柴送去,就要把我逐出家门。能不能把你的一担柴送给我呢?”阿根爽快地答应了,并且帮着老人把柴挑去。
临别时,老人悄悄对他说:“年轻人,你常年在山上砍柴,难道不想寻找剑门的宝藏吗?记住这句话:若得剑门宝,尚湖边上觅,太公垂钓处,无节芦苇找。”阿根心想:如果真的找到财宝,分给受穷的乡亲,倒是一件好事,于是跑到尚湖边上找无节芦苇。可是成片成片的芦苇在清水中随风摇摆,根根都是有节的,他找呀找,一连找了七七四十九天,仍不见无节芦苇的踪影。阿根灰心了,决定回山打柴。
这时候,他忽然看到有个老人坐在一丛芦苇旁钓鱼,想起“太公钓鱼处,无节芦苇找”,猛然醒悟,就向老人走去。老人哈哈大笑起来,说:“年轻人,我等你多时了。瞧,这根不是无节芦苇吗?”说罢,拔起一根芦苇递给阿根。阿根定睛一看,那芦苇长一丈二尺,直通通的,果然无节,放在手里沉甸甸的,估计有一担柴重。再看老人,就是传授他寻宝口诀的人,但不再是衣衫褴褛和愁面苦脸,而是锦袍加身,显得神采奕奕。老人对他说:“快去寻宝吧,可不要贪心呀,切记切记。”阿根正要道谢,老人化阵清风不见了。
手持无节芦苇,阿根来到虞山之巅望海墩,在一片奇石中找到了钥匙孔,把无节芦苇插进去,试着拨动一下,忽听的一声巨响,石门轰然洞开。阿根走了进去,但见洞中白的是银、黄的是金、闪闪发光的是珍珠和宝石,一堆堆放着。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有一只麻袋,里面满满装着各色各样的果树种籽。一个老人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你只能拿一样,否则石门就会关闭,你再也出不了。”阿根心想:金银珠宝虽然好,拿了分给乡亲,只会助长懒惰,最终会坐吃山空的。不如拿了果树种籽,把一座荒山绿化了,造福后代。
于是,他扛起麻袋就往外走,才出洞,石门就关上了,那石壁看上去天衣无缝,连钥匙孔也找不到了。他把种籽撒到虞山上,第二年南山坡长出的树,就是有名的“宝岩杨梅”。北山坡长出的树,就是“白凤水蜜桃”。山腰里长出的树,就是“桂花栗子”。还有漫山遍野的一丛丛、一行行的灌木,四季常青,谁也说不准是什么树,闻闻叶子有清香。有人尝试把树叶放进嘴里咀嚼,那香气沁人肺腑、醒脑清神。以后,人们把叶子晒干了储存起来,再用开水泡着喝。不知是何人命名,把这树称为茶树,把晒干或烘干的叶子称为茶叶。
相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年轻时颇有雄心壮志,曾为其父阖闾报仇,兵临越国城下,俘虏了越王勾践君臣。自此夫差骄横之心膨胀,大有包举天下、席卷中原之意。他忽然想起墙根寻宝的故事,觉得这个年轻人真傻,为什么不拿金银珠宝呢?如果他有了这笔财富,大大可以招兵买马,就可以称王称霸了。于是,他手持莫邪剑,率随从来到虞山。
正值酷暑天气,登上虞山后所有的人都气喘吁吁,口渴难熬。山上寺院方丈见吴王到来,连忙迎接,献上一杯清茶。吴王咂上一口,但觉得一股凉气透彻全身,暑热全消,勇气倍增,即行在虞山上舞莫邪剑,剑光闪闪,搅起松涛阵阵,顿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吴王乘兴依天抽宝剑,竭尽全身力气把剑劈向虞山石壁,地崩山裂,石破天惊,一道天堑自上而下引成,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一线天”。后来夫差中了越王勾践的美人计,终日与西施寻欢作乐,元气大伤,即使饮虞山茶也无济于事了,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传说鲥鱼本是西王母瑶池里的仙女,后因触犯天规,被罚入东海,变成鱼,因长得漂亮,被龙三太子收作侍从。有年五月,龙三太子带着鱼去鄱阳湖相亲,路经福山港,冲了张天师的法事,被天师拿下,待午时开刀祭台,后被一姑娘救下,才逃回东海。龙三太子自从得救后,为报答福山姑娘救命之恩,每年五月初,都要派鲥鱼到福山港朝拜谢恩。由于它们能按时来临,人们就把它称为“鲥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