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讯(记者曹文丽)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如约而至,虽受疫情影响,但国人读书热情不减。国人在疫情下的阅读生活究竟出现哪些特点?除了催热“云读书”还发生了哪些变化?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阅读呈现出怎样的特征?阅读之后,人们又有哪些有趣的搜索行为?
千城千面,南北大不同
不同地区的风俗、文化氛围不同,对书籍类型也呈现出各自偏好。报告指出,北京更偏爱哲学类书籍,上海网友更加文艺,和文学艺术类书籍更对味,广东网友爱搜经济类书籍,而重庆网友“口味更重”,搜索悬疑类书籍更多。
90后边熬夜边养生,搜索恐怖小说女性占6成
阅读内容更多元,经济与经典两手抓
事实上,“四大名著”热度年胜一年的背后,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日益提升。这也反映在古诗词的搜索热度之上。报告显示,古诗词搜索热度逐年攀升,在2020年达十年最高。诗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搜索热度占比30%。
经典深入人心,也无碍阅读世界百家争鸣。报告盘点了近1年网友热搜热议的主要作家,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占热度C位,村上春树位居第二,再“陪跑”。
深度读书有两宝:知道、百科找一找
不仅读书,这一届网友还要“编”书。其中,网友对历史著作总有新看法。报告显示,近1年,网友在百度百科参与编辑次数最多的十大书籍类词条,历史著作占7席。《永乐大典》在600年后仍旧“编辑”不停。
世界读书日,但读书绝非一日。透过百度搜索大数据可以发现,人们的阅读生活一方面充满变化,新阅读形式、新的阅读内容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无论是纸质书、电子书,或是通过百度提问、讨论或编辑词条,表达看法,均体现了人们对知识、思考的追求,而这也正是阅读对人们的重要意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