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孩子被诊断为中度抑郁,老师不了解情况,认为我孩子是“问题学生”,在学校里成天打压他、批评他,导致孩子已经产生了很严重的厌学甚至极端情绪。作为妈妈,我很想保护他,也知道必须去寻求老师和学校的协作。但我的担忧是:老师们知道他有抑郁症之后,会歧视他,嫌弃他,对他的伤害可能会更大。请问我应该如何保护孩子、跟老师沟通这个问题呢?
一位来自成都的妈妈
这绝不是一个具有唯一答案的问题,也不具备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家有抑郁症孩子的家长群体,在面对家校沟通时往往背负了更为沉重的心理包袱。这份“包袱”里,有失望、恐惧、愤怒、无奈、焦虑和诸多其他。那么,出于保护孩子、协助孩子的目的,我们在与老师和学校沟通时可以有些什么方法和态度可借鉴呢?来听听有多年系统家庭治疗经验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夏开宇的经验之谈。
积极面对问题
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王女士的女儿在初一时被诊断出患有中度抑郁。第一次看到医生给出的报告单时,“感觉到天都要塌了”、“我从来没有想象过这个病会发生在我家孩子身上”,她完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看到孩子在家的状态,她每天都只能在下班后,坐在车里或房间里,强迫自己冷静。家长状态很差,不仅无法帮助到孩子,也无力面对孩子的老师,更别提好好沟通了。这种问题在很多家有抑郁症孩子的家长身上都很常见。
对此,夏开宇认为:调整好心态,正确认识抑郁症和孩子的情绪问题,把它当做和其他身体疾病一样的病症,那么该诊断就诊断,该治疗就治疗,该面对就面对。只有保持“迎接”和积极的态度,才是实现有效沟通、并帮助到孩子的第一步。
很多家长无法和老师保持良性沟通,首要原因在于他们不肯面对孩子有问题的现实,总是想逃避或掩盖,当我们自己都无法接受孩子的时候,又怎么去跟他人探讨这件事,帮助孩子好转呢?
不预设老师的立场
摆正彼此位置
我们需要明白,家长和老师不应该是对立关系,也不是上下级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不要预设“老师肯定会嫌弃我们”的立场。
另一面要看到,老师过往的一些做法,是基于整体教育管理的需要,也是对孩子负责的一种表现。只是他们也许局限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也尚不了解孩子患病的情况,只能按照常规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他们的出发点是和我们一致的:想教育好每个学生。家长如果站在更高的立场,去理解老师行为背后的动机,会有助于我们开启沟通。
我们的目的不是去论证老师的立场、对错或站边,而是思考如何做能帮助孩子。如果不尝试去理解沟通对象,很容易走入情绪误区和认知误区,要么想要和老师、学校抗衡,要么因为孩子的病症而自卑,不敢表达。
而家校出现矛盾,最终被拉扯的依然是处于青春期、本就敏感的孩子,这是得不偿失的。
有层次的交谈
是沟通的关键所在
和老师在交谈时,建议家长本着“先肯定再建议”的原则。先肯定老师“为孩子好”的初心、表达对老师常规做法的认可,营造积极友好的谈话氛围。
其次,真诚并如实告诉老师孩子的病情。可以说一说自己在家的观察,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和老师一起构建出一个更为完整的孩子状态。把话题重点落到谈论孩子身上而不仅仅是对老师提需求和意见上。
遇到“顽固不化”的
教育环境我们还能如何选择?
有时候,可能会因为我们表达能力的有限或者老师本身的观念、认知而导致他无法理解孩子,也做不到改变自身,从而形成僵局。夏开宇建议家长可以由咨询师代替家长出面跟老师沟通。咨询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更为客观的身份,作为中间人,可以有效协助家庭完成和老师、学校的关系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