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东坡的笔下,江河里的鱼、山坡上的笋、市场里的肉蔬、林子中的鲜果,无一不是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
在没有网络的年代,他凭借独特的才能推广了“东坡私房菜”。
有哪几道菜流传甚广?一起看看!
东坡书院内的东坡铜像。
“东坡私房菜”第一道:生蚝
在海南,生蚝成了他的挚爱。距离1099年的冬至还有两日,当地的渔民为东坡先生送来了数升蚝。他曾言:“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一道天马行空的尝试——酒炖生蚝,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也许是觉得水煮生蚝还不够味,苏东坡“又取其大者,炙熟”,新鲜的生蚝用炙烤能保留它最原始的鲜味,所以他品尝生蚝的第二种方法就是:烤!
“东坡私房菜”第二道:海南东坡饼
东坡饼虽不是苏轼所创,却是因纪念苏轼而得此名。
关于“东坡饼”还有一段传说。相传,苏东坡在当地因看到一位卖环饼的老妪生意不好,心生怜悯。挥笔写下一首七绝:“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28个字,就将环饼色泽金黄、香油酥脆,神似美人环叉的形状描绘得令人垂涎欲滴。从此环饼随着苏东坡的诗,声名大噪,顾客门庭若市,生意兴隆。为了纪念苏东坡,百姓们将环饼命名为“东坡饼”。
“东坡私房菜”第三道:玉糁羹
东坡谪居的琼岛当时还是“海南连岁不熟,饮食百物艰难。”(《与侄孙元老书》)对于没有主食这件事苏东坡对此颇不适应,因为粮食不能自给,当地的百姓更多是食用薯米(即薯类切碎成粒)、山芋等充饥。“无米之炊”贴切的形容了,苏东坡初期在儋州谪居的饮食生活。
要不说吃货都是有家传的,苏东坡自己还没琢磨出来怎么把薯蓣翻出花样来,他的儿子苏过就研发出了这种食物的新吃法——“玉糁羹”。
孝顺的小儿子苏过为了改善父亲的生活,突发奇想,将当地人充饥的山芋糁烹制成羹。苏东坡品尝后大喜过望,苏东坡激动得写了一首题目比正文还长的诗:《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
这道令他喜出望外的美食创意,还因儿子的孝心,被他称赞:“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奶更全新。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恐怕苏东坡也不会将这一美食的制作方法轻易传授给他人的吧。
“东坡私房菜”第四道:天门冬酒
《本草纲目》记载的天门冬酒,可补五脏、调六腑,滋养身心的作用。而海南盛产天门冬,本地人就将它们酿制成药酒。谪居儋州的东坡,对天门冬酒颇感兴趣。
享受自己辛勤劳动的果实是幸福的,《东坡海外集》有云:“庚辰岁正月十二日,天门冬酒熟,予自漉之,且漉且尝,遂以大醉。”畅饮自己酿造的美酒,又是何其幸福之事!
虽然东坡喜欢兴致勃勃地亲手酿酒,他曾先后做过橘子酒、松酒、桂酒、蜜酒,但据说尝过他在黄州做的蜜酒的人,都有几次腹泻。
关于苏东坡的饮酒,苏门四子之一的秦观曾经评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此典原于苏东坡在黄州写的一句诗“饮酒但饮湿”,意思是指只要称得上酒的液体,不问酒浓醪薄烈柔甜酸,皆可取饮一醉,细心人还可从《超然台记》中找到“酺糟啜醨,皆可以醉的”注脚。
除了海南“私房菜”,苏东坡还有几道非常出名的菜。
“东坡私房菜”第五道:东坡肉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yǎn)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熟度足时他自美。”《猪肉颂》就是东坡肉的食谱,对于如何制作猪肉,他可是相当有心得。
苏轼与家人一起来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时,搭起了草堂,挖起了鱼塘,还在这里想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名号——“东坡居士”。
东坡居士发现这里的人常吃牛肉和羊肉,因而猪肉价格低廉。
他与家人买回些半肥半瘦的猪肉,精心烹制,由此创造了东坡肉。再后来,百姓们也学会了这道菜的制作方法,东坡肉逐渐传播开来,最终名扬天下。
面对这种美味,苏轼都不禁感叹:“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东坡私房菜”第六道:东坡鱼
苏轼爱吃鱼。他曾提到“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黄州有三好,分别是鲜美的鱼肉、便宜的猪肉、清脆的竹笋。
“但丝莼(chún)玉藕,珠粳锦鲤,相留恋,又经岁。”
光阴似箭,苏轼觉得自己做成的事情不多,但莼菜、鲤鱼、白藕这些食物却让他离不开,也忘不了。
实际上,历史文献中有记载的“苏氏私房菜”多达上百种,跟“东坡”有关系的美食则多达五六百种。
其实,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不止诗词和美食,在他的字里行间和杯盘之余,展现给世人的,是一种在人生逆境之时,苦中作乐、超然洒脱的豁达精神。
我们在享用东坡美食的时候,是否也能品尝出这种人生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