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怪家长辨证不出,这种先干后稀的“亚健康”便便太能迷惑人——看上去似乎正常,但其实只是“长得正常”的问题生,是“假优等生”。其实,只要宝宝排便有费劲的感觉,或蹲在马桶上要很久才拉——无论后期多顺畅,这其实就是一种大便不正常的信号。
“假优等生”的幕后主使还是脾胃问题
一般来说,宝宝的大便先干后稀,有两个原因:
首先要说明的是,如果宝宝只是偶尔排便时先干后稀,也可以算是正常现象。通常除了一日三餐,一般孩子都要加上午餐和下午餐,有的还有睡前宵夜。
注意,只要孩子定期排便且有规律,排便时无痛苦感,便便性状正常,那么,排便频次较长一些并不一定属于便秘。
②脾胃虚弱
但宝宝如果长期大便先干后稀、排便前期十分费劲,就不符合理想大便的标准。从中医的角度辨证,这是脾胃出了问题。家长可以仔细观察宝宝排便,看看是否有以下两种情况:
前段干结:脾气虚、胃阴虚
脾气虚。脾土生肺金,如果脾比较虚,运化能力不强,营养精微无法向上运化,肺就得不到滋养。而肺和大肠又互为表里。肺气虚时,肠气也不足,因此没有足够的动力蠕动,将排在前列的便便推出体外,刚开始排便就会困难。
胃阴虚。此外,排便不正常的宝宝还可能是胃阴亏虚。胃中的津液不能下润,肠道津液就不足,转而吸收大便中的水分给自己补给,导致前段的便便容易干结。
所以,归根结底,脾气虚、胃阴虚是导致宝宝大便前段干结的主要原因。只不过,这种情况比气虚便秘要好一点,情况没那么严重,所以宝宝不至于完全拉不出。
后端溏稀:脾阳不足
脾虚生湿,湿浊滞留在体内,就容易出现大便溏稀。家长要注意观察,宝宝如果吃得过于丰盛,脾胃稍有些怠倦,那几天就会出现先干后稀的大便。
这个并不难处理。只要清淡饮食、合理助消化后,即可恢复正常。可以这样吃:宜吃好消化、软烂、清淡、性平的食物;少吃难消化、滋肥厚腻、过寒过燥的食物。如果长期都是大便越到后面越稀,脾阳不足、脾胃虚弱肯定是没跑的了。
脾胃虚弱就健脾?得先问问消化系统的意见!
发现宝宝的脾胃出了问题,家长就要把脾胃亏缺的气虚、阴虚、阳虚补足。大便先干后稀,和便秘还是不同的,不能当便秘处理,更不能盲目给宝宝吃清热通便的药物。
一般情况可以不用药,但如果宝宝大便经常先干后稀,可以给宝宝服用健脾益气的药物,如小儿启脾丸、小儿健脾散、参苓白术散、儿康宁糖浆,具体剂量视宝宝体质、年龄、病情发展而定。
这里要提醒家长们注意,常说给宝宝健脾,一定要在宝宝消化好的情况下才可以吃健脾药物或方剂。也就是“10秒消化判断法”中舌苔、口气、大便、睡眠四项都要正常才行。但本身大便先干后稀的宝宝,就需要调理脾虚,那大便不正常,还能健脾吗?有这种情况的宝宝,可以先暂时忽略大便这一项,主要看舌苔、口气、睡眠是否正常。若这三项中有一项不正常,就需要先消食导滞,才能再健脾温补。若这三项都很好,只是大便有问题,则可以在此时适当健脾。
大便容易先干后稀的宝宝,在日常饮食喂养上要注意什么呢?
补脾益气、醒脾开胃的食物:粳米、籼米、锅巴(锅焦)、薏米、熟藕、栗子、山药、扁豆、牛肉、鸡肉、牛肚、猪肚、鳜鱼、葡萄、红枣、胡萝卜、土豆、香菇等。
忌吃食物:
①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之物:苦瓜、冬瓜、茄子、芹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等。
②味厚滋腻、阻碍脾气运化之物:甲鱼、牡蛎肉等。
③利气消积、易耗伤脾气之物:荞麦、白萝卜、香菜、山楂等。
对付先干后稀的便便,还可以用以下3种温和的食疗:
葡萄干粥
材料:粳米50g,葡萄干10g。
做法:粳米下锅,加约5碗水,煮到九成熟,加入葡萄干,共同炖煮至稀烂即可。
功效:养胃健脾,适用于脾虚贫血者。
适用年龄:1岁以上宝宝可服。蚕豆病宝宝可以服。
小米枣仁粥
材料:小米50g,酸枣仁10g。
做法:小米下锅,加约5碗水,煮熟后放入酸枣仁搅匀,再煮20分钟。
食用时,酸枣仁不吃,可加少量蜂蜜调味,每天服用2次。
功效:补脾润燥,适用于大便干燥的情况。
茯苓扁豆红枣汤
材料:茯苓10g,白扁豆10g,去核红枣3枚。
做法:材料加水放入炖盅,隔水炖1个小时即可。
功效:健脾益气。
适用年龄:3岁以上宝宝可服。蚕豆病宝宝可以服。
用小儿推拿辅助补脾胃,没有副作用,对宝宝的消化、肠胃问题更有较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