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一、概述
(一)病原学
感染性腹泻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较常见的如沙门菌肠炎、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蓝氏贾第鞭毛虫肠炎等。感染性腹泻根据病原学分类分为: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寄生虫性腹泻。
1、细菌性腹泻病原体
细菌性腹泻主要包括志贺氏菌、大肠埃希氏菌(包括EPEC、ETEC、EIEC等)、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不凝集弧菌、副溶血弧菌以及小肠耶尔森氏菌等。
2、病毒性腹泻病原体
病毒性腹泻主要包括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肠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其中绝大多数病毒性腹泻系由轮状病毒引起。轮状病毒属呼肠病毒科,病毒的核心为双股RNA。轮状病毒按其抗原性和核酸的不同,分为A~F6个组,其中A组轮状病毒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B组轮状病毒主要引起成人腹泻。耐乙醚和酸,在56℃1小时才可灭活。
3、寄生虫性腹泻病原体
寄生虫性腹泻主要包括蓝氏贾第鞭毛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等。其中贾第鞭毛虫病是一种在全世界广泛分布的肠道寄生虫病,寄生于人体小肠、胆囊,主要在十二指肠,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吸收不良等症状。近十多年来,由于旅游事业的发展,在旅游者中发病率较高,故又称旅游者腹泻。
(二)临床表现
感染性腹泻临床表现可有腹痛、腹泻,并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多种多样,但其临床表现也有其共性。例如,尽管都表现为腹泻,但大多数感染性腹泻不像细菌性痢疾那样多表现为脓血便,而多为水样便,同时,可无明显的发热或显著的腹痛,粪便中可无炎性细胞,腹泻量多,易导致失水与酸中毒,但病程较短。不排除感染性腹泻中少数病例表现为如同痢疾那样的症状,如脓血便等。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皆经口进入机体,随传染源(病人、携带者、发病动物)的排泄物排出体外,在外环境中经过或长或短的停留后,再经口传入易感者的机体并定位于肠道,这就是典型的“粪-口-粪”传播方式,也是此类疾病传播的最基本特征之一。
传播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水、食物、生活接触、苍蝇等传播因素均可单一或交叉地传播此类疾病,多样化的传播因素导致传播途径的多样化。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幼儿和青壮年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其感染机会的多少和其行为特点、机体免疫状态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患病后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多不稳固,不持久。一个人一生中可能多次罹患此类疾病,甚至一年内可发病数次。人工免疫的效果大多不够理想,部分腹泻病迄今仍无特异性免疫制品可供使用。
4、流行特征
由于传播因素的多样化,自然导致流行过程的多样化,如水型流行、食物型流行、生活接触型流行等。在这些不同的流行中,其范围和速度也各不相同,有时为暴发、有时为散发、有时为慢性迁延型流行。感染性腹泻虽然一年任何时候均可发生,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
(四)诊断标准:
1、临床诊断病例(供参考)
(1)流行病学史
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爆发流行。
(2)临床表现
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且排除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实验室检查
3.3.1粪便常规检查: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等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或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2、确认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检查: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五)治疗
由于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因此,在治疗上也就有些不同。首先,如果能确定导致腹泻的病原体为某种细菌(即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可以酌情使用某些抗生素,如喹诺酮类药物以及头孢类抗生素等。如果发病是病毒感染所引起,由于急性病毒性肠道传染病多呈自限性经过,无需抗病毒治疗,采取综合性对症治疗。
无论是何种性质的感染性腹泻,在治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点就是补液,即迅速补充人体在发病以后丢失的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可通过口服方法来补充。口服补液的配方为: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1.5g,普通饮用水1000ml。大量腹泻使得正常情况下碱性的肠液丢失,就可使机体内部酸性物质相对过剩,易导致酸中毒,此时也应根据情况适当补充碱性液体(临床上常用5%碳酸氢钠等);同时,适当改善胃肠道功能,减轻腹泻程度,使用一些正常人体肠道中本已存在且应占主导地位的活性菌制剂,以抑制致病菌的生长繁殖,亦是治疗手段之一。
对于急性水样便腹泻患者(约占70%)多为病毒或产毒性细菌感染,一般不用抗生素,只需做好液体疗法即可自愈。对重症患者可考虑选用抗生素治疗。
对于粘液、脓血便患者(约占30%)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可选用一种当地有效的抗菌药物。如用药48小时病情未见好转,可考虑更换另外一种敏感药物。
二、日常工作
1、乡镇级以上医疗卫生医疗机构在腹泻病流行季节开设肠道门诊开展感染性腹泻检测
2、设有监测点的基层医疗卫生医疗机构在监测点采集现症病人粪便,进行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了解病原的构成和变迁,并对检出的病原体进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检测。有条件的地区在农村、家畜家禽饲养场对家畜家禽携带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如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等)进行检测
3、基层疾控机构在流行季节开展肠道门诊检查指导工作;定期开展外环境(水、海产品、熟食等)监测
4、基层疾控机构加强疫情网络浏览,定期进行疫情分析以发现可能的暴发和流行。
三、发现与报告
(一)发现
通过常规疫情(大疫情)监测、腹泻病门诊、疾病监测点、应急监测和社会信息等渠道发现病例和疫情。
(二)常规病例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或责任报告人发现感染性腹泻病例,应于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1、报告标准
(2)事件报告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且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菌痢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确认。
2、报告时限和程序
3、报告内容
四、现场调查
(一)病例个案调查
(二)暴发疫情调查
1、组织与准备
(1)组织及实施
疫情发生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2小时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调查准备
2、调查内容和方法
(1)背景资料收集:当地地理、气象、人口等资的收集
(3)病例搜索和流行病学调查
在当地主要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采用查看门诊日志、检验登记本和住院病历等临床资料以及处方、抗生素类药品使用量、入村入户调查等方式主动搜索腹泻病人。对搜索出的病例进行登记、随访、采样、检验以鉴别诊断。
对于搜索和报告的感染性腹泻病例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的采集。调查内容包括:病例基本情况、发病经过和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居住地及家庭背景、个人暴露史、密切接触者情况等。
①临床资料
通过查阅病历及化验记录、询问诊治医生等方法,详细了解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进程和治疗进展等情况。
②病例家庭及家居环境情况
通过询问及现场调查了解病例家庭人员情况、家庭居住位置、家居环境、苍蝇等生物媒介种类和数量、厕所类型、家禽家畜饲养数量、方式及粪便处理情况。
③病例及家庭的饮水、饮食习惯:
病家饮用水源:水井、水塘、自来水等;厨房位置、卫生状况、食品储存、加工方式情况;饮水、饮食习惯;水源、厨房和厕所的地理位置。
④病例活动史、接触史及暴露史
(4)流行因素调查
①分析资料: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
地区分布通过描述发病的地区分布,绘制标点地图,看其是否有地区聚集性或波及多个地区,从而对疫点(疫区)的划分提供依据。
②建立病因假设,进行专题调查以验证假设
根据病因假设,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等方法,编制调查表,调查病例和对照可疑饮食史,通过比较可疑食品或饮水等在两组中差异,验证假设。
③流行因素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判断暴发类型是水源、食源或混合型暴发,进行相应调查。
水源性暴发调查:当地居民饮用水基本情况:饮用水类型(集中式、分散式、二次供水)、供水范围和覆盖人口,重点区分发病人群和未发病人群饮水情况;
饮水质量:制备工艺、水质监测结果(出厂水、末梢水)、二次供水水箱消毒效果;
受污染状况:取水点卫生状况、管网破损及其受污染情况;
特殊事件:如供水消毒设备检修、损坏、管网改建等;
采样检测:采集相应的样品进行检测,确定被污染的环节和污染源。
其他因素调查:调查病例可能存在的其他感染因素,如密切接触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媒介生物传播。
五、实验室检测
(一)样本采集、保存、运送和检测中的生物安全
要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要求,在样本采集、保存、运送和检测中,避免污染对于人员和标本都是至关重要的,应把未知的标本视为具有感染性的,采用防护装备,注意安全操作,安全地包装标本,还应备有急救包,在采样或检测中意外泄露时应急使用,确保安全。
(二)样本采集
2、采集容器
采集标本应使用无菌容器,一个标本一个容器。对容器基本要求是选耐用材料制成,容器包装好后可防渗漏,能承受空中地面运送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温度和压力变化。
3、采样标本的标识
采集和运送标本的容器必须有明确的能牢固粘贴的标签,标明标本的种类、原始采样容器、标本性质、数量、运送人和接收人及其联系方式、包装日期、运输日期、统一的识别编号及病人姓名、检验目的、临床诊断等信息,以供检验者参考。每个患者应有唯一的统一编号,它是实验室结果和标本及患者之间的联系,是否准确影响到进一步的调查及对疫情的控制措施。
4、各种标本的采集方法
根据临床诊断不同疾病的特征和病程、以及不同病原在人体的分布和排出部位及检测目的,采集不同的标本。基本要求是注意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污染。
(1)粪便标本
(2)血液标本
②血清学诊断的标本:用于检测IgM的血清一般采于发病一个月内;用于检测IgG的血液应收集两次,第一次于发病初期(1~3天),越早越好,第二次血样一般在恢复期(第一次采血后3~4周)。双份血清同时检测,如抗体滴度有四倍以上升高才有意义。如果能立即检测,应该在室温下24小时内尽快分离血清。如果24小时内不能送达实验室,应在运送前尽可能分离血清。血清可在4~8°C最多保存10天。如果长期不检测,应冻存血清。如果在现场不能分离血清,血标本应在4~8°C保存,未分离的血标本不能冷冻保存。
(3)尿液采集
培养细菌关键是无菌操作并在用药前进行。主要是中段尿采集法,先用肥皂水清洗外阴部,再以无菌水洗净,一般取首次晨尿的中段尿10~20ml于无菌试管内。最好在2~3小时内送到实验室检测,否则也不要冷冻,可在4~8°C保存运送样品。
(4)脑脊液
(5)呕吐物和剩余食物标本
(三)标本保存、包装和运送
1、保存
(1)用于分离培养细菌的标本应在运送培养基中运送并保存于合适的温度,能确保目标细菌的存活并抑制其它微生物的过度生长。除了脑脊液、尿液、唾液,其它标本若能在24小时内处理,多数可存放在室温,若长期保存,应存放在4~8°C,但一些低温敏感的细菌除外,如志贺氏菌。总之应尽快分离,如直肠拭子或新鲜粪便拭子,若在48小时内检测,保存于4℃;若在48小时后检测,保存于-70℃。新鲜粪便,需在采集后2小时内存于冰箱。
(2)用于分离病毒的标本,一般应放在保温容器(0~4℃)里,不可放置超过2天,应尽早送到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如无条件立即运送或不能立即分离病毒时,应将标本冻存保存。若长期储存,最好在–70°C冻存。
(3)如怀疑是寄生虫,所取粪便中加入10%福尔马林和PVA防腐剂。寄生虫样本的保存,每份粪便中加入10%福尔马林和PVA存于4℃;新鲜粪便可存于-15℃。
(5)保证样品运送所需温度的方法。为维持4~8℃,运送盒中围绕第二层容器至少要填充4个冰袋,可维持冷藏2~3天。为保证-20℃条件,在外包装袋内用2kg干冰,需确保二氧化碳能释放以防爆炸,这样可维持样本冷冻1~2天。为保证-70℃条件,可采用液氮用来储存和运送。
2、包装
运送标本时最安全的方式是用由三个包装层对包装物进行三层包装。原始的容器应该是防漏的,可盛容量不大于500ml。在原始容器与第二层包装之间应放置有吸附作用的材料。运输标本的外包装必须有明确的标签,标明寄送人和接收人的详细联系方式、包装日期和运输日期等。附带的文件包含标本的详细资料(材料的种类、性质、数量、采样日期),相应的生物危害标签及所需的保存温度。
3、运送
地面运送标本时注意将装有标本的箱子紧紧固定在交通工具上,车上还应备有吸水材料、消毒剂、手套、口罩、护目镜、密封防水的废弃物容器等防护用品。为避免路途颠簸引起标本溶血,可在运送前分离血清。
(1)分离培养细菌、病毒的标本大多数要求冷藏运送,粪便标本因含杂菌较多,常加入甘油缓冲盐水保存液,但甘油缓冲盐水不能用于弯曲菌和弧菌。
(2)血液标本用于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分离时,需低温保存,不能冷冻,用冰块而不是干冰运送。
(四)标本检测
针对感染性腹泻病原体的实验室检查主要是细菌或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以及血清学诊断。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针对病原的分离与鉴定等传统的微生物学方法、抗原抗体反应的免疫学方法、检测核酸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各种肠道传染病检测程序见附件2。
1、病原学诊断
(1)直接涂片镜检形态学观察
适用于形态和染色性上具有特征性的病原菌,直接涂片染色后镜检有助于诊断。例如艰难梭菌等。
(2)细菌的分离培养
为查明暴发原因,对采集的标本应作病原菌分离培养,并进一步鉴定,这是许多细菌性传染病实验室确诊的最重要证据,因此在暴发疫情中要求尽可能进行病原菌分离来获得实验室确诊依据。
(3)细菌的鉴定
①生化鉴定不同菌属的病原菌具有不同的生化特点,生化代谢特征是鉴定病原菌的重要方法之一。
②血清鉴定与分型血清学鉴定也是细菌的重要表型特征,利用已知的特异抗体的诊断血清可以确定细菌的种和型。常用方法是玻片凝集实验,在数分钟内能可得出结果。
(4)病毒的分离培养
病毒培养与分离是病毒学检测的重要基本手段,可提供病原学依据。由于病毒只能在活细胞中增殖,所以分离病毒常用的是动物、鸡胚和各种细胞。细胞培养是当前分离病毒工作中最常用的技术。
2、血清学诊断
(1)适用范围
主要适用于抗原性较强的病原菌和病程较长的传染病的诊断。用已知细菌或抗原检测病人体液中有无相应抗体及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
(2)结果判定
由于隐性感染和近期预防接种也会产生相应抗体,因此只有当抗体效价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的水平或随病程递增才有诊断价值。多数血清学诊断实验需取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当恢复期抗体效价比急性期升高4倍或4倍以上时才有意义。
3、其他方法
免疫学检测技术是感染病原检测的首选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率也较高。分子诊断技术一般主要用于检测难以培养的微生物、或目前培养方法不敏感、花费高或耗时太久的情况。包括聚合酶链反应、分子杂交技术、核酸杂交、序列分析等。可以满足在暴发疫情现场尽快明确诊断是开展控制工作的要求。快速检测方法操作过程简单,结果判断不需借助仪器或只需要小型的仪器。
六、防控措施
(一)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
当感染性腹泻感染者(包括病人和带菌者)出现腹泻症状时,病原体在感染者体内大量增殖并排出体外,极易污染环境而造成新的感染与传播。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是控制传染源的有效措施。饮食行业人员自来水管理人员和保教人员应根据疫情情况进行检查,发现病人或带菌者,应立即暂时调离原岗位。
(二)确定和处理疫点和疫区
1、疫点处理
疫点内的病人、带菌者应在就近指定医院隔离治疗。若急需转送病人,要随带盛放吐泻物的容器。对途中污染的物品、地面和运送病人工具要随时消毒处理。
疫点内有可能被污染的物品未经消毒不得带出;疫点内传染源一旦被隔离后,应立即进行终末消毒。消毒范围包括传染源用过的食具、衣服与传染源有过直接接触的其它物品、器具等。以及传染源居室、环境、水源等;疫点内所有人员均应视为密切接触者。一律进行登记、采便培养、服药、医学观察;
疫点解除:疫点内上述措施均已落实,所有人员粪便连续两次培养阴性、无续发病人和带菌者出现可予以解除。若有新病人或带菌者出现,则继续做好疫点内各项工作,达到上述要求后再行解除。
2、疫区处理
开展疫源检索,消除隐患。要采取突击性的,挨门逐户地进行调查登记,发现现症腹泻病人,立即采便培养,服药;城市可根据排污系统节点水样检测结果提供的信息进行疫源检索。病人、带菌者发现一个隔离一个,严防病人、带菌者的排泄物再次污染环境。
疫区内广泛开展卫生宣传;加大饮食卫生和集市贸易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做好粪便管理,改善环境卫生;限制人群流动,防止传染源扩散。必要时可暂时禁止大型集会或停止集市贸易。
3、疫点、疫区处理应遵守以下原则:
各项措施应做到迅速、彻底、全面。尤其是饮用水消毒、传染源隔离治疗,医源检索等必须做到“同步进行,一次到位”。要严格、正确地执行各项技术措施。消毒液配制要正确,投放要科学;病家消毒应遵守由外到里,由上到下的原则,即依次对门把手、地面、墙壁、家具等进行喷雾消毒或擦拭消毒,最后消毒人员再边退边消毒地面。在消毒前应先盖好水缸,或井水、食物、橱具等,将未污染物品贮藏好,如发现苍蝇,应先做好灭蝇工作。病人和带菌者的隔离要重视排泄物的消毒处理,医护人员要做好自身防护,防止交叉感染等。
(三)切断传播途径
1、水源管理
一旦重大疫情发生,要立即加强饮用水消毒。饮用自来水、自备水、二次供水的地区末梢水余氯量要求达到0.3mg/L。饮用河水地区,禁止在河内洗涤便桶、病人衣服、食具、食物及下河游泳。饮用塘水地区,提倡分塘用水。饮用井水地区,水井要有井栏、井台、井盖、公用水桶,要有专人负责消毒。在感染性腹泻流行区内,除饮用自来水,自备水的居民外,其他饮用河水、塘水、井水的居民一律实行漂白粉精片实行缸水消毒。
2、食品管理
重大疫情发生后应加强对食品的监督监测工作,疫情流行性期间严禁易造成疫情流行卤菜、凉菜等食品的生产与销售,取缔无证经营的个体街头食品摊点,保证食品的安全。加强餐具的消毒处理。
3、加强人畜粪便管理与消毒
4、严格消毒环境和灭蝇
5、控制院内感染
加强医院内消毒隔离工作应尽可能减少病人的陪护和管理,对医疗器械严格消毒,对病人的排泄物进行彻底消毒,健全医院的消毒设备及措施,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和病原的播散。
6、开展动物检疫和管理
对于通过动物传播的感染性腹泻,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向政府部门汇报,由政府协调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动物检疫与管理措施。
(四)保护易感人群
1、开展健康教育
在疫区和周边地区开展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宣传,防止“病从口入”,重点向群众宣传不喝生水喝开水;食物要彻底煮熟,剩余食品吃前要彻底再加热,并趁热吃;不吃未煮熟的食物,可削皮、剥壳者例外;不吃腐烂变质食物,熟食品要有防蝇设备;接触排泄物后,应立即洗净手;即使安全处理病人的排泄物。教育儿童不要随地大小便。劝阻群众在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不吃“大席”。指导消杀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告知群众出现腹泻症状时应及时就诊、自觉隔离;鼓励群众积极配合疫情调查以及消杀工作。
2、预防服药
对疫点内人员和密切接触者可有针对性地给予敏感药物,但是不可在大范围内进行预防服药。
(五)开展应急监测
在疫情爆发地区和流行期间,建立应急监测系统,确定监测内容、报告程序和方法,开展应急监测,实行日报制度,每天分析疫情的动态,为疫情的控制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监测内容主要为:
1、加强腹泻病门诊,建立腹泻病日报和零报制度。
2、饮用水监测
(1)集中式供水,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水源水每5日作一次肠道致病菌培养,对自来水厂出厂水,近、中、远者选一个末梢水每2日进行1次余氯测定。
(2)对自备水,二次供水加强管理,在重大疫情发生期间,疫区内的二次供水箱应全面发展进行清洗。疫区内的河、湖、塘水每5日定点检测。对饮用阳性水点的人群要进行腹泻病检索。
3、食品等监测:有针对性的开展食品、餐具、公共场所茶具等检测,特别是在霍乱疫区内,加强对卤菜等熟食品的检测,必要时可采取暂时取缔凉拌菜、卤菜等。必要时对从事食品加工、销售和饮服人员做粪便检查肠道致病菌。
七、控制效果评价
疫情控制期间,在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的基础上,动态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和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
(一)控制效果评价
疫点和疫区在实施控制暴发流行应急处理后,所有人员验便连续两次阴性,无续发病人或带菌者出现时,如无粪检条件,自疫点处理后一个最长潜伏期内再无新病例出现时,可视为暴发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可转为常规防治和监测。
(二)环境安全性评价
八、调查报告的撰写:见技术要点部分
九、应急措施保障
各级疾控机构应在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本着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原则,协助卫生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完善,做好人员和物资等的准备工作,开展培训和演练,全面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一)组织保障
肠道传染病疫情发生后,如果其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单位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在当地政府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疫情调查处理工作。
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疫情,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疫情调查处理指挥机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疫情的特点和需要,成立现场调查处理组、综合协调组、疫情监测组、医疗救治组、督导组、物资保障组、爱国卫生组等,确定各工作小组负责人和工作职责。
(二)人员保障
1、应急专业队伍保障
各级疾控机构在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本着“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原则,选择具有实践经验的现场流行病、实验室检测、信息网络等专业的专业人员组成应急队伍,并加强培训、开展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
2、培训和应急演练
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原则,加强对肠道传染病应急专业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其应急业务水平,增强其应急意识,更新其卫生应急知识,提高整体应急处置业务能力和水平。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结合应急预案,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统一组织安排本地区肠道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的演练,以检验卫生应急准备、协调和应急相应能力,并对演练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
(三)技术保障
(四)物资准备
1、现场调查和处理所需的物资准备
2、标本采集和现场检测用品
标本采集记录表、标本采集用拭子、吸管、带盖可密闭的塑料管、自封式塑料袋、标签纸、油墨耐水的记录笔、装有运送培养基的密闭试管、空培养皿和装好选择性(包括强性和弱性)培养基的培养皿、增菌培养基和装有增菌液的培养瓶。
十、附件
附表1感染性腹泻个案调查表
附表2感染性腹泻采样登记表
附表3食源性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调查表
附表4水源性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调查表
附表1
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国标码□□□□□□病例编码□□□□
1.一般情况
1.1姓名,若为14岁以下儿童,家长姓名
1.2性别⑴男⑵女□
1.3年龄(岁、月)□□
1.4职业⑴幼托儿童⑵散居儿童⑶学生⑷教师⑸保育员及保姆□□
⑹饮炊食品业⑺商业服务⑻医务人员⑼工人⑽民工
⑾农民⑿牧民⒀渔(船)民⒁干部职员⒂离退人员
⒃家务及待业⒄其他(注明)⒅不详
1.5文化程度⑴学龄前儿童⑵文盲⑶小学⑷初中⑸高中□
⑹大学及以上⑺不详
1.6现住址
1.7户口地
1.8工作(学习)单位
2.发病情况
2.1发病日期年月日时□□□□□□□□
2.2发病地点
2.4首诊单位
2.5诊断医院
3.临床资料
3.1临床症状
3.1.1腹泻⑴有⑵无□
3.1.2每天最多腹泻次数□□
3.1.2.1粪便性状⑴水样⑵米泔样⑶洗肉水样⑷大块粘膜□
⑸脓血⑹其他□
3.1.2.2方式⑴里急后重⑵通畅⑶失禁⑷绞痛□
3.1.2.3便量⑴多⑵少□
3.1.2.4气味⑴恶臭⑵无恶臭□
3.1.3呕吐⑴有⑵无□
3.1.3.1呕吐方式⑴喷射状⑵先泻后吐⑶先吐后泻⑷其他□
3.1.4全身中毒症状
3.1.4.1发热⑴有⑵无□
3.1.4.2最高体温℃□□.□
3.1.4.3头痛头晕⑴有⑵无□
3.1.4.4食欲不振⑴有⑵无□
3.1.4.5乏力⑴有⑵无□
3.1.4.6腹胀⑴有⑵无□
3.1.4.7腹鸣⑴有⑵无□
3.1.5腓肠肌疼痛⑴有⑵无□
3.1.6失水情况⑴重度⑵中度⑶轻度□
3.1.7临床类型⑴重⑵中⑶轻□
3.2诊断依据
3.2.1感染者发现方式⑴疫源检索⑵腹泻病门诊⑶乡镇级医院
⑷个体诊所⑸其他(注明)□
3.2.2确诊依据⑴临床⑵病原学⑶血清学□
3.2.3病原学检验结果:
3.2.4粪便检验结果
3.2.4.1红血球白血球脓球
3.2.5血清学检验结果
3.3病人转归⑴痊愈⑵带菌⑶死亡□
3.4死因:
4.流行病学调查(病前5天内)
4.1接触史□
4.1.1接触过同样病人⑴有⑵无□
4.1.3接触地点
4.1.4接触方式
4.1.4.1同吃⑴有⑵无□
4.1.4.2同住⑴有⑵无□
4.1.4.3护理⑴有⑵无□
4.1.4.4其他⑴有⑵无□
4.2饮食情况(病前5天内)
4.2.1饮生水⑴有⑵无□
4.2.2水源类型⑴井水⑵河水⑶塘水⑷自来水⑸其他□
4.2.3吃生冷食品⑴有⑵无□
4.2.4生冷食品名称购买地点
4.2.5熟食冷吃⑴有⑵无□
4.2.6熟食品名称购买地点
4.2.7在外就餐史⑴有②⑵无□
4.2.8就餐地点⑴排档⑵个体餐馆⑶宾馆餐厅⑷其他□
4.2.9海水产品⑴吃⑵未吃□
4.2.10海水产品种类
4.2.10.1食用方法⑴生吃⑵半生吃⑶煮熟⑷其他□
4.2.10.2食用地点:⑴排档⑵个体餐馆⑶宾馆餐厅⑷其他□
4.2.10.3同餐人数同餐者发病人数
4.2.10.4同餐日期
5.简述控制措施
6.小结
调查者单位调查者
审查者调查日期
附表2
感染性腹泻病例采样登记表
标本
编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家庭住址
发病
日期
就诊
采样
标本名称
(血、尿、便等)
实验室检测结果
病原学
血清学
其他
采样单位采样日期
附表3
食源性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调查表
一、一般情况
1、爆发点名称(地区或单位)
2、爆发点总人口数,男人,女人
3、人口构成(根据需要分年龄组)
5、截止本次调查时已发生病例数人,死亡人
7、本次爆发疫情分布情况:
①男人,女人
②发病年龄:成人人,儿童人
③病人的职业分布(根据本次爆发疫情情况而定):
④疫情在本地区(或单位)的分布情况(哪些单位多,哪些单位少或没有)
⑤周围临近地区(或单位)有无类似疫情:
二、筵席调查
1、一般情况
①爆发地点:②宴请者(或户主)姓名:
⑤设宴地点:露天、室内(餐馆)⑥聚餐人数:
⑦来客波及范围:个省个市(县)乡(镇或街道)个行政村(居委会)
自然村(或单位)
⑧聚餐者追踪调查人数,发病人数,其中病原确诊人数
临床确诊人数,死亡人数
⑨聚餐者中病原携带人数:
结果:
2、食谱调查
①第一天:就餐人数,桌数,早餐食谱
中餐食谱,晚餐食谱
②第二天:就餐人数,桌数,早餐食谱
③第三天:就餐人数,桌数,早餐食谱
3、现场卫生状况
②烹调场所:露天、室内③熟食存放地点:室内、室外、加盖、不加盖
食品名称,吃前加热:是、否
⑤当地饮用水源类型:井水、塘水、河水、自来水及其它水源及名称
⑥苍蝇:有、无,检测结果
⑦水源类型及检测结果:
⑧可疑食品名称及检测结果:
⑨烹调人员:人数,其中培训过人,未培训人,有健康证人
4、引起本次食源性爆发原因:
附表4
水源性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调查表
二、用水情况调查
1、爆发地点名称2、爆发地点人口数
3、爆发地点人口构成(按需要分年龄段、性别等收集)
4、爆发地区内饮用水源类型:井水(大口井、手压井及其它)、塘水、河水、自来水
5、受污染水源类型病原体名称:
7、饮用该阳性水源人数(根据需要可分年龄段、性别收集)
8、追踪调查人数,其中:发病人数,病原确诊人数
血清学确诊人数病原携带者人数,临床确诊人数
死亡人数
10、爆发地区内饮用其它水源人数,发病:有、无,发病人数
13、水源污染可能原因(根据其它专题调查综合分析)
技术要点
一、丙类传染病
二、临床特点:腹痛腹泻发热恶心呕吐
三、治疗:补液(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抗菌(病毒)对症
四、流行病学特点:人群普遍易感受病原体感染的人或动物为传染源粪口途径细菌性夏秋季节高发病毒性秋冬季高发
五、个案报告24小时内上报个案
八、标本的采集和运送:用药前粪便:水样便1-3ml,成型便5-8g或肛拭子血液3-5ml晨尿中段尿10-20ml脑脊液3-5ml可疑水体(500ml)和食物(50g)细菌标本常温保存病毒标本低温保存B类包装运送
九、实验室检测:病原分离培养涂片镜检特异性抗体核酸检测
十、防控措施:“早小严实”“三管一灭”
十一、特异性预防控制措施:疫苗和预防性服药须在专家建议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