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菜是当代中国菜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上海本地风味的传统菜,又包括汇集并经过变革的各种风味菜。油印本《中国名菜谱·上海名菜名点》(初稿),是上海市饮食服务公司于1959年编写整理的,为1960年轻工业出版社和1963年中国财经出社出版《中国名菜谱》(第九辑)上海专辑提供蓝本,首次全面介绍了上海本帮、扬帮、宁帮、锡帮、苏帮等四十余家名菜馆的名菜82种、名小吃45种;《中国名菜谱》(第九辑,1960年出版》;《中国名菜谱》(第九辑,上海名菜点,1963年出版);1972年出版的蜡纸刻印《上海名菜》(1、2),共收集整理了包括京、川、粤、闽、湘、徽、锡、扬、宁、杭、本帮及清真等342种当时上海市现有的各种地方名菜,有些还是濒临失传的。出版于民国时期的《新雅粤菜馆有限公司·简译英文菜谱》汇集了一百多种精品菜点,新雅粤菜馆创设于1928年8月,是民国时期上海饮食业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一家大饭店。
《上海市郊县菜谱》是上海市供销社饮食技术中心1983年编写的,上海郊县饮食业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他们一方面继承和发扬本帮菜的固有特色,另一方面又保持了自已的本地特色。
《带鱼食谱》是一本由上海市饮食服务公司1959年编写的专门介绍做带鱼的菜谱,包括芙蓉带鱼、松鼠带鱼、鸡粥带鱼、石榴带鱼等共64种吃法。
《中菜烹饪学》(上下册)是1984年由梅龙镇酒家编印的内部菜谱,梅龙镇酒家开设于1938年,原先在威海卫路,抗日战争爆发后迁到南京路,由爱国进步女士吴湄创办,当时文化界一些知名人士和地下党常到这里聚会,是继承发扬川杨风味的一面旗帜。在这些菜谱中失传或濒临失传的菜肴有鸡骨酱、走油折燉、扣三丝、网油叉烧鸡、封膀、猪油夹沙粽、鸽蛋圆子、虾肉月饼等等。
大型画册《中国名菜谱集》(上海Ⅰ、上海Ⅱ)是由知名人士荣毅仁作序、苏步青题字、吴青霞扉绘,1981年由日本妇女之友社和上海市饮食公司联合出品的。汇集了上海老饭店、老正兴馆、大富贵酒楼、新雅粤菜馆、绿杨邨酒家、梅龙镇酒家、知味观杭菜酒家等老字号菜点二百多种。
《上海楼》是1936年在英国伦敦开设的第一家较大规模的上海餐厅。
1960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菜谱集锦》,是根据上海锦江宾馆、和平饭店、国际饭店、衡山宾馆和上海大厦的烹饪经验而编写的,内容有淮扬菜、川菜和粤菜。1961年又出了第二集,介绍了京菜、上海菜、福建菜的名菜谱,共252种。1981年又在第一集和第二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菜品,合并出版了共近600种菜点的《菜谱集锦》。
上世纪70-80年代《上海宾馆》《上海大厦》《国际饭店》《扬州饭店》《和平饭店》等的手写或打印菜单。
上世纪50-80年代,各类蜡纸刻印菜谱,贫困年代也要撑起美食。
民国时期在上海出版的食谱。
民国时期,一富裕大家庭在上海知味观杭菜馆用餐。看得出是四世同堂,猜拳行令,众多筷子齐下抢食,吃相中见其乐融融。开设在上海福建中路的知味观菜馆,是一家正宗杭州风味名馆,开业于1930年。其招牌菜为叫化鸡、西湖醋鱼、东坡肉、酱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