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为西溪吟诗作赋,读他们的诗,远方就在眼前。
西溪湿地的美,是自然的,其间有纵横阡陌的河流,百年交柯的树木,而这河流、树木又包含了千百年的人文积淀,其文明可追溯至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具有“杭州之肾”和“副西湖”之美誉。
今年,毗邻西溪湿地的杭州工匠学院挂牌成立。而12月19日,杭州工匠学院为西溪献上了一份礼物——倾情打造的“匠心烹饪”重点课题“西溪风情宴”。
该课题主要研究饮食文化、特色物产、菜品开发、宴席组合、宴席应用等内容。以西溪名胜、饮食文化、节令食俗为主题,选用西溪当地名特物产,辅以科学搭配,巧用杭帮菜烹调技法,注重原汁原味,追求清、鲜、脆、嫩的风味特点和精致的刀工技法,用美食唤醒技艺,用技艺复苏情怀,呈现菜在景中、景在菜中的意境。
生活适合远方,诗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
宴西溪
看盘:醉美西溪
四冷碟:四季西溪
热菜
春
鸿运当头(一品咸猪头)
田螺塞肉
夏
桑葚粽子农家肉
西溪十八鲜
秋
西溪秋韵(菊花鱼)
高庄私房豆花
冬
高祖掏羊锅
带子上朝
四季美点
西溪韧糕
甜丝蚕茧
龙舟端午粽
火柿秋西溪
>>>看盘与冷碟<<<
菜品典故与文化:通过冷拼原料的选择和拼盘制作手法的应用,展现西溪湿地的美景和风貌,通过原料的色彩和刀工拼摆展现大美西溪的荷花、小桥流水、建筑等特色景观。通过拼摆技巧与食用食材的巧妙结合,展现西溪湿地的特色冷碟和四季美景,展现菜在景中、景在菜中的巧妙设计和精美制作。
>>>春热菜<<<
一品咸猪头(鸿运当头)
菜品典故与文化:西溪湿地蒋村一带老百姓过年时,在祭祀祖先的时候会用到三牲,即猪头、阉鸡和鲤鱼。猪头俗称元宝头,寓意着招财进宝,阉鸡意味着草鸡变凤凰一飞冲天,鲤鱼象征着鲤鱼跳龙门,日子一天过得比一天好。猪头一般选用年前杀的年猪腌制以后的咸猪头,等到祭祖结束以后用大锅白水一煮,芳香四溢,酥烂脱骨的猪头分而食之,味道绝美,又称拆年猪头。
主要原料:咸猪头
烹饪方法:蒸
菜品典故与文化:春天的田螺特别肥美,素有“盘中明珠”的美誉,是西溪春天的优良食材。它富含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钙质的天然动物性保健食品。田螺与肉的完美结合,更突出了田螺的鲜美。西溪民间常用来宴请贵客,有语云:要想不胖也不瘦,经常来点田螺塞肉。
主要原料:田螺、猪肉
烹调方法:红烧
>>>夏热菜<<<
桑葚粽子农家肉(位)
菜品典故与文化:西溪湿地桑树很多,夏天是桑葚的大量生产的时节,葚是桑科植物桑树的果穗,甘温,味道酸甜。它具有补益肝肾,滋阴养血,清肝明目的作用。桑葚它还具有良好的防癌作用,帮助人们抗衰老、抗溃疡、抗病毒。我们运用土猪肉、桑葚和桑葚汁、甜豆、边笋、炸粽子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创新的桑葚粽子农家肉
主料:五花肉、粽子、桑葚
烹调方法:红焖
西溪十八仙
菜品典故与文化:当地村民在举办各种红白喜事之际,喜欢将西溪湿地产的各种原材料汇聚一处,18种原料寓意为18仙人,故名西溪十八仙。此菜包含鸡块、猪肚片、笋片、鱼圆、肉圆、发皮、河虾、白果、胡萝卜、青豆、黑木耳、平菇、白韭芽、青梅等诸多食材,搭配丰富,清香四溢。
烹调方法:烩
>>>秋热菜<<<
西溪秋韵鱼
菜品典故与文化:
本菜利用西溪湿地的特产原料湖蟹和草鱼制作而成,秋天菊花盛开,我们利用刀工和烹调技法及菜品拼装展现菊花盛开的金色美景。秋天肥美的湖蟹制作蟹肉,一起烩制鱼茸香菇,充分的利用了原材料,菜品造型美观、色泽艳丽、口感多样、味道丰富,菜景合一的创意菜品。
主料:草鱼、湖蟹
烹法:炸溜、烩
菜品典故与文化:高庄,原名西溪山庄,它是清初显宦、康熙宠臣、杭州才子高士奇的府第。高士奇官至礼部侍郎。他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所藏书画甚富。高庄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一种“前府后园”的鲜明格局,显示出官宦宅第的显赫与威严。庄内主要景点有:“竹窗”、(书法家张照的)“竺西草堂”和“蕉园女子诗社”等,反映了西溪历史中特有的官宦事迹、隐逸文化和明清时期女子文艺活动。高士奇晚年非常喜欢吃手工磨制、盐卤水点制的豆腐,随加小菜几碟,口味按自己喜好搭配。
主料:黄豆
烹法:煮
>>>冬热菜<<<
菜名:高宗掏羊锅
菜品典故与文化:北宋靖康二年(1127),徽宗、钦宗二帝被金人俘虏,押往北方。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史称南宋。同年10月,金人大举入侵,南宋王朝朝不保夕,宋高宗赵构踏上了南逃之路,从扬州渡长江到苏南镇江(民间有“泥马渡江”的传说故事),一路逃到杭州。《宋史》明确记载,路途是沿苏杭唐宋古运河一线,经过临平、半山,来到西溪。当赵构第一眼看到西溪时,便被这里的景色人物迷住了。冬日的江南,湖水清冷,大片的芦苇在湖面上铺展开来,蒹葭弥望,随风摇曳,又有大雪飘落,整个天地、湖面一片白茫茫的醉人景色。连日来的逃亡,将士们已是疲惫不堪,高宗决定在此临时歇歇脚,说道:“西溪且留下”。西溪的百姓知道高宗驾临,杀牛宰羊进献慰劳,将士们用行军锅将羊整只放入,加老姜、茴香、辣椒、老酒、精盐等调料,烧上二个时辰,香味扑鼻而来,饥肠辘辘的高宗看到大行军锅中有羊肠,羊肚,羊头、羊肉,羊肝,羊肾,羊脚等,用大勺掏出锅,浓香扑鼻,羊肉鲜而不腻,醇而不淡,嫩而有嚼头;喝上一碗羊汤,吃上一口羊肉,热腾腾,香喷喷,高宗赞道:“好个大羊锅,掏上什么吃什么,想吃什么掏什么”。自此“掏羊锅”就成了西溪名肴。
后来清朝乾隆皇帝第三次下江南的时候微服到了西溪“羊老三酒店”,乾隆走进店堂说道:“有什么好菜好酒只管拿来。”店家说:“今日正好掏羊锅,何愁好酒菜?”乾隆问:“不知何谓‘掏羊锅’?”羊老三亲自介绍:“官人有所不知,这个‘掏羊锅’乃西溪名肴,是当年南宋高宗逃难到西溪时开始流传至今的”。乾隆吃的都是山珍海味,吃这别有羊锅一番滋味,回去后御书“羊老三羊锅”牌匾,再赏三百两白银。自此,西溪“掏羊锅”就名扬天下了。
主料:羊肉、羊杂、羊血等
菜品典故与文化:洪皓,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建炎三年(1129年),洪皓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被扣15年,备尝艰苦,持节不屈,终得放还,时人称之为“宋之苏武”。朝廷有感于他的气节,赐官徽猷阁直学士、右朝散大夫,封鄱阳郡开国侯,并西湖葛岭赐建国公府。
洪适,洪皓长子、曾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后官至右丞相。主要传世著作有《隶释》、《隶韵》、《砚说》、《壶邮》、《盘州文集》等。其中前四部是研究金石和训诂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是他作为金石大家对后世金石研究的一大贡献。他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宋代金石学三大家。
洪遵,洪皓第二子。擢秘书省正字,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同知枢密院事、端明殿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位同宰相。
洪迈,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官居一品。
自南宋洪皓始由江西鄱阳迁居杭州开始,历经宋、元、明、清四朝,在政治学、军事学、外交、金石学、钱币学、志怪小说和戏曲等领域都取得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宋明两代,据载曾出过三宰相、五尚书。洪氏宗祠有联语云:“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
元末明初,洪氏家族迁居钱塘西溪,迁居人原名武昌,由明太祖赐名"有恒",被后人称为西溪始祖。今西溪洪氏后裔仍有五百多人,聚居五常。
明代刑部尚书洪钟晚年归隐西溪五常,建洪园,洪钟在西溪筑书楼、课子弟、倡文风,闲与老农村翁究晴雨、话桑麻,怡然自乐,成为了西溪隐逸文化的突出代表。
主料:以西溪特产本塘甲鱼为主要原料,辅以鸽子蛋,寓意洪氏父子四人同朝为官,每日带子上朝,后世八百年“钱塘望族”,以诗礼传家,教子有方,久盛不衰。
烹调方法:炖
>>>四季美点<<<
如花柿景/火柿秋西溪
“火柿银花秋西溪”。柿子是西溪著名的特产,从宋代开始种植,保留至今的老柿树还有1.5万株,其中百年以上的有4000多株。柿子被称为长寿柿,一般分布在河岸塘边、房前屋后,柿龄最高有几百年。柿树干粗高大,叶密遮天,树上往往结有鸟巢,好似一把天然凉伞,既供人们乘凉、歇息,又成为“鸟的天堂”。柿子春季花开,到农历八月可采,入秋时树叶呈橙红色,果实黄灿灿的,很耀眼。有农谚曰:“红柿子,绿宝盖,十人见了九人爱。”柿子旺季时,西溪人可忙了,架梯踏枝采摘,手执网兜,篮筐盈盈,船载担挑运回家,一派丰收的景象。
西溪人世代养蚕,20世纪家家户户都养蚕,那时妇女几乎整年都在养蚕。养蚕分春蚕(头蚕)、夏蚕(二蚕)、秋蚕。头蚕是全年饲养量最大的一批蚕。清明时桑叶抽嫩芽,蚕种开始孵化。
西溪人每年还流行拜蚕神。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蚕生日这天祭祀,祈求来年蚕茧丰收,俗称“蚕花十二分”。在留下小和山有一座蚕花娘娘庙,香火很旺,方圆几十里的养蚕人家都到这里焚香点烛,祈求蚕花娘娘保佑蚕宝宝养得好。人们还在养蚕期间买一只泥猫放在蚕室内,老鼠见了就不敢吃蚕了。
西溪龙舟粽
端午是西溪一带的重要节日。端午前后几日,要赛龙舟,以端午日最盛,五月十三为“小端午”。端午节,西溪民间家家户户要在门口插菖蒲、艾叶、桃枝扎成的青枝把,还有包粽子、吃“五黄”的习俗。西溪水乡所包粽子都为尖头粽,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斧头粽。尖头棕比较难包,要有巧妙的手艺。用一张大箬叶,将头部卷成尖锥形,装入糯米,有的还嵌入红枣或掺入赤豆等,包好后部,遂成尖头粽,大头向下可以竖起来,极富水乡特色。尖头粽大都为白米粽、红枣粽、赤豆粽。
韧糕又称朝糕,是西溪周边集镇的传统糕点。这种朝糕据说原是专供上朝官员吃的糕点,起源于南宋,后来传入民间,也从杭州城里传到西溪周边集市。因这些糕点都在早上当早点食用,故沿用“朝糕”之名。西溪几个集镇制作的朝糕,大多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配以各种果品、豆类、糖,桂花、薄荷等调料。品种有黄条糕、水晶糕、薄荷糕、绿豆糕、豌豆糕、茯苓糕,方糕、松花团子等十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