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网络语言现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TheAnalysisofMetaphorsinNetspeak
Abstract:Netspeakasanewlanguageformhasbeenusedwidelyininternetcommunicationprocess.Therearemanymetaphorsinnetspeak.ThispaperanalysesnetspeakmetaphorfromcognitiveperspectiveandmakecomparisonbetweenChinesenetspeakmetaphorandEnglishnetspeakmetaphorandtrytofindtheir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andthereasonbehindthesephenomenon.Knowingbetteraboutmetaphorinnetspeakishelpfulforthecross-culturalinternetcommunication.
Keywords:Netspeak,Metaphor,Cognitive
一、网络语言的发展
21世纪是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高科技带给人类很多新鲜事物,而互联网和电脑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类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人们通过网络来购物,学习,交友,在网络上交流沟通等。众所周知,语言是社会化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随着人们频繁应用互联网,一种新的语言应运而生,它就是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兴的语言。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语言展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网络语言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如今已不单出现在网络上,更是频繁出现在各个媒体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中。
那么何为网络语言?
1)什么是网络语言
2)关于网络语言的分类,有直接缩写,常见于英语等拼音文字的缩写,例如以“bbl”代表英文的“bebacklater”、“tmr”代表“tomorrow”、“GG”代表“goodgame”(完蛋了)。
谐音
例如以“cu”代表“seeyou”、“斑竹”代表“版主”。还有一些带有数字乃至纯数字的谐音,如以“3Q”代表“thankyou”、“7456”代表“气死我了”、“886”代表“拜拜了”、“040”代表“林志玲”、“55”代表“吾吾(是的)”、“+oil”代表“加油”、“十卜”代表“support”。
二、隐喻在网络语言中的运用
三、英汉网络语言隐喻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因
中英网络语言隐喻中存在着大量的共同特点以及差异性,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项原因:
1)在汉语网络语言中存在着很多外来词,这些外来词大部分来自于英语,首先,美国作为全球首先普及互联网的国家,其网络流行度要先于中国等其他国家,这就使网络语言的产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次,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一门语言在网络上流行程度也很高,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互联网来交流,人们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进行交流,这就使得网络语言中隐喻的产生具有国际化的特点。很多中英网络语言的隐喻词语都具有相似的隐喻意义。
2)在中英网络语言隐喻现象中,很多隐喻具有相似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隐喻本身具有相同的本体和喻体,或者说世界各地的网民在对某些词汇隐喻的过程中,都掺入了相同的社会体验以及个人经验。这些造成了某种程度上,中英网络语言隐喻的相似性。
3)中英网络语言隐喻的差异性主要是由两种不同的语言在某些词汇的语音语义方面以及不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例如:555在汉语网络语言中,有“呜呜呜”的意思,网民们将汉语中呜呜的哭泣的声音与数字读音相结合;“梅超风”为中国作家金庸笔下的人物,因为他的人物形象是头发散乱,所以在汉语网络用语中经常有人形容自己发型很“梅超风”;heisveryHamlet这句话中,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形象,在这句话中用hamlet来隐喻两者间相似的人物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造成的隐喻的差异。
四、结语
英汉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的确有着不同,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就其实质来说.两者具有相通性。理解网络语言中的隐喻对跨文化交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拥有不同的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文化,因而在两种语言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两者的网络语言亦是如此。造成这些差异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于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以及生活习惯上的差异。随着科技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演变和发展,网络交际变的越来越重要,所以理解并适当的运用网络语言中的隐喻也有利于跨文化间的交流。(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Crystal,David.2001.LanguageandtheInlernet.London:CambridgeUP.
[2]FUngerer,HJSchmid.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M].2011.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Lakoff,G.&Johnson,M.1980.MetaphorWeLiveBy.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4]周洪波,述评:网络语言的位置IN],光明日报,2001.
[5]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0引言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社会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投射出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现在在我国,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兴起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从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喜爱,并且有了很快的发展。网络语言包含很多种类,如汉语拼音或者英语单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起初,网络语言主要是提高网民们在网络聊天中的效率,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其渐渐向着特定语言发展了。然而,网络语言仍然有不同于常规语言的一些特点,如新奇、简洁、幽默等。对于网络语言今后的发展,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方便了人们的交流,是社会进步时展的表现。当然也有人认为网络语言给传统的语言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不利于传统语言文化的传承,应当及时予以规范。
1网络语言的形式
目前出现的一些使用频率高而又独具特点的网络习惯用语中,有的是汉语中已有的,但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有的则是新出现的,属于新词语的范畴;有的则是仅存于网络领域的特异现象。关于网络语言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1语音谐音型
此类网络语言是利用谐音的方法改变原词语的书写形式,以风趣、形象为目的。主要分为数字型谐音和文字型谐音两种类型。
(1)数字型谐音:以数字代词,常见的如“88”指再见,“5201314”指我爱你一生一世。另外,英语词语同样也以数字替代,例如f2f指英文“facetoface”,“to”的发音与“two”相同,就是阿拉伯数字2。B4则是“before”的谐音缩写,“fore”与“four”的发音相同,指阿拉伯数字4。
(2)汉字谐音型:“大虾”是“大侠”的谐音,指计算机高手;“板斧”是“版副”的谐音,“斑竹”则是“版主”的谐音。
1.2英汉简缩型
英文缩略:如BF(boyfriend)指男朋友,CU(seeyou)指再见。汉语缩略:如BT指变态,NC指脑残。
1.3符号形象型
这类语言是网民们利用键盘上已有的符号创造出来的一系列具有感情意义和形象色彩的符号组合或利用电脑技术创造的表情图像。例如“:-)”表示微笑;“:-(”表示悲伤难过;“O(∩_∩)O”表示哈哈大笑。
1.4比喻联想型
例如“青蛙”指的是不帅气的男生,而“恐龙”指的是不漂亮的女生;“灌水”指在论坛发帖子;上下两个帖子之间的关系被称作“楼上”和“楼下”。
2网络语言的特点
2.1创造性
这一点上文的举例已经非常鲜明,可见网络语言中的奇思异想多如牛毛,不胜枚举。也许网民们觉得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应该与现实生活中有所,于是他们挖空心思创造出令人感到新奇的词语
2.2方便性
2.3形象性
各种象形符号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形象性,如“O(∩_∩)O”表示哈哈大笑的表情就非常的生动。
2.4杂糅化
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把不同民族的语言杂糅在一起,在形式和表情达意上呈现了网络词汇的创新性、随意性和简便性。例如:“3Q”(THANKYOU)谢谢;“米兔”(METOO)我也是。
2.5不规范性
从规范的汉语表达方式看,网络语言中汉字、数字、英文字母,以及文本符号混杂使用,怪字、错字层出不穷。
3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文化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网络语言也有一定的文化意义。然而,在与传统语言文化相碰撞的过程中,其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利弊也日益凸显。
3.1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文化的正面影响
另外,创新对一个国家语言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网络语言各种各样的形式既满足了交际的需要,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汉语言文化。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语言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影响。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称代形式、语言变体、语言与性别、语用学等等都是它研究的对象。而网络语言正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它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以中文为主体,以汉语拼音、英文、符号、数字等为辅助手段,在互联网上进行交际时所使用的语言形式;狭义的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在网络聊天室和BBS上进行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本文试图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入手,分析网络语言的形成、特点及发展前景。
二、网络语言的形成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前提条件
作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全新崛起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网络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角落,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人们在网络上可以聊天、购物、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通过博客、微博等方式自由地发表意见,而正是在这种特殊的虚拟空间中产生了一种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交流时不同的语言环境。“网络正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方面,由此也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网络语言。”由此可见,网络语言的产生及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社会发展是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本原因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并不断变化着的社会,人们已经从最初对基本生活资料的追求发展到了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追求。计算机的产生和网络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生活、工作、娱乐的各种追求。“社会生活中发生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一定伴随着相当大的语言变化,而没有什么大的社会事件的历史时期则是语言相对稳定的时期。因为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归根结底是社会性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现实的突变为加剧某种语言趋势提供了条件。”网络语言正是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中悄悄兴起,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的。
(三)网民心理需求是网络语言产生的直接原因
在利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一些平常说不出来的话,在网上却能脱口而出。究其原因,无外乎是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给了人们一些遮挡,在这里,交流虽然是即时的,但却不是面对面的,甚至是匿名的。因此,人们可以摆脱现实中的很多诸如身份地位、人际关系之类的束缚,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甚至可以肆无忌惮地发泄自己的不满或是痛苦。
在使用网络的人群中,有不少人存在着一种猎奇的心理,他们在搜索一些奇闻轶事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追求着语言的新、奇、特,并借此来表现出自己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正是在这种心理需求的刺激下,网络语言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愈发具有创造力和时代感。
三、从实例中看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具有多样性、简约性、随意性、不稳定性和非语言符号化倾向的特点。其多样性表现为英语原词、拼音、汉英混合、数字等多种形式并存。为了适应现代的快速生活而出现的大量的词语的缩略形式则是网络语言简约性的体现。人们在利用网络交流时出于调侃或是其他一些目的而对固有的词语进行改动的行为使网络语言具备了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当有声语言和书写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意思时,符号便出现了。这些符号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是语言交际的一种辅助手段。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实例来看看网络语言构成的特点。
(一)缩略词
缩略语是网络语言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为了交流方便,网络语言常常取英语单词的首字母或是其他一些发音相同的单个字母来代替单词或是短语,或是以汉语拼音中的声母来代替汉语词句。
1.英语单词的缩略形式
英语单词的缩略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单词内部的几个字母或是短语的首字母来代替整个单词或是短语。如:GF(girlfriend),BF(boyfriend),WWW(WorldWideWeb),HTML(HypertextMarkupLanguage),DIY(doityourself),PK(playerkilling或PenaltyKick),BBS(BulletinBoardSystem),VR(VirtualReality)。而另一种缩略形式则是利用一些本身发音接近某些单词的单个英文字母来代替整个词句,如“u”代替“you”,“r”代替“are”,“IC”代替“Isee”,“BTW”是“bytheway”,“CUL是seeyoulater”等等。
2.汉语拼音的缩略形式
汉语拼音的缩略形式是指以汉语拼音的声母来代替整个词句。比如DD(弟弟),GG(哥哥),MM(妹妹或美眉),JJ(姐姐),PP(屁屁),PLMM(漂亮美眉),BT(变态)等等。
(二)谐音词
谐音词的产生往往是为了输入的方便,但却往往具有风趣、幽默或是亲昵的效果。所谓谐音,就是指用相同或是相似的音来代替原来的字词。网络语言中的谐音有三种主要类型,既汉字谐音,数字谐音和英文谐音。
1.汉字谐音主要是用一些近音字来代替原来的字词,并由此而产生一些幽默的效果。比如油饼(有病),斑竹、斑猪(版主),大虾(大侠—网络高手),菌男霉女(俊男美女)等等。
2.数字谐音则是利用阿拉伯数字的汉语谐音来表达一些特定的含义。比如886(拜拜了),520(我爱你),7456(气死我了),555555(呜呜呜呜呜呜),74974(气死就气死),1314(一生一世),584(我发誓)等等。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谐音类型之外,一些符号也可以取其谐音表达一定的含义,比如==(等等),0(哦)。
(三)生造和转义
生造和转义是指网民们在网上交流的时借用一些修辞手段,或是旧词翻新,或是生造出一些新词来。生造和转义的方式多种多样,往往是一些单词、字母或是数字的组合。如:3Q(thankyou),帅G(帅哥),e心(恶心),东东(东西,泛指各种事物),坛子(论坛),灌水(在论坛上发表无聊或是无实际内容的帖子),拍砖(发对某贴),顶(支持某贴),楼上楼下(表示两个帖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青蛙(长相难看的男生),恐龙(长相难看的女生),沙发(第一个回帖的人),椅子(第二个回帖的人),路过(看完帖子不留言)等等。而一些网络词汇则是生造出来的,它们也被赋予了一定的特殊含义,如大虾(网络高手),菜鸟(网络新手),网虫(痴迷于网络的人),小黑(黑名单),等等。
(四)符号和图形
早期流行的网络语言侧重于将标点、数字和字母等符号组合在一起,模拟一些表情,用来传达一些单纯的文字无法传递的意义。符号和图形可以分为:
1.标点符号组形。如:-)表示笑脸,:-(表示哭脸,^@^表示小猪,:-o表示惊讶,(:&表示正在生气,:-!表示不屑的笑,:-&表示张口结舌等等。
2.标点符号+数字组形。如:8-)表示睁大眼睛,:-9表示舔着嘴唇笑,:-1表示平淡无味的笑,:-7表示火冒三丈等等。
3.标点符号+字母组形。如:-P表示吐舌头,:-S表示语无伦次,:-I表示吸烟族,::-D表示仰天大笑。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现在许多网站为网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动画表情,这些表情更加生动有趣,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符号和图形的作用,在网络交流时被广泛运用。
(五)古字新义
从囧到槑,新一代的网络词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其实,它们当中有许多字都是一些曾经在文字史上出现过的生僻字,被今天的网民借来表达一些特殊的含义。以下是一些当今十分流行的网络字:
囧:jiǒng,原意为“光明”,古同“冏”,因为它看起来很像是一个愁眉苦脸的人,所以被人们借来表示郁闷、悲伤、无奈、无语等意思。
槑:méi,古同“梅”,因为它是两个“呆”字放在一起,所以现在被网民们用来形容某人很傻,很天真。
靐:bìng,原意为“雷声”,由于它是有三个“雷”字叠在一起构成的,所以在网络上被用来指“太雷了”(程度比“雷”更深),被三声雷吓到自然要比一声雷的效果强很多。
前言
网络掀开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视域,网络交际是当代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由于网络的便捷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汇聚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又由于交流语言、交流手段、交流语境的差异性,为了方便交流,一些新的汉语语言表达方式由此产生。本文将主要从汉语普通话、汉语方言和外语的角度阐述网络语言中的跨文化特征,以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网络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学科,除研究文化、交际的定义、特征以及相互关系外,还着重研究干扰交际的语言、非语言手段、社会准则、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等;其基本目的是培养人们对不同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跨文化交际的适应能力和技能。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包括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和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主要是语言交际的过程,那么网络语言的发展和特点必然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付林林,2008)。
二、网络语言的跨文化特征
网络语言的跨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汉语普通话、方言和外语的相互结合来表达意义方面,其中有的促进了跨文化交流,有的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冲击。
(一)方言特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语中涉及到的方言的数量不计其数,由于网络交流的广泛性,某些方言如闽南话、四川话等由于发音有趣新奇而受到万千网友的追捧,进入网络语言系统。
具体来说,语音和词汇方面,由于某些方言中“h”与“f”,“n”与“l”等的发音混淆不清,因此词汇“否定”变为“吼定”,“南京”变为“蓝京”。港台等地的方言有合音和反切现象,合音指的是两个音节词汇由于快读而拼合成一个音节,而这个音节代表原来的两个音节的意义者,如“知道”合音为“造”;反切指的是当声母为zh、ch、sh、r、z、c、s,韵母为i的音节,在与零声母字组词快速连读时,就会出现合为一字的现象,如“丑”反切成“吃藕”,这其中也蕴含委婉意义。语法方面,粤方言中有一种倒置的语法结构影响着语言的标准结构,如“宾语+谓语”(饭吃好了),“副词+宾语”“别说话先”。
方言特点与普通话的结合使得网络语言更加丰富有趣,也促进了各方言使用者之间的语言和文化交流,加深了相互间的感情。
(二)外语特征
网络语言中的外语特征主要表现在对英语的应用,但日语、法语、泰语中的日常用语在网络语言中也拥有一席之地,如对日语“我回来啦”(ただいま)的音译为“他大姨妈”。
语音方面,汉语中把英语独有的语音吸收进来,如汉语中没有“th”,故而把/?/吸收进来(康忠德,2011)。词汇方面,主要有首字母缩略。如:GF指女朋友。语法方面,网络语言中应用最多的一类是进行时的改用,构成“×ing”表达形式,表示“×”进行中,“×”的词性主要涉及形容词和动词。如:“不开心ing”表示正处于不开心的情绪当中。
网络语言中很大一部分都和英语相结合,可能会导致网络文化帝国主义,影响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与文化的平等和平衡发展(李婷,2006)。
(三)综合特征
所谓综合特征指的是对汉语普通话、外语和方言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处理或在交流中几者共存的现象。
将汉语普通话、英语、方言等多类语音混合使用以及相互代用的的现象有很多,例如数字谐音代替外语:比如88(byebye);谐音与常态组合:I服了U(我服了你);方言与外语组合:Whatareyou弄啥嘞?
网络语言中很多交流的语言都是汉语普通话、外语和方言的双重处理体,如“你真是史努比的弟弟”是对“你真是stupid”的再次处理。
此外,表情符号几乎通用于所有语言使用者,包括标点组成的表情如“^_^”表示“微笑”,聊天软件里系统的表情如“”表示“好的”。
由于这些跨文化特征的出现,网民更加自由地投入网络交流中,交流时使用的汉语句子中经常夹杂着方言和其他外国语言,这表现出对其他民族的包容性与热情。但这些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如对于上面提到的双重处理,无论英语使用者还是汉语使用者,若没有对跨文化特征的了解,就会阻碍跨文化交流。
三、成因分析
网络语言的语言变异的原因大致为内因和外因,前者是语言本身发展的需要,外因是国际间的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因为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语言的产生与变异必然受社会经济、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影响(曾利娟,2007)。
汉语普通话、方言、外语和符号并用的跨文化网络词汇的出现预告一个新时代的语言变革(李进喜,2008)。在应用跨文化语言时,使用者要充分了解其反映的心理和文化特征,促进其向有益的方向发展,降低网络文化帝国主义的可能性,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机会的平等。
[1]付林林.(2008).网络交流与跨文化交际.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汉文综合版,28(4),104-105.
一、网络流行语“洪荒之力”
二、概念转喻
三、“洪荒之力”的转喻分析
在网络流行语“洪荒之力”中,就是以转喻构建的。“洪荒之力”中的“洪荒”,原指地球形成以后早期状态,因为地壳运动而产生地震,除此之外,造山运动也引发了多次大洪水。可见,源域――“洪荒之力”指的是强大的自然威力,即大自然的内力。而傅园慧所用的“洪荒之力”中的目标域“力”指自己的全部力量,和“洪荒之力”的原有含义“强大之力”都属于“力量”这一单一的认知域,并不涉及跨域,即网络流行语――“洪荒之力”所隐藏的转喻映射发生在单一的认知域矩阵中。二者属于“力”这一整体,当人们听到“力”这个词时,(即都是指力量、能力)便激活了人们头脑中目标域的概念。在网络上,如果有人用“洪荒之力”来形容某人或某事时,那么就是“不遗余力”,“用尽全力”的意思。
从以上所分析的例子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转喻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认知手段。它是概念、思维层面上的问题,对人类的推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网络流行词语句子,都是人们在脑海中思考推理得到的结果。在网络语言中新词新句的产生中,体现了人们转喻的思维方式。人们用整体代替部分或是用部分代替整体来表现这一思维方式。网络语言的构成,也深受转喻的影响。人们用更加直观、更具体的词语去表达那些抽象、晦涩的事物。这也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人们可以使用简单明了、省时省力的网络语言去沟通交流,这符合时代的当代网络语言发展的大方向。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网络语言的产生依旧会遵循着事物的发展规律;而转喻,也依然会在网络流行语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强有力的认知工具。
[1]Lakoff,George,andMark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2]邝霞,金子.网络语言――一种新的社会方言[J].语文建设,2008(8):21.
因此,治理“逃离工科”现象已成为关乎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那么究竟如何避免或者缓解“逃离工科”现象呢?除了宏观上扩大理工科高等教育规模、高校扩招重点向理工科倾斜[1],以及国家加大对基础学科学生就业的扶持[4]以外,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也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就以理工科的《化工基础》为例,谈谈如何通过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来缓解“逃离工科”现象。为了有效提高化工基础课程当中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少教师已经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讨,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丰富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化工素材课件的开发及使用。[5]②改革教学内容,融入科研成果以及结合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如绿色化学等。[6,7]③建立信息化学习资源,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8]④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教学以及课程见习。[5,9]那么除了以上的方法,有没有其他手段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在以上方法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中结合网络语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有利于对知识的长效记忆的形成。
当然,所谓的“网络语言教育法”,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行为,而是在对课程熟知的基础上,融合了诸多教学技巧以及自身授课特点,并结合最新时髦的一些网上流行用语开展说教的过程。笔者从2006年开始从事化工基础、化工原理的教学工作至今,也参加了化工学院举行的“精彩一堂课”的比赛,工作当中逐步发现,由于现在的大学本科生普遍是“90后”,思想比较新潮,思维也更活跃,对新鲜事物的认知面更广,对于化工基础这样一门涉及化工、高等数学、物理化学以及工程性质等的基础课程,如果采用传统的一板一眼的黑板板书说教形式,学生往往觉得乏味,对工程概念的理解也不深入;如果单独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又犹如走马观花,学生印象不深。只有结合板书和多媒体,同时辅以流行的网络语言穿插在讲解过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日新月异,诸如“正能量”、“有木有”、“神马都是浮云”、“元芳,你怎么看”等网络用语层出不穷。但是网络语言是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并非所有的网络语言都适合在课堂出现,如何有效选取与合理运用这些网络语言,不仅体现授课者的智慧,也是一门艺术。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案例,谈谈教学中如何合理、有效地结合网络语言,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过程。特殊精馏中经常提及的是萃取精馏与恒沸精馏,我们将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拓展”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同步思考,并在过程中让他们享受这一过程,提高学习兴趣,形成长效记忆。
1.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1)体系特征:体系1,乙醇-水在101.3KPa,形成二元恒沸物,沸点78.15℃;体系2,苯沸点80.1℃,环己烷80.7℃,α为0.98
(2)知识回顾:普通精馏分离依据利用各组分挥发度不同无法解决体系1、体系2问题。
(3)解决思路:加入第三组分,打破原相平衡,改变原二元系的非理想性或提高α。
3.解决问题。
4.思维拓展。
(1)特征分析:
(2)展开联想:
(4)拓展分析:
[1]刘云.日本理工科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展望[J].世界教育信息,2004,(3):7.
[2]刘云.泡沫的破灭:“逃离工科”的苦果——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探析[J].中国就业,2007,(1):20.
[3]魏昌廷,何敏.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12,(1):36.
[4]熊丙奇.如何治理“逃离工科”的教育困境[J].教育与职业,2010,(19):84.
[5]安娅,陈卓,秦好丽,胡长刚.《化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试剂,2010,(8):762.
[6]庞秀言,穆晓楠,孙汉文.改革“化工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化学创新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2005,(5):82.
[7]李运清,娄向东,姜聚慧,赵晓华.化工基础课与绿色化学教育——讲授化工基础课程的体会[J].大学化学,2006,(2):16.
[8]曹玲.浅谈信息技术与《化工基础》教学整合[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149.
信息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通过符号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使用符号进行信息传播是人最基本的属性,符号在信息传播中处于核心地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出现了很多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特殊符号,很多学者把它们称为“网络语言”。目前学术界对这一信息符号及在网络信息交流中的作用进行了许多研究,既有信息传播领域、语言学视角的分析,也有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框架中的观照,当然也包括多学科交叉研究。就语言学方面看,研究最主要的集中点是词汇和非语言交际方面,而且研究中渗透了传播学层面的阐释。在此我们就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一些梳理和概括,并对今后网络语言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的探讨。
1明确概念
在研究中对研究对象概念的界定是非常重要的,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对于网络环境中出现并使用的新的信息符号形式都被限定为“网络语言”。潘美岑在《网络语言之研究初探》(2002)一文中,从语言的定义、特征、功能以及社会文化意涵等方面对网络情景中出现的语言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具备被当作语言来研究的合理性。这样从本质上确立了研究网络语言的价值和意义。
2网络语言的分类
3网络语言的特点
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网络语言的特殊性。毛力群(2002)指出网络语言具有4大特点:快捷、简略;混编、杂糅;联想丰富,思维跳跃、谐音字大行其道。赵越(2000)则提出网络语言具有个性化、主观化、形象化、符号化、数字化、字母化等特点。网络语言的特点还有很多,如经济性、可视性、粗俗化、随意性、创新性等。要论述网络语言的整体特征,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考察:其一,从网络语言本身来看,其具有符号化、象形化和简略化的特点。因为网络交流环境的限制,网络语言的构词符号系统必然具有符号化的特点。而为了追求生动、可视的交流效果,为了弥补非面对面交流中传播暗示的减少,网络语言必然具有极高的象形性。至于简略化是网络语言适应网络交际时效性要求的体现。从而也造成语言符号使用中错字多、多义性的结果。其二,从网络语言的使用来看,其具有快捷化、个性化和游戏性的特点。网络交际是分秒必争的,网络语言自身的简洁性就带来了使用中的快捷性。而网络的开放性、去中心化,给了网络更自由、平等的交流空间,张扬的个性和标新立异的追求就成了网络语言使用中的核心理念。同时随意创新、玩笑戏谑正带来了网络语言的游戏性。
潘美岑(2002)发现网络语言使用者常搭配符号的使用来加强语音效果;用空格或换行来分句;多属口头语体等现象。还有经常用重复的方式来表示强调,用大量的拟声词、象声词来暗示说话者的心情或表情反应,对说话的内容有补充、强调或否定的作用。同时网络语言的使用必须是在网络情景中,这样特定的语言符号和其所指涉的实物之间才有关联,所以语境因素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至关重要。
4网络交际语言的语用研究
同时网络语言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要达到预期状态,也应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交际原则,所以一些学者从语言交际原则出发去研究网络语言交际的特点。林秋茗(2003)就运用语域理论、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和格赖斯合作原则以及话轮理论分析了ICQ会话的特点。林文认为网络聊天会话的话语方式是以书面形式使用口语体。而从话语风格来看,网络聊天交际中,人们的社交身份偏向一致性,背离权势,社交态度偏向亲密一端,远离呆板一端。网上聊天的随意性和话题的不专一使其所涉及的话语范围大多属于非技术性的。而礼貌原则,尤其是其中的得体准则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一点李蔚然(2004)专门进行了分析论述,认为网络言语交际对合作原则中四条交际准则都有一定程度的偏离和补充。
4·1关于数量准则,李文提出省约原则作为对其的补充,但省约原则要受到受话人容错能力的限制。而博客cicili-ay136在网文《网上聊天语言交际的语用考察》一文(以下以“网文”一词来代指)中提出,在网上聊天的交际过程中问答式对话经常出现,而且往往以被问一方做出包含信息较少的回答而提问一方继续追问的方式持续多轮,这样的方式是由于网络交际对于信息数量的要求往往比日常交际要低,可以看作是一种网络交际中独特准则——简便准则的作用结果。之外李文还提出网络语言交际中,交际主体有意违反数量准则造成网络话语的羡余,这是对数量准则的偏离。而网络语言交际的零信息现象则是对数量准则的违反。
4·2关于质量准则,李文认为网络交际中的虚拟身份或虚假话语是对质量准则的违反。其实这里的“虚拟”是指交际双方隐去了现实环境中的各种身份信息,取而代之的是以网名和IP地址组成的网络身份。而“虚假”指网络交际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虚假信息,即无法判断网络交际中信息的客观真实度,无法证伪。但是即使这样,网络交际中,双方对信息的真实性验证的必要性要求还是要比现实世界小得多。
4·3网络语言交际中由“个人现场”的话语带来的话题无关现象是对关系准则的违反。网络聊天中无论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交流者都可以同时进行“个人现场”的视听活动,所以,发话人可以将“个人现场”的信息内容引入共同的交际话题中,产生与原有话语或交际目的无关的新话语。同时这种话题转换的方式很常见,没有任何语言标志,但是一般交际双方却不会因此中断交流。可见,网络交际中对于关系准则的要求比日常交际要低。
4·4网文中还提出网络语言交际往往因交际双方都同时可能存在其他网络活动而很难持续下去,所以交际双方一般会表现出比日常交际更大的耐心,并通过“哦”、“嗯”等话语来传达谈话可以继续交流等意义。因此,提出保持原则作为对会话原则的补充。
同时李文还指出在网络交际中礼貌程度较低,一些网络语言中不礼貌的交际辅助手段,将严重污染网络交际环境,亟待解决和规范。
网络语言的产生
目前,网络语言的使用极为普遍,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有些人甚至还把是否会使用网络语言看成时尚和新潮的标志,认为在当下,如果连几句网络语言也不会说,就是“out”了,可见网络语言的影响之深。
网络语言之“变”
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本是我们每一个使用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在网络化背景下,网民们在网络平台上交流和沟通所使用的网络语言却把这一原则抛之脑后。为了交流的快捷抑或标新立异,网络语言让语言文字呈现出了一种另类的状态。本节将从规范化的视角直面网络语言的各种失范形式。网络语言表情达意的手段多样,其变异形式形形,与规范汉语相比,其变化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用数字替代语言文字来表义。在网络交际中网民们惯于利用数字的谐音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例如,55(“呜呜”的谐音,表示哭的声音),88(英语单词Bye-bye的谐音),7456(“气死我了”的谐音),584(“我发誓”的谐音)等。
二是自创字母极简缩略形式来表义。类似于数字的运用,字母(包括拼音字母和英文字母)在网络语言中也大行其道,网民自创的各种字母极简缩略形式层出不穷。例如,BT(“变态”拼音的首字母),PMP(“拍马屁”拼音的首字母),PLMM(“漂亮妹妹”拼音的首字母),BF(boyfriend的首字母,即男朋友),IC(源自Isee,即我明白了),IDK(源自Idon’tknow,表示我不知道)等。
三是用符号替代语言文字来表义。多以符号的叠加表示某种特定的表情或文字,以表情居多。如“--”表示一个“无语”的表情,“TT”表示“流泪”的表情。用符号来替代汉字的多与谐音有关,如“=”表示“等”,“**”表示不雅语言,“o”表示“哦”等。
四是用近音或合音形式来替代规范形式。由于受方言或连读的影响,出现了诸如用“粉”替代“很”,用“稀饭”替代“喜欢”(很多方言中H、F不分);用“酱紫”替代“这样子”(“酱紫”是由“这样子”速读连音而成的),用“表”替代“不要”(“表”念的比较快的时候,听起来就像“不要”)等形式。
五是滥用同音随意替代。如把“帖”写成“铁”,把“密码”写成“密马”,把“打雪仗”写成“打雪丈”,把“依依不舍”写成“衣衣不舍”,更有甚者,把“发愤图强”写成“发粪涂墙”等。
七是滥用构词缩略法。如用“神童”表示“神经病儿童”;用“蛋白质”表示“笨蛋++神经质”;用“白骨精”表示“白领+骨干+精英”。
八是句序零乱。汉语句子的一般次序是主+谓+宾,在主语和宾语前面可加上定语,在谓语前可加上状语,后面可加上补语等。而网络语言的语序却常不受限,省略、倒装或其他奇特句式时有出现,如:“—不要忘了伊妹儿我!”“……先(走先、起先)”、“……都(你们去吃饭都?)”、“……的说(今天晚上谁去看电影的说?)”。
九是火星文抬头。火星文作为一种极端的网络语言形式,它通常由符号、字母、数字、繁体字、冷僻字或汉字拆分后的部分或插入英文、日文、韩文等非正规化文字符号甚至图画组合而成。作为“反汉语传统”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火星文惯于采用混搭的方式布局谋篇,如1切斗4幻j,b倒挖d!(数字、汉字、拼音和符号的混搭)—一切都是幻觉,吓不倒我的!
网络语言之“弊”
通过对以上各种变异形式的分析,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因为网络语言在网络平台上交流的快捷和些许的趣味性而忽视了它们的弊端甚或是流害。以下我们逐一进行分析:
网络语言中所流行的字母化现象打乱了各种文字之间的界限,模糊了汉字的本质属性。世界上的文字主要可分为表音文字和语素文字两大类。表音文字的基本单位是字母,每个字母都有确定的音值但没有意义。语素文字的基本单位是字,如汉字。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汉字的形体和它所表示的语素的音和义紧密结合在一起,由此构成形音义的统一体。可见,文字之间的界限主要就在于其基本单位是否表义这一点上。可网络语言中的字母都一个个披上了表义的外衣,拿上文提到的实例来说,在“BT”组合中,“B”指示“变”,“T”指示“态”,在“BF”组合中,“B”指示“男”,“F”指示“朋友”,这显然不符合字母只能作为表音符号的特点,而且同样的一个字母,一会儿用作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如BT中的B),一会儿用作英文字母的首字母(如BF中的B),使用极为混乱,让人无所适从。
数字本是一种计量单位,与汉字的表义功能相去甚远,但一些网民却故意将数字通过谐音和汉字捆绑起来,如用“0”表示“你或您”,用“1”表示“要”。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我们发现,用数字表义问题很多,一方面,数字在与汉字相比附的时候大量引入方言的发音。诸如将“0”比附“你或您”就是方言中“n、l”不分的产物;“4”能够兼表“是、死、世、誓”也是“s、sh”不分使然。“n、l”不分、“h、f”不分、平舌卷舌不分、前鼻音后鼻音不分这些都是方言中发音的弊病,是学习普通话必须克服的问题。网络语言中的这种以数字谐音表义的做法显然是明知故犯,如果任其发展,恐怕是不但方言区的人会消极对待推普工作,就连那些说得一口标准普通话的人也不知何为标准了。显然,这与我们当前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是背道而驰的。另一方面,与用字母表义类似,用数字表义也会出现大量一对多的情况,如在“886(拜拜了)”中“8”代表“拜”,在“5871(我不介意)”中“8”代表“不”,在“584(我发誓)”中表示“8”代表“发”,数字“8”似乎成为“b”、“f”充当声母的汉字代言人。这种随意性很大、没有严格标准的现象是对符号表义确定性的破坏。
以简单符号表示某种特定表情或文字也是网络语言的一种时尚。本身无任何意义的符号叠加在一起成为情感符号也不能不说有一定新意,如“O.O”表示“惊讶”的表情,“^-^”表示咪着眼睛笑。问题在于大部分符号组合的形态却让人摸不着北,如用“:-”表示平淡无味的笑,“|-P”表示捧腹大笑,“:)--”表示大笑,“:-(*)”表示恶心,想吐。这样的让人匪夷所思的表义方式,除了增加人们记忆的负担外,实在没有多大的意义可言。
另外,网络语言中存在的一些粗话、脏话多与字母、数字和符号有关,例如:SJB(神经病)、469(死老狗)、@%&$$%&(骂人的话)。作为藏污纳垢的躯壳,我们实在应该控制甚至杜绝这类语言形式的使用。
利用语音上相同或相近的字词来替代规范字词,如用“密马”替代“密码”,这也是不符合汉字本质属性的一种现象。前文已经说过,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作为表义系统的文字,它的形体大多包含了某种特定的含义,甚至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内涵深邃的图画”,所谓以形表义,造词的理据性说的就是它。而网络语言中利用语音上的关联随意更换字形,将汉字当作纯粹的表音符号,这显然是对汉字本质的亵渎,伤害了汉字作为一种表义文字的尊严。这一情况如不加以控制,长此以往势必会削弱人们对汉字字形的把握,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等书写问题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根据教育部一项对平常手写时“提笔忘字”情况进行的网上调查,投票结果显示:“经常,好多字都不知道怎么写”的人数占45.2%;“还好,稍微想一下就能记起来”的占41.2%;“基本上没有”的仅占13.6%。被调查者大多是年轻人,足(下转219页)(上接151页)可看出现在年轻人对汉字的生疏程度。得到这样的调查结果,网络语言的滥用难咎其责。
有些人说,不少网络新词汇是由输入法的不够完善导致的,如在使用拼音输入法时,明明想输入“大侠”,输入法呈现的首选项却是“大虾”;想输入“同学”,却出来的是“童鞋”……将错就错吧,就这么流传开了。尽管如此,随着输入法的不断完善,这样的问题会逐步得以解决的,如果我们仍旧抱守那些新造词不放,就是以讹传讹了。试想,用“点心局”代替“电信局”,把“你猜”写成“你才”,是不是会混淆视听,造成人们交际的障碍呢?
火星文是网络语言中对规范汉字的使用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文字形式。它以制造交际障碍,标榜言语社团的小团体性为目的,肆意以各种奇奇怪怪的符号、怪字、外文字、繁体汉字、异体字等来向规范汉字发起挑战。我们都知道,汉字不仅是书写汉语的符号,同时也是汉文化的承载者,它一直是炎黄文明忠实的记录者和中国文化坚实的载体。而在火星文的世界里,汉字书写从形式到内容都被空前颠覆了,在这里,汉字变成了可随意肢解或嫁接的音节符号,成了被恶搞的对象,造字理据、文化内涵、遣词造句、推敲琢磨、逻辑推理统统被抛置脑后,所有的一切都堕入一种去价值的文化心态里。如果让这样的一种语言形式流传开来,汉字就将不再称其为汉字,而一旦中华文化的载体一消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华文化也就岌岌可危了。
结语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兴起,网络语言的研究成为人们探索的一个新领域。作为信息时代的言说方式,网络语言中的新词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语言经济学中的“经济原则”这个术语最早是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AndreMartinet)在其《普通语言学纲要》中提出来的。此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交际中的语言单位(指符号、音素),由于人在各方面所表达出来的惰性,要求在语言活动中尽可能减少力量的消耗,使用比较少的、省力的、已经熟悉的、或是比较习惯的、或者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这两方面的因素互相冲突的结果,使语言处在经常发展的状态之中,并且总能在成功地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达到相对平衡和稳定。人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为了满足言谈互动时的经济原则条件,语言表达会逐渐导向简约化,最为明确的证据就是语言形式的固定化与说法的俗成化。
一、网络新词汇遵循“经济原则”和“简约原则”的特点
由于网络语言根植于传统语言的母体,因此传统语言的语用理据也适用于网络交际。此外,由于网上交际的特殊性,网络语言遵循经济原则和简约原则还表现出自身的一些特点。
(一)信息减缩
(二)语体的混合和特殊符号的产生
网络语言是用手敲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书面语言。但同时,网民们在线交流时是脑子里想到什么就马上打什么,加上追求输入速度,表达时基本上是一种没有经过很好整理的口语。这种情况也形成了网络语言的最大特征,即介于口语和书面语的特殊语言状态。因此,网络语言带有很大程度的随意性。另一方面,由于网上交际大多既听不见声音也看不到表情,网民们就特别需要利用键盘符号的象形性来表达交际人在言谈时的神态表情,于是便出现了情感符号这种新兴的交际符号系统。情感符号的流通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构成越简单、越接近原始图像的情感符号,采用的比率就越高。现在网上流行的情感符号,大都具有这种特点。例如:用“囧”来代替“窘”,用“O(∩_∩)O”来表示“开心”等。
(三)大量谐声字词的产生
4.“你out了”里的“out”指的就是“outoftime”的意思,指“过时、落伍、外行”的意思。
(四)借代的广泛使用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所谓网络交际语言,从广义上是指网络时代跟网络有关的语言。狭义的网络交际语言指的是一种自称网民、他称网虫的语言。网络交际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网络语言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网络传播中的语言符号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了语言偏离现象。本文主要是探讨狭义的网络交际语言的偏离现象及其原因,,以加深人们对网络语言的认识,促进汉语言规范、健康地发展。
一、引言
语言偏离,也被称作语言变异,它是指脱离语言常规的语言形式。在现实生活交际过程中,尤其是近年来网络交际的普遍,人们对网络语言的运用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对网络交际语言的规范性做一个探究是有必要的。
语言偏离的种类很多,其中,英国语言学家Leech将其分为:语音偏离、词汇偏离、语法偏离、书写偏离、语义偏离等。在网络交际中,为了避免令人不快的或不便明说的表达,使语言变得含蓄、中听,交际者常常选用各种语言偏离形式,以此达到话语缓和的目的。因此,本文将从语音偏离,词汇偏离、语义偏离的语言现象对网络交际语进行分析,从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网络交际用语与语言偏离之间的关系,以便于更好的进行交流。
二、网络交际语中语言偏离现象
(一)语音偏离
众所周知,网络交际包括无声交际,即用文字符号进行交流;同时,它也包括有声交际,也就是所谓的语音聊天。但不管是有声还是无声,网络语言都是具有语音特征的。网络语言的语音偏离主要表现在其谐音偏离上,它具体体现在数字谐音以及组合谐音的偏离上。
1、数字谐音偏离
这种数字谐音偏离在网络聊天中也是很常见的,特别是情侣之间是比较常用的。如,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530(我想你)等等。这些数字谐音的偏离使得人们说话表达比较含蓄而又产生乐趣。当然,不仅仅是情侣之间,普通的网聊也会有很多数字谐音的偏离现象。如,536(我闪了)、886(拜拜了)、94(就是)等等,在网聊中这些用语很有趣。
2、组合谐音偏离
组合谐音偏离是指由数字,字母,汉语,英语或符号组合起来组成一个新的词意的具有谐音特点的现象。这也是网络交际语中比较普及的语音谐音聊天方式。常见的有:B4(before),3Q(thankyou),我I你(我爱你),有事E我(有事发邮件给我),小case(小事一桩)等等。
(二)词汇偏离
在网络交际语中,词汇偏离的运用很广,其种类很多,但本文主要从词性偏离和词形偏离两个角度来说明。
1、词性偏离
众所周知,在汉语中,一般形容词、动词以及名词都有自己的规范的用法。但有时候它们被赋予了特殊的用法及含义。看下列网络语言中的词性偏离现象。
例A:“哎,eternity是什么意思?”B:“等等,我帮你Google一下”。从这两个人的对话中,不难看出,“Google”原本是名词的,但这里用做动词了,名词词性转为动词词性,并且在网络中传播较广,逐渐得到网民的认可。
2、词形偏离
词形偏离,在网络交际语中的运用是比较活跃的。词汇的词形组成方式多种多样,新奇的网络词语层出不穷。以汉语为例,汉语中有不少词已经转化为可以接受的缩略语形式,方便网上交流,如:GG(哥哥),TMD(他妈的),与美国导弹防御体系的英文缩写相同;SK(烧烤),GXGX(恭喜恭喜),等等。这些词语大都是利用拼音的首字母缩略而成。在网聊中是比较受欢迎的。当然,在其他国家语言中这些也是常见的,比如说日语:KI=カラオケいきたい(想去K歌);MA=まじありえない(麼可能);CC=超かわいい(超可愛)等等。
3、语义偏离
众所周知,作为人类交流工具的语言会随着语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很多词语,我们从小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随着交流的增加以及交流方式的改变,我们熟悉的词语便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特别是在网络语言世界里,这些是很普遍的。比如有两个好友网聊中说到:
A:“哥们,我这次雅思考试又泡汤了。”
B:“没关系,咱是什么?是“小强”,一次考试哪里能打败我们,你说是吧?”
上述对话中,“小强”,本意是指“蟑螂(Cockroach)”,亦称黄婆娘,它是一种有翅膀却不善行的热带或亚热带昆虫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种昆虫,据说一只被摘头的蟑螂可以存活10天,其生命力可想而知。然而,它却有了新的名号“小强”。它是指具有顽强精神,决不放弃的人。当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帅哥不叫帅哥,叫——摔锅;老婆不叫老婆,叫——领导(LD);吃惊不叫吃惊,叫——寒等等。
三、网络交际语中语言偏离现象的原因
网络语言之所以发生偏离,是有很多原因的。在这里,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网民社会心理需求,以及网络交际方式的改变。
(一)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
很明显,网络交际语言与人们日常会话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它不需要面对面的交谈,而是需要通过网络。它是靠键盘输入文字或符号来表达出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的。根据Grice的合作原则里数量准则和关系准则,发话人的话语应该做到以最简洁的方式来提供最多和关联的信息,也即要“言简意赅”。网络语言刚好具备这一特征。所以,在网聊过程中语言的偏离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二)网民社会心理需求
网络交际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它的发展是迎合社会交际发展需要的。因此,网络交际语言的偏离在实际语言交际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积极效果,它不仅丰富了网络交际语言的表达力,而且它适应了网络语言发展的需要。因此,熟悉和掌握网络语言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能能使我们更好的加入到世界网络交际中去,这样网络交际用语会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普及,它的发展将会更加充实、完美。
[1]Pop.网络语言大全[EB/OL].省略,2006,03,15.
[2]陈群秀.网络、网络语言与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EB/OL].china-language.省略,2004,01,20.
[3]柴磊.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理据分析.山东外语教学,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