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美食的民族。国人调制菜品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细数起来,有烤、炖、蒸、卤、炸、烩、熏、炒、拌、醉,等等。其中的蒸,即利用水沸腾后产生的水蒸气作为传热介质使食物成熟的方法,堪称当今最健康的烹调方式。
河北的人们爱吃蒸菜。在众多的蒸菜中,有一种特别好吃的叫蒸碗,因蒸菜时多用粗瓷大碗而得名。
蒸菜自古是平原上特别是石家庄郊县一带民间待客的佳品,也是农村婚丧嫁娶的主打吃食。
蒸碗这道菜制作精细,花样繁多。飞禽走兽、各种时蔬、干鲜海货、豆腐粉条,无一不能用来蒸制。其中,藁城、鹿泉等地的蒸碗较有特色,正定的宋记“八大碗”更是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蒸菜的起源
中国饮食“蒸”的历史,据传可以追溯到炎帝、黄帝时期。自从我们的老祖先发明了锅,先有“煮”法,“蒸”技随后产生。《广韵》:“古史考曰,黄帝始作甑。”甑是什么呢?是在鼎、鬲等陶器的基础上创造的蒸器,它与鬲通过镂空的箅相连,用来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
《大雅·泂酌》中有:“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意思是远舀路边积水潭,把这水缸都装满,可以蒸菜也可以蒸饭。说明远在先秦时期,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在生活中掌握了蒸菜的方法。
石家庄一地自古就有蒸碗的传统。蒸碗除了用于祭祀祖先,还是村民们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等过大事儿时的主菜。以远近闻名的正定“八大碗”为例,据传它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当年常山勇将赵子龙每每打了胜仗,用蒸制的四大碗肉菜和素菜犒劳将士,后来渐渐形成了传统。跟随赵子龙的厨师与将士们年老返乡,把蒸菜的技法带到了老家,经过历代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当今独具风味的“八大碗”。
“八”谐音“发”,人们喜欢吃“八大碗”,它既是美食,也能讨个吉利的口彩,所以正定一带至今人人爱吃。
万千美味,无所不“蒸”
林语堂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对“吃”有极深的研究。他细细谈过中餐的两个特点,一是中国人吃东西是吃它的组织肌理,肌理是指食材本身的特征,姑且不作深谈。二是中国菜注重味道的调和。这其中的调和之道,在蒸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肉菜同蒸,菜有肉味,肉有菜香,优势互补,味道取长补短,又恰好印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庸为本、相互包容的本意。
拿普通的一道蒸豆腐盒为例。传说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后来,这种中国传统的豆制品就成了全世界人民最爱吃的食物之一。豆腐营养丰富,制作简单,吃法多种多样,人们喜欢豆腐,因为它能与多种食材融合,融合后的口感还不腻,甚至包含了一种神出鬼没、难以捉摸的品质在里面。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里,黄蓉为了让洪七公给郭靖传授武功,每天做几道特色菜肴,其中的一个蒸菜出自唐人杜牧的一句古诗,叫“二十四桥明月夜”:把一只火腿剖开,挖二十四个圆孔,豆腐削成二十四个小球分别放入孔内,扎住火腿再蒸。等到蒸熟,火腿的鲜味已经全到了豆腐中,火腿却弃去不食。这种做法非常别致,洪七公一吃,自然大为倾倒。
制作精细,味道一绝
相比其他烹饪手段,蒸碗原料在加热中处于较封闭的状态,食材与蒸汽接触,水分不会大量流失,所以成品的原味俱在,口感或细嫩或软烂。油脂较少,更能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
蒸碗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要提前搭建灶台,做到选料要精、刀功要好。蒸制需要掌握好火候,大致分为选、煮、凉、抹、炸、蒸等十几道工序,前前后后需要十几个小时。
最传统的蒸方子和蒸扣肉,是把连皮大块的猪肉切成方形和长条状,方子讲究四面见线,方方正正;扣肉切片长短协调,薄厚均匀。采取先煮后炸再蒸的“三部曲”,蒸制期间倒掉多余的油脂——最大限度地去除油腻,可以保留肉的原香,达到入口酥烂、香而不腻的口感。
这两道蒸碗一上桌,立马就能吸引住食客们的眼球。带皮的蒸肉经过水蒸气热气腾腾的洗礼,肉质色调沉稳,外面的肉皮金黄悦目,皮下的肥肉玉质雪白,最里面的瘦肉浓酱赤红,三色相间,叫人食欲大增,夹一筷入口,全是毫无油腻、直截了当的肉香,在咀嚼中,那种爆裂的、香润润的快感瞬间铺陈开来。此菜用来下酒甚佳,因而成了天下嗜酒汉子们首选的爱物。
蒸制泡了肉汤的海带、粉条,霸道的肉香并不能完全占领主菜原本的味道,食客却能在嘴里产生一种原味的回甘,菜肉神秘交融,结合美妙。
蒸蘑菇首选东北野生的榛蘑,它本身就有个性强烈的乡野味道,水发泡开,肉汤蒸制,把辽阔黑土地上的荒野气息与平原的乡土风味结合,率真、实在,口感脆香又有韧劲儿,尝过的人无不赞叹。
宴席中最后上场的往往是蒸丸子,俗称四喜丸子,它不似淮扬菜狮子头色调清新淡雅,而是外观红艳,肉香浓郁。那般好吃的滋味,让本来酒足饭饱的宾客,不禁又馋涎欲滴。
蒸菜与婚俗
石家庄蒸碗的兴起与婚宴有很大关系。当地城乡接合部与郊县一带,过去村民结婚请客,多选在隆冬季节,婚礼邀请亲戚乡邻参加,人数众多,一般提前三四天在庭院支下锅灶,杀猪煮肉,炸丸子、炸豆腐、煮花生、蒸肉糕。煮过肉的汤料,是蒸菜制作最重要的原料。
这般农村的婚宴,蒸碗历来是菜肴中最后压轴的主菜。
前期是凉菜摆上桌,花生米、猪耳朵、卤牛肉、拌木耳等,成双成对,基本没有单数。随着饮酒过程的推进,热菜接二连三随之而上。热菜得有一只烧猪肘。猪肘分大肘和小肘,婚宴上用的大肘,肘子上要有一只完整的猪蹄,讲究的人家多选猪前腿,搭配海参烧制,俗称海参扒肘子。席面要上一只整鸡,无肘无鸡,不成席面。其他如西芹腊肉、清炒时蔬、爆炒虾仁等,看席面安排和主人家的条件而定。最后蒸碗上桌,往往预示着宴席已经快接近尾声。在婚事期间安排的各种事务,全由“管事儿”一手操控,帮忙的人听从指挥,从容有序,忙而不乱。
中国古往今来的名厨名师,很多都能名垂青史,在饮食界留下一段佳话,而石家庄的蒸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烹饪手艺,虽然制作独特,口味绝佳,却从来都是地地道道的乡土风物。有人说“风物即是故乡”,蒸碗是这些村庄躬耕于田地的师傅们代代相传的“绝活儿”,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独到的秘诀。它们还会继续传承下去,一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