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腾不息的河流淌在心灵之田

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级“中国蒸菜之乡”,天门蒸菜源远流长。据《天门县志》记载,在距今数千年历史的石家河文明的发掘物中,出现的有陶锅、陶壶、陶罐、陶甑等陶器和其它文物。

石家河文明在当时的部落群中,就已经发展到相当于现在的美国纽约。这样一座占有相当地位和规模的城市,呈现出“长碓捣珠照地光,大甑炊玉连村香”的景象。

拉开华夏大地的历史长卷,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天门,也是蒸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一代又一代不懈的传承,赋予这道“国菜”的神奇魅力。天门人的创新,融入中华民族美食文化精髓,传递着人类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享受。

我从远古走来人间至味是清欢

天门启扃,卓绝殊尤。鄂中腹地,百福以遒。始邑竟陵,元隶复州。易名避讳,楚泽惊秋。江汉肇端,五千年石家河龙凤翥;人文渊薮,九万里凤之国岁月稠。水陆而衢,渔耕而优。水月空濛鸾鹄集,凤箫清响灵贶收。襟府河而筑城池,烟柳绕堤萦翠带;俯平川而建长街,雪梅沿河舣兰舟。长虹清涧饮,远岫紫烟浮。乃陆羽千秋故里,筑天下第一茶楼。临西湖而皎皎,倚丹霄而悠悠。东西二湖,霞蒸春柔。水韵松风,画屏梦绕开异境;湖光山色,瑶草英飞泝碧流。(摘自牧夫《天门赋》)

“一脉炎黄风流著,千秋汉水异彩延。”

汉江,是中国汉民族和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江淮河汉”。三千里汉江既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又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北部。

天门,东与孝感市的汉川、应城接壤,北与荆门市的京山、钟祥毗邻,南面和西面隔汉江与仙桃、潜江、荆门(沙洋)相望。全市总面积2622平方公里。汉江天门段长137.7公里,约占汉江全长1567公里十分之一。

天门北与大洪山余脉的低丘相连,西南有汉水环绕,依山带水,呈龙盘虎踞之状。境内水网密布,河流总长万余里,天门河、汉北河横贯腹地,皂市河、东河、西河等二十多条河流纵横交错;湿地星罗棋布,华严湖、张家湖、白湖等大小湖泊五十多个,素有“水乡”和“鱼米之乡”的美誉。

唐代诗人皮日休赞曰:“竟陵烟月似吴天”,“舴艋随风不费牵”。清末名人周树模有诗:“曲巷明渔火,平田足雁粮,灌园父老来,已知近吾乡”。

这里林茂草丰,环境优美。不仅是野鸡、青头、鹌鹑、大雁和水獭、水貂、草兔、獾类等各类生物繁衍首选宜居之地,还盛产莲藕、慈菇及各种水生植物和鳖、龟、蚌、蟹、虾等水产。

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盛产稻谷、小麦、大豆、芝麻、花生、黄花菜、花椰菜等各种农产品,是全国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优质牲猪、牛、羊养殖基地和鸡、鸭、禽蛋生产基地。

上世纪六十年代,著名作家碧野先生到访天门后深情地感慨道:“我不羡慕佛子乘龙上青天,只羡慕人间有天门。”

“昼则熙来攘往,夜则灯火通明,时听瓢勺和鸣,每闻菜香四溢”,这是天门餐饮美食的真实写照。

不论时代变幻如何,美食经营最叫座的总是天门蒸菜。

2010年4月28日,中国烹饪协会授予天门“中国蒸菜之乡”牌匾。这标志着“天门蒸菜”成为一个全国品牌,由此揭开了新篇章。

中国蒸菜之乡,必然是代表中国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绿色无污染、口味醇厚的蒸菜美食文化基地,是蒸菜产业食品供应基地、人才培养储备基地、蒸菜食品物流基地。

中国蒸菜之乡由中国烹饪协会评选认定。目前中国三座城市被授予"中国蒸菜之乡"称号,按颁布年份先后顺序分别是湖北天门、湖南浏阳、江苏常熟。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苏秋成说,湖北天门蒸菜不仅拥有完整、成熟、独特的蒸菜传统技术体系,而且拥有久远的发展历程、深厚的文化积淀、鲜明的风味个性和广阔的消费市场。天门蒸菜以其独特的烹饪技艺、风味特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享誉海内外,具有浓厚的地方气息,"无菜不蒸,无蒸不宴",是蒸菜在天门的真实写照。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天门蒸菜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制作方法和风味特色享誉海内外。

考古资料证明,中国独特的炊具——甑产生后,“蒸”法得以问世。甑源于新石器时代,有了甑就有了“蒸”。

在人们已知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格调最高、距今六千多年的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发掘中出土了陶甑、陶壶、陶罐等陶器。陶甑的出土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天门的祖先就开始使用蒸制技法。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中国烹饪大师、湖北经济学院教授卢永良认为,最早的陶甑产生于新石器时代。那时候的人类,已经发明了这种炊事工具。按照事物发展的常规,蒸菜应该是产生了陶锅后的产物。陶锅蒸制的食品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于是聪明的人类便发明了陶甑,而蒸菜应该产生在陶甑之前。由此推断,天门蒸菜至少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

美食文化的兴衰与一个地方的物质文明、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汉江流域富饶的良田沃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催生了独具特色的天门蒸菜美食文化。

汉江流经137.7公里,河流长达6000余公里,大小湖泊57个……“一年雨水鱼当粮,螺虾蚌蛤填肚肠。”据记载,古代天门是水乡泽国,平民百姓吃不起粒粒如珠玑的大米,只有用少许杂粮磨粉,拌合鱼虾、野菜、藕块投箪而蒸,以此充饥。国逢盛世,便发展为驰名中外的传统名菜。

早在汉代,天门就有了粉蒸菜。到了公元350年,东晋高僧支遁驻锡西塔寺时,就以喜食蒸菜而闻名。

公元十七年暮秋,王匡、王凤兄弟揭竿天门白湖,遭地主武装和官兵合击,被困粮绝。那时,农民多靠挖野荸荠和野菜充饥,闻讯踊跃献出备度春荒的粮食以济义军。救命的粮食来之不易,王氏兄弟命将士把它磨成粉,挖来野菜拌合蒸了食用,难吃的野菜变得可口,义军终于渡过了难关。从此粉蒸菜法盛传,被人们称为“匡凤菜”、“绿林菜”。

竟陵西塔寺,唐朝时期有“西湖舟十里,一半是荷花”的清雅之景。“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智积禅师和陆羽都是爱荷之人,初夏清荷如碧时,禅师常常过来散步。终于有一天,他们烧制出了清新爽腻的藕蒸菜。于是,“东湖的鱼,西湖的藕,南门的包子,北门的酒”的美食谣传唱到今天。

藕蒸菜从寺院传到民间,人们把莲藕与猪肉合蒸、混蒸,取名“竹篙子打老虎”,以竹蒿比喻莲藕,把猪比作老虎,形象、生动、诙谐。蒸菜技法不断创新,种类日益丰富。

蒸肉、蒸鱼、蒸菜,成为天门人家家喜爱的菜肴。平常日子,逢有客来就用“三蒸”待客。天门人常说“甑蒸锅煮”,这是对客人的最高礼节。

每到过年、迎春接福之时,沿袭祖辈相传的习俗,“清香三柱,清酒三樽、盘列三蒸、祀神祭祖”。蒸肉,被人们称为大肉或红肉,有大吉大利红红火火之意;蒸鱼、蒸素菜,取“鱼”与“余”、“素”与“寿”的谐音,表达人们年年增收,岁岁有余、延年益寿的美好愿望。

“车螯近岸无妨取,舴艋随风不费牵。”

天门蒸菜用料十分广泛,其基本原料既有米、面等主食,也有蔬菜等植物性原料,还有肉、鱼、禽等动物类原料。几乎所有的粮食作物、动物产品和植物类的蔬菜,都可以作为蒸菜的主要原料。

天门蒸菜丰富多彩的种类与丰富的物产是分不开的。无论原料如何丰富,蒸菜的选料标准始终是三个字“河、鲜、优”。

形态不同的天门地貌有利于各种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温野湿润的气候使得天门盛产稻谷、小麦、大豆、大麦、蚕豆、麦、粟、玉米、花生、芝麻及各种蔬菜和水果,还有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植物,如藕、荸荠、菱角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众多的水产品,仅鱼类就有64种,此外还有软体动物15种。

天门主要肉食有猪、牛、羊、鸡、鸭,此外还有禽蛋等,这些产品都是天门蒸菜的主要原料。再加上历史久远、质量上乘的佐料,如横林陶溪潭酿造的白酒、干驿米醋、渔薪豆瓣酱及蒋场的豆制品等,形成了天门蒸菜的主料、副料、小料和调料品味体系。

川菜讲究调味,以干煸、干烧等烹调方法较为擅长。鲁菜善于制汤,对扒、爆比较熟练。而楚菜在烹调技法上,蒸、煨、炸、烧应用最广,也最为擅长。鲁菜厨师讲究“勺功”(即翻锅技巧),川菜厨师讲究调味,苏菜厨师讲究菜肴外形,这些统称为勺上功夫(即锅上功夫)。

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独特的烹调技法,而荆楚厨师则十分讲究勺底功夫。即注重火候的掌握,对火候的要求十分严格。楚菜的蒸、煨等烹调方法是特别讲究火候的烹调方法,如“蒸”,这一技法尤以天门为最。

天门蒸菜最传统的技法有“粉蒸”、“清蒸”和“炮蒸”。

粉蒸,就是将要蒸制的食物原料上味与米粉或其他谷物类的原料拌在一起进行蒸制。粉蒸由于使用了米粉类的原料,荤素皆宜,米粉可以起到去油腻和增加米香的作用,使菜肴更具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粉蒸茼蒿,颜色翠绿,清香鲜软。粉蒸猪肉,色泽棕红,滋味鲜美,肥而不腻。粉蒸鸡块,颜色微黄,软嫩味香。粉蒸甲鱼,色泽调和,肉质嫩软,胶质味鲜。名菜“竹篙子打老虎”,亦称压桌菜,既有莲藕的清香软和,又有猪肉的滑润。

清蒸,是把食物放入调好调料的汤或汁中,入笼进行蒸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蒸全鸡和清蒸鱼。这两种菜形态完整,原色原味,肉烂脱骨,醇香可口。清蒸甲鱼,汤清汁鲜,鱼质柔软,肉松味美。清蒸鱼,肉质滑嫩,香味浓郁。

炮蒸,一般都适合于鱼类,先将原料按不同的味型调制后入笼蒸制,但最关键的一道方法是用滚烫的食油处理其表皮,使表皮形成一些泡状,并伴有鞭炮声(所以,炮蒸取的是火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炮蒸鳝鱼。

“素三蒸”,如“金银蒸菜”、“蒸茼蒿”、“蒸压桌”等,具有清香绵延、清鲜可口、营养丰富的特点;特色蒸菜,如“炮蒸鳝鱼”、“清蒸甲鱼”、“粉蒸鲢鱼”、“糯米蒸蚌”等,汤清汁鲜,鱼裙软柔,肉质滑嫩,香味浓郁,成为享誉全国的美味佳肴。

“湖广美食甲天下,天门蒸菜甲湖广。”

天门蒸菜,在口感上讲究“滚淡烂”。

滚,就是吃的时候入口烫嘴,有一滚三鲜之说;淡,就是突出原料的本味,保证原料的营养成分不受破坏;烂,则是将原料蒸制酥烂,便于消化,老少皆宜。

从营养学和医学的角度看,天门蒸菜不仅是美味的营养食品,也是科学的健康食品。其本源契合了人们所秉承的健康消费理念,符合现代人追求绿色、健康美食的时尚。

《老子》曰:“万物之行,皆有其道。天道循常,地道有规,人道行义,众上之相皆法自然。水之为阴,火之为阳,阴阳交融,始生气,气者,蒸之道也!故善蒸者,阴阳和:善食蒸者,益气通达、六脉顺祥。”

据中国烹饪协会及营养学会论证,蒸是最能保持食物原汁原味、保留食物营养的烹饪方式。

专家们多次在蒸菜美食文化研讨会上论证,天门蒸菜契合新时代人们美食养生健康理念,具有滋补美容、营养健康、绿色环保、保健防疫、口味纯正、调养肠胃、延年益寿、预防糖尿病等九个方面的功效。

这里择要说说蒸菜与预防糖尿病。

据最新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达9.7%,推算病人约为9200万;糖尿病前期患病率达15.5%,推算处于糖尿病前期者约1.48亿人;在某大都市每年新增被诊断为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达3.7%,确认糖尿病患者数量更以1.65%的速度递增……

“蒸菜之乡”天门市糖尿病患病情况怎么样呢?据医疗疾病分类病案统计,170多万人口的天门市糖尿病患病人数3.4万人,患病率仅为2.0%,近十年来患者数量处于一个较稳定的水平。

糖尿病患病率显著性差异原因除遗传因素外,饮食不当也是发生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天门人的饮食食物与我国很多地方并无太大差异,饮食习惯也基本是一日三餐(早、中、晚),唯一不同的是天门人食不离蒸菜。

据调查,天门170万人每年食用过蒸菜率达100%,每月食用过蒸菜率达85.5%,每周食用过蒸菜率达50%,每天食用过蒸菜率达15.9%,95%以上的餐馆有蒸菜。

事实证明,多食蒸菜对糖尿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古往今来,养生之食莫过于蒸。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蒸菜对增强人体营养和健康的作用越来越显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仁湘先生说,菜品千种万种,都可以一蒸了之。蒸菜之香飘过了历史,盼天门蒸菜之乡的蒸菜越来越香,盼蒸菜之香飘香在每个人的健康之途。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茼蒿是一种生长期较长,具有特殊香气的蔬菜。用其做蒸菜,充满野趣和自然色彩,受到人们的偏爱。但按传统方法做出来的茼蒿蒸菜,缺少了茼蒿香气,失去了鲜绿颜色,味道也不够鲜美。

百多年前,天门民间厨师李天喜随干驿籍二甲二名进士、翰林周树模进京担任他的家庭厨师。为适应主人社交的需要,李天喜不断改进天门蒸菜烹饪方法,创新发展荤素品种,提高菜肴品位。每当周树模设宴款待高官显宦时,李天喜总是使出浑身解数精心制作,以特色鲜明的天门风味菜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周树模请的客人都是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为给他们换口味增加新鲜感,李天喜特意创造出了素菜“茼蒿蒸菜”。这道蒸菜:菜色鲜活绿油油,蒿气浓郁香喷喷,滑嫩爽口脆生生,入喉下肚软绵绵。一出锅就成为筵席亮点,客人们赞不绝口。就这样,原本极普通的天门民间菜品登上了皇都大雅之堂。

李天喜善于做蒸菜被“老佛爷”慈禧太后知晓,便下懿旨宣李天喜进御厨,以其拿手菜单独制作一次御膳。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品尝李天喜制作的“茼蒿蒸菜”龙颜大悦,当即授予其七品御厨衔,赐给顶戴、官服。

传承人间数千年天门蒸菜香天下。“无菜不蒸,无蒸不宴”,是蒸菜在天门的真实写照。

天门蒸菜起源于数千年前的农家锅台,发展于天门这片土地上广大乡村的各个角落,提高于那些成年围着锅台转的村姑农妇之手,成名于那些既善于集中前人智慧又富有创造力的美食文化创造者。

千百年来,由创造这一灿烂美食文化的接力者口口相传,不断创新,时至今日其技法日臻多样,能上菜谱的就有千余道,天门蒸菜中的精品历史上进入朝廷御膳,今日登上央视、入选国宴礼单。

天门市有28万多华侨旅居海外,他们不仅自己喜好家乡的蒸菜美味,而且把天门蒸菜带到五湖四海,真可谓“凡有华人处,皆有天门人;凡有天门人处,皆有蒸菜”。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中国烹饪大师卢永良先生应日本、法国、韩国等国家邀请,多次演示天门蒸菜,受到极高的评价。通过遍布海内外难以数计的天门厨师传承、传播,天门蒸菜已直接影响到世界各地民众的饮食嗜好。

有一种“碗”,叫“天门十大碗”。

“三蒸九扣十大碗,不是蒸菜不入席”。用今天的话说,十大碗是天门人在宴客时的载体或表现形式。十大碗有九道菜为蒸菜,多为扣蒸菜,正是天门无菜不蒸、无宴不蒸、无户不蒸的特色。

据考证,天门十大碗起源于明末清初,已有几百年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天门民间宴席都以十碗的形式出现,称为“小十碗”。上世纪70年代后,“小十碗”变为“四大六小”,即四个大碗六个小碗,菜品基本上没有变化,只是将其中的四个小碗换成了大碗。早期的小十碗,由于原料的局限和人们生活水平低菜品很简单。荤菜比较少,肉类菜通常只有一个,鱼类菜三道左右(天门水产丰富),其余的都是素菜。

上世纪初,随着厨师技艺的提高,小十碗的菜品有了一些变化,厨师们将鱼肉做成小尖元、蓑衣元(珍珠元)、鱼元等许多花样菜品,只是根据季节的变化做些调整。

看一看上世纪70年代小十碗的菜单:小尖元、蓑衣元、鱼元、八宝饭、烩鳝鱼、扣蒸鸡、枯酥鱼、粉蒸肉、粉蒸鱼、蒸牛肉。这里面蒸菜居多。小十碗(包括四大六小)上菜的顺序也有一定的规定,原则上是:先上大碗菜,后上小碗菜;先上元子,后上烩烧菜;先上饮酒菜,后上吃饭菜。鱼肉菜要交错上,味道要变化上,要力求避免重复。如小十碗,前三碗上三元,后三碗交错上,再按七荤八素九鱼十肉上。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从80年代初开始,“四大六小”又变为“十大碗”。菜品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少不了六道菜,即:脚(甲鱼)、鳝(鳝鱼)、财(财鱼),鸡(土鸡)、牛(牛肉)、排(猪排)。

天门民间十大碗是人们婚丧嫁娶等宴请的传统宴席,还影响到潜江、仙桃、汉川、应城、京山等周边地区民间宴席的改变。据不完全统计,仅竟陵城区就有上百家专门制作民间宴席的酒店。

有一种“宴”,叫“天门九蒸宴”。

烹饪工作者对天门的蒸菜技艺和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挖掘、归纳、整理、传承和创新。天门蒸菜蒸制技法有九种,俗称“九蒸”。即:粉蒸、清蒸、炮蒸、扣蒸、包蒸、封蒸、酿蒸、造型蒸、干蒸。九蒸技法日臻完善,丰富了天门蒸菜的内涵和外延。

说到“九蒸”技法,有个故事《嘉靖帝一语启九蒸》。

故事说的是,嘉靖皇帝潜龙时由钟样潜邸取道进京,途经天门多宝,宿店进膳时,因饭店打烊准备不及,店主乃以蒸笼格所盛之各种蒸菜呈供。嘉靖询问菜名,店主以“蒸笼格”相答。嘉靖觉其名不雅,见蒸笼格中之蒸菜有蔬菜、土豆、贝内、猪肉、牛肉、羊肉和三种淡水鱼类共九种,便脱口而出曰“水陆九蒸”。后来,嘉靖称帝后,人们又把“蒸笼格”称为“天龙九蒸”。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又称为“天门九蒸”。

尽管“天门九蒸”的菜品与“天门九蒸”的技法内涵根本不是一回事,人们还是“用其名,广其意,以光前人”。

2018年9月18日,在河南郑州全国餐饮会议上,“天门九蒸宴”被授予“中国菜·全国省籍地域主题名宴”。

2018年12月10日,在首届楚菜博览会名宴展上,中国烹饪大师梁少红制作的“天门九蒸宴”获金奖。

这是梁少红大师制作的天门九蒸宴菜单:

一花拼:我的故乡。

四围碟:五香牛肉、蒜泥白肉、盐水冬笋、爽口泡菜。

十蒸菜:极品三蒸(粉蒸)、酿蒸鳝鱼(酿蒸)、仙鹤鲈鱼(造型蒸)、蝴蝶蛋卷(包蒸)、宫庭扣肉(扣蒸)、菊花义河(封蒸)、竹编鳝鱼(炮蒸)、扇形鱼糕(清蒸)、百花羊肚菌(扣蒸)、双色葡萄丸(造形蒸)。

主食:大丰收(干蒸)。

二汤二点:桔瓣鱼汆(咸汤)、上咸点肉包(蒸制)

雪山莲子(甜汤)、上甜点顶糕(蒸制)

“天门九蒸宴”以活、鲜、优为原料选择标准,且蒸菜是以蒸汽加热使菜品成熟的,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原料的营养成分不流失,是绿色环保、营养健康的菜品,符合现代人养生的要求。

有一种“师”,叫天门“蒸爱大师”。

百多年前,从民间厨师李天喜制作“茼蒿蒸菜”被赐予七品御厨衔;2018年12月,中国烹饪大师梁少红在首届楚菜博览会名宴展制作“天门九蒸宴”获金奖。

在天门,每个家庭的男女主人都有“蒸”功夫,有的一家三代都是“蒸爱大师”。

2014年,在全国烹饪技艺大赛的晚宴上,中国元老级烹饪大师杨同生率徒制作了一道蒸菜“竹篙子打老虎”,业内专家和大师纷纷点赞。素蒸或混蒸的藕蒸菜起源于唐代陆羽和他的师傅,可谓千年之蒸,家家蒸人人爱。

1937年出生的杨同生,天门竟陵人,中式烹调高级技师。1983年被湖北省商业厅授予特一级厨师,1996年被省政府授予“鄂菜大师”称号,2015年被中国烹协授予首届注册元老级“中国烹饪大师”称号,2017年入选中国烹饪大师名人堂名录,《湖北省志》中称他为“鱼汆大王”。《湖北蒸菜》(1982年版)一书中,记载的绝大部分菜品是当时在天门市竟陵酒楼主厨的杨同生大师创制的。1983年,杨同生在全国首届烹饪技艺鉴定会期间,代表中南六省向党和国家领导人献艺,制作的“桔瓣鱼汆”受到高度赞誉。

天门传统高档筵席,是在民间筵席的基础上研制整理改进的。天门名厨倪菊佴、清末御厨李三天功不可没。

倪菊佴,男,(1893年—1960年),字汝铨,天门竟陵人,烹饪造诣极深,二十年代初便成为天门地区鼎鼎大名的厨师。先后在当时天门城区三大酒楼(宴宾、松茂、沿河)任主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厨艺传授给青年厨师。他是1957年开办烹饪培训班的主要厨师。据《天门县志》人物卷介绍,倪菊佴最拿手高档筵席和蒸菜的制作。如:燕窝席、鱼翅席、海参席、熊掌席及这些宴席中的蒸菜等,在他制作的高档筵席中,既引进了外地名菜,又融汇了天门的传统佳肴(如天鹅抱蛋鱼翅、玻璃鸡片、珍珠圆子、清炖乌龟、炮蒸甲鱼等),且百分之六十左右为蒸菜,堪称天门一代蒸菜宗师。

李三天,男,下江(贵州从江县)一带人士,他的出生年月与真实姓名我们都不知道,只知道人们都叫他李三天。此人非常好学,厨艺深不可测,但他从不满足,他总认为艺海无涯,于是从宫廷御膳出来之后,走遍全国知名的厨艺之地进行探讨、考察、学习,但每到一处,不几天就走了,因此都叫他李三天。为什么每到一处不几天他就走了呢?因李三天凭自己的厨艺,一看便知其做法了,没有长呆的必要。天门地处江汉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淡水鱼类与蒸菜颇具特色,因而这里的厨艺闻名遐迩。李三天慕名来到天门之后,被天门蒸菜与淡水鱼鲜深深吸引。在天门他学会了对甲鱼、乌龟、鳝鱼等宰杀与初加工,学到了不少蒸菜的蒸制技法。他将自己在厨艺中的特长传授给天门厨师,天门蒸菜中粉蒸鸡由咸鲜味改为甜酸味就是他所创,很受欢迎并传承至今。李三天师傅成为当时天门厨艺界的良师益友。

上世纪初,天门的筵席局限于用碗盛菜,且原料全部是本地的。

李三天到天门扎根后,建议用山珍海味创制高档宴席,并将花样冷拼纳入其中,使筵席显得典雅大气,成为那时天门地区接待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的必选筵席。

看一看当时这种筵席席单规定的设计:一花拼,四独碟,六热炒,八大菜,二汤二点。席名以八大菜的头菜命名,如八大菜的头菜用的是海参,叫作海参席;用的是鱼翅,则叫鱼翅席等。头菜的原料选用为山珍海味,彰显此筵席的规格档次,其他菜品的原料大多选用天门本地优质的上乘原料,反映出地方特色。

筵席菜单的确定,对菜品的盛器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此开始使用碟、盘、盆、钵等,一改天门之前仅用粗瓷大碗的格局,使筵席菜品达到了色、香、味、形、器的完美结合。但八大菜中至少有五道菜为蒸菜,且头菜也是蒸菜。

这是挖掘整理中发现的鱼翅席中的八大菜:鱼翅天鹅抱蛋、红酱蹄膀、清炖乌龟、炮蒸鳝鱼、冬菇面鸡、干拨财鱼、糖醋鳜鱼、红烧牛肉。此八道菜中除干拨财鱼、糖醋鳜鱼、红烧牛肉外,其余的都是蒸菜。

1919年(民国8年),倪菊佴与李三天、谢春佴等首次使用细瓷花碟取代老旧的粗瓷大碗,使筵席达到了色、香、味、形、器的完美统一。

《天门县志》对他的评价是:“选料精细,刀工讲究,调味纯正,火候恰当,套路宽广,红(红案)白(白案)兼能。”

有这样一则名厨轶闻:1933年,天门县的县长由专员石毓灵(黄冈人士)兼任,这年四月的一天,湖北省的省长来天门视察,石专员便把倪菊佴请到县衙去做菜,因为是尊贵客人,倪师傅做了一桌高档筵席(鱼翅席),头菜是他的拿手菜品“鱼翅天鹅抱蛋”。

这是一道十分讲究的蒸菜,天鹅要整鹅去骨,内盛八宝。

省长吃了之后大加赞赏,并要调倪菊佴去省府食堂掌厨,但倪师傅因家庭情况不能去。

一个县长调一个厨子都调不动,省长盛怒之下石专员被降职。

1980年5月8日,天门县汽车运输公司在县国营大桥酒楼定了一桌100元的酒席。那时每桌酒席标准一般为15元左右,这在当时是规格很高的酒席。

县饮食服务公司对此非常重视,由倪菊佴的师弟、公司书记倪海清作指导,确定制作“鱼翅席”。

冷拼独碟由蜚声江汉平原的“冷盘大王”范开武制作,他制作的冷拼为熊猫戏竹,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热炒菜、大菜由中国元老级烹饪大师杨同生领衔制作。

范开武,(1938—2012),天门竟陵人。上世纪七十年代便成为江汉平原最具影响力的冷拼名师,其冷拼“丹凤朝阳、碟恋花、沉香扇”等成为精典之作,《天门县志》称之为“冷盘大王”。

从1980年5月8日,天门烹饪大师最后一次制作高档传统筵席迄今四十年,天门传统高档筵席已被人们忘却。

湖北省“叫响楚菜”品牌的战略,唤醒了名老厨师抢救、传承传统高档筵席的激情。

梁少红,1966年11月出生,中式烹调高级技师、中国注册烹饪大师、湖北省十大名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天门蒸菜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餐饮三十年杰出人物,2018被授予湖北省“荆楚工匠”。对天门蒸菜的传承、创新做出了较大贡献。

最爱是天门天天相见却无时不思念

千家品,万家寻

故土的味道是稀珍。

比一比,想一想,

我还是最爱我的天门。

(白守成《最爱是天门》)

“蒸爱大师”蒸天下,健康蒸菜健身心。

2018年5月27日上午9时30分,天门蒸菜“创大世界基尼斯纪录之最”颁证仪式在陆羽广场隆重举行。参加全国蒸菜技能大赛的代表和嘉宾,中央、省级媒体,数不清的新媒体,数不清的市民一起见证这一纪录的诞生。

2018年中国(天门)蒸菜技能大赛暨首届楚菜美食博会天门分会落下帷幕。历经三天的盛会,来自全国各地20多支代表队180多名选手展示蒸菜烹饪技艺。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张贤峰在闭幕式上说,本次比赛重在考验厨师对蒸菜菜品创作设计和运用现代烹饪理念进行烹制的综合能力,各位选手充分发扬了绿色食材、节俭实用、营养健康、以大众消费为导向的比赛指导精神,参赛作品从色、香、味、形等方面诠释了对蒸菜烹饪的理解,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丰富了蒸菜烹饪技艺与饮食文化,提升了天门市作为“中国蒸菜之乡”的区域性品牌影响力。

天门,为一道蒸菜办美食文化节,十年举办五届,每一届都有新的创意、新的主题、新的魅力吸引参与者众,吸引数不清的媒体、平台播报新闻。

天门,投资数百万元兴建一座“菜蒸天下”主题文化游园,投资2000万元拍一部电影《蒸爱大师》,年年举行蒸菜烹饪技术培训和蒸菜技能比武竞赛,出版《天门蒸菜》系列丛书、创作蒸菜文化系列作品……赋予蒸菜的诗意般魅力。

1920年3月,天门名厨倪菊佴会同李三天、谢春佴等对天门蒸菜的制作、味形、装盘进行了定位。

1957年5月8日,天门开设了烹饪短训班,倪菊佴应邀担任短训班教员,传授天门蒸菜的制作方法。

2009年12月8日,在君佳酒店举办天门市蒸菜美食文化研讨会。这个天门蒸菜的高峰论坛上,展示了150余道天门蒸菜菜品。

2010年3月8日至10日,国家烹饪专业专家、学者、教授对天门蒸菜的起源、发展、现状进行了考察,认定天门符合授予“中国蒸菜之乡”的条件。

2010年4月28日,首届中国(天门)蒸菜美食文化节开幕式上,天门市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蒸菜之乡”。美食文化节期间,神州第一笼启蒸;城区20余家酒店制作了150道天门精品蒸菜展示;举办了天门蒸菜高峰论坛、全市青年厨师蒸菜技艺争霸赛和全市巧媳妇蒸菜技能竞赛。

2010年6月6日至8月6日举办了天门蒸菜高级培训班,聘请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管理学院院长王远坤、湖北经济学院教授及中国烹饪大师卢永良、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管理学院曾翔云授课。

2010年12月15日天门蒸菜美食文化协会成立。

2011年9月28日,举办了第二届(天门)中国蒸菜美食文化节,展示了天门200余道精品蒸菜。

2012年9月28日,在天门蒸菜美食街举办了第三届(天门)中国蒸菜美食文化节。期间,展示200余道天门精品蒸菜的同时,还进行了特色蒸菜的展示。

2017年7月9日,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天门)蒸菜美食文化节。打造了一个60米天门蒸菜宣传长廊,进行了天门蒸菜技艺表演,举行了天门精品蒸菜展示和天门特色蒸笼展示。

“盛誉传天下,文化盈齿香。”

2018年5月25日晚,以蒸菜美食为题材的爱情喜剧电影《蒸爱大师》在天门市举行首映礼。于珊珊担任主持,数千人齐聚一堂,现场观众情绪热烈、气氛高涨,李红翔导演、侯耀华老师、庹宗华、张仁博、等电影众主创人员和几位主演出席,共同开启一场声势浩大的首映礼。

电影《蒸爱大师》由北京田园颂歌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湖北五颜六色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总投资2000万元,全部以天门为拍摄地,陆羽故园,蒸菜美食街,胡家花园,兴隆大坝等场景在影片中都有精彩的呈现。同时,影片还融入了莲湘舞,幸福歌等具有天门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元素,把“三乡宝地”天门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时尚健康的生活方式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全国观众的面前,为中国蒸菜之乡营造了强大的发展气场。

歌手卢瑜芬在首映礼演唱《蒸爱大师》主题曲《激情过后》:“是谁狂妄地占据我的心,不让我有一丝的空隙,天天相见却无时不思念,分离只是为了让你回忆……”

天门本土著名诗人王远宽《咏天门蒸菜》:“乾坤一甑装,九蒸韵味长。盛誉传天下,文化盈齿香。”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45(市内)、0728-4812345(市外)】

THE END
1.降蔬食丨10道素食菜谱,做法简单还好吃!鸡毛菜,平菇,植物油,黑椒汁,松茸一品鲜,鲜蔬粉。 做法: 1、平菇洗净撕成小朵; 2、热锅起油,放入平菇炒香; 3、平菇变软后,倒入适量松茸一品鲜和黑椒汁; 4、翻炒,炒熟后先盛出备用; 5、鸡毛菜洗净,放入锅中,再加适量鲜蔬粉; 6、大火快炒至熟即可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MTEzMDQ4Mw==&mid=2653674170&idx=2&sn=67fbcf423b6743d8facfec36813f4c7a&chksm=8daf2a1b50cdc8fc382b583cff9badb95658a003f2f4ced5ffe3ec77dbbe1903e0d9889b4286&scene=27
2.冬天一定要让孩子多吃蒸菜,降养胃不上火!冬天天气寒冷,一定要多给孩子吃热乎乎的蒸菜,滋润温补,健康养胃,关键味道也是“蒸”的好吃啊!分享4道超好吃的蒸菜做法,做起来又方便又快,还不会一身油烟味,没时间做饭的妈妈们快来抄作业吧~1、娃娃菜蒸肉片 姐妹们,冬天了,热乎乎的蒸菜又可以安排起来啦!前段时间我在大号发过几篇蒸菜,发现很受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141491477024780&wfr=spider&for=pc
3.经典单身食谱22十口二22一口4.将切好填好红豆沙的肉皮朝下排在碗底,面上铺上糯米饭,蒸.我大约总蒸了一个半到两个小时. 6简单的自制咸肉 用二同样大 的冰激淋盒(大约二升),将肉放在盒里,撒上盐(要多),花椒,擦几下。再将另一盒装满水,压在肉上。放入冰箱。一周后就行了。有条件吹干当然最好.煮汤,白切都很好吃 。 https://blog.csdn.net/photnman/archive/2005/01/30/274449.aspx
4.家常菜谱30种最常吃的家常素菜精选家常菜谱-30种最常吃的家常素菜精选 在日常生活中,素菜不仅是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美食的一种多样化表现。以下是一些家常素菜的精选推荐,它们既简单又实用,是很多家庭每天必不可少的餐桌上佳肴。 黄瓜拌豆腐:黄瓜切片与豆腐丝相结合,再加上醋、油和辣椒粉调味,这道菜色香味俱佳。https://www.cudua.com/rou-zhi-pin/122756.html
5.步骤图用最简单的办法发绿豆芽的做法用最简单的办法发绿豆芽 夏天大家都爱绿豆芽,看见苏州清妹妹发绿豆芽心里痒痒,也试着学一学。谢谢清妹妹和远在温哥华的lucy的远程指导!50克绿豆,得豆芽350克,去根后最终得280克。 用料 绿豆 50克 自来水 适量 蒸锅、蒸架、浅色汗衫布、深色布。 用最简单的办法发绿豆芽的做法步骤http://mip.xiachufang.com/recipe/105836749/
6.最简单之蒸水蛋的做法菜谱最简单之蒸水蛋 · 独家·1.2万做过·站内排名38.6万 小火,保鲜膜盖上慢慢蒸,不然稍不注意就老了~ 作者: 张张的日常 15分钟 家常味 初级 羹类 蒸 家常菜 将做法保存到手机 1.碗里加点点凉水,放点盐,打鸡蛋? 2.搅匀,封上保鲜膜,保鲜膜多戳几个洞,放锅里小火蒸~https://m.xiangha.com/caipu/102004392.html
7.家常菜谱亲自做的30种最常吃的素菜大集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素食菜肴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对身体健康大有好处。尤其是对于那些喜欢家常味道的朋友们来说,亲手做一桌色香味俱全的素食佳肴,不仅能满足口腹之欲,还能让人感受到家的温馨和爱。在这里,我们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份“30种最常吃的家常菜素菜”,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丰富餐桌,享受健康美味。 https://www.nu445dn1f.cn/gan-xian-diao-wei/825809.html
8.十大经典清蒸菜排名10款最受欢迎的清蒸菜盘点→MAIGOO生活榜什么菜适合蒸着吃?鸡蛋羹是最受欢迎的蒸菜之一,食材简单,口感嫩滑。MA Igoo网小编提醒,鸡蛋羹想蒸好,要掌握技巧,使用温水,蛋液和温水的比例为1:1到1:1.5,过筛去除蛋液表面的气泡,在蒸制时使用中小火慢蒸约7-10分钟,都是保证鸡蛋羹嫩滑又入味的关键。水蒸蛋加入其他食材,做成虾仁鸡蛋羹、豆腐鸡蛋羹、菠菜鸡https://m.maigoo.com/top/443269.html
9.(最降的10种外卖)营养又卫生的10种外卖有哪些十大降又好吃的导读:(最健康的10种外卖)营养又卫生的10种外卖有哪些,十大健康又好吃的外卖推荐?最健康的10种外卖名单如下:麻辣烫、粤菜、粥类、小碗菜、中式快餐、轻食沙拉、蒸菜、鸭血粉丝汤、煲仔饭、面条。 (最健康的10种外卖)营养又卫生的10种外卖有哪些,十大健康又好吃的外卖推荐?最健康的10种外卖名单如下:麻辣烫、粤http://m.zhuoyunkang.com/news/show-63770.html
10.食堂管理科管理制度(二十)、不拉帮派、不打击讽刺好人好事。 (二十一)、不准偷拿、损坏、丢失公物,不准违章作业,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从业人员工作服管理要求 (一)、所有从业人员上班时间必须统一着单位按岗位配发的工作服。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工作服式样。 (二)、工作服(包括衣、帽、口罩)宜用白色或浅色布料制作,专间工作服宜从颜https://www.tccu.edu.cn/hqz/2441/list.htm
11.中级工—中式烹调师考试题库及答案莱芜技师学院27、原料平铺在盘上蒸制的方法称为(平蒸法)。 28、浸法是一种把整件或大件的生肉料淹没在(大热(较热))的液体中,令其慢慢受热致熟的烹调法。 29、烩羹时必须掌握好羹料余汤水的比例,一般以1︰(2.5、3)为宜。 30、粤菜的汆汤料基本固定,由笋花、菇件、(火腿片)和(菜软(菜远、菜芯软))组成。 https://www.lwjsxy.com/a/jpkc/pengdiaojishu/jinenjiandingtimu/2018/0803/464.html
12.19道素菜的做法,简单又美味!好吃爽口,每天不重样,家人都爱吃豆豉蒸鲍菇 食材: 杏鲍菇200公克、豆腐1块、红甜椒100公克、青椒丁30公克、豆豉1小匙、陈皮1块、姜1块、香油1 小匙,酱油膏1大匙、糖1小匙。 做法: 1、杏鲍菇、豆腐切长形厚片,放入锅中煎出焦色;红甜椒 汆烫去皮、去籽,切片备用。 2、陈皮、姜洗净剁碎;豆豉泡软后,剁碎备用。 https://www.jianshu.com/p/5e8616977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