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类的杂志有很多,以下是一些推荐观看的:
1.《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American):这是一本历史悠久的科普杂志,涵盖了各个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科学发展动态。
2.《自然》(Nature):这是一本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发表了许多重要的科学研究论文,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
4.《科学》(Science):这是一本专注于科学研究的杂志,发表了许多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发展动态。
5.《新科学人》(NewScientist):这是一本以科普为主的杂志,内容涵盖了各个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科学发展动态。
6.《科学美国人少年版》(ScientificAmericanKids):这是一本专门为青少年读者设计的科普杂志,内容简单易懂,适合初学者阅读。
7.《科学新闻》(ScienceNews):这是一份科学新闻周刊,报道了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和科学事件。
8.《科学美国人探索》(ScientificAmericanExploration):这是一本以探索为主题的科普杂志,内容包括地球科学、天文学、生物学等。
科普必须要科学
科普是给大众传递科学的知识,为百姓的健康答疑解惑,因此,科普必须首先要符合科学,失去了科学的支撑,就失去了科普的意义。
科普要有确切的依据
例如最近网上盛传科学家们发现了人体的新器官——间质,甚至还得出了人体“最大的器官”的结论,那么,器官的概念是什么?这一发现是不是新的发现,经过查阅资料,证实间质以前就是存在的,这次的研究只是发现了它的新功能,而且间质不符合器官的定义,实质就是人体的一种组织,我们还查阅了原文,还通过对Interstitium释义,对新器官的说法给予了否定。
科普不要标题党
医生做科普不易,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做科普更不易,但为了科普惹上麻烦,就更不划算了。如何把握科普的度,是我们每一位健康科普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但愿广州医生的教训能给我们有所启示。(文/武汉钢铁公司第二职工医院主任医师纪光伟)
有理有据的前提下做科普
当看了医生写科普被跨省追捕的新闻觉得很吃惊,想想怎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实在难以理解。
科普首先是科学的普及,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科学实际上是在建立假设、验证的体系上,有数据的支持,比如治疗一个疾病,要科学地探索治疗率有多少,用数据说话,而非感觉和经验。西医即目前的现代医学的核心,实际上是数据思维,比如身高、体重、血压等都是通过统计方法分析的数据结果。现在很多突破性的治疗也是这样,先做一个假设或设想,然后做临床研究,前后验证,最后得到数据甚至指南。
在没有这个数据之前,结合个人经验,大家都会有很多争议,这个医生觉得这样合适,那个医生觉得那样合适,因为有了强有力的数据之后,这样的争议就统一了。例如过去我们治疗结肠癌,好多年前有病人说,我每年化疗一次,然后连续化疗十几年,这种情况在过去是有的,后来就有了新的数据支持,化疗六个周期就可以了,最新的文献说,有的病例化疗三个周期就可以了。
当然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作为专业的医生就应该发挥自己专业方面的知识才能,在有理有据的前提下,更多地去传播医学科学,引导公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健康中国的这样一个目标。(文/北京天坛医院普外科林艺)
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看,科学普及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必然有其自身的“增长点”。科学普及的生长点就在自然与人、科学与社会的交叉点上。也就是说,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学普及,科技与社会又作为科学普及的“土壤”,哺育着它的生长。
扩展资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对科普工作一直非常重视。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就在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设立了科学技术普及局,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科普工作。其后,在各部门、地方都设立了专门的科普管理机构。
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科普场馆。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设有科普专项经费,以支持科普活动。中国的科普经费主要以政府拨款为主。社会各界,包括科技界、媒体出版业、城市社区、企业等等,都积极投身于科普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