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业靠天吃饭?从桔槔到风力水车,一口气搞懂古代浇水工具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8.16重庆

水是生命之源,地是万物之母!

我国一直是都是农业大国,历史上每个朝代对农业发展都非常重视,但受一些时代的局限性,某些东西不是重视就能发展出来的。

比如你要现在问一个农民用什么浇水,他张口就会说当然是用水泵抽水,或者喷水灌溉。可我们知道,这些都是需要电的,古代没有这样的条件,他们无法像现代人这样去帮助农作物减旱,这也是古代农作物收成低的一个最主要原因。

对于这样的一个农业命脉,古代人当然也知道水对庄稼的重要性,所以各朝各代都不遗余力的去发展水利,水利工程也非常多,比如秦朝比较有名的:郑国渠、灵渠、都江堰这些。可是,就算是能引水,也需要把水再一次的引到田地里才能达到目的,古人是怎么办到的?

《诗经·小雅·白华》中说周朝:

这说明在周朝时期,人们就已经有意识的去引水灌溉了。不过对于这样的记载是有争议的,因为并没有别的证据去佐证。我们在这句话里也可以看出来,这里是引水,比如把沟渠的水挖开引到田地里,那时候并没有工具。

那么,浇水工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远古时期,先民们刀耕火种。直到商周时候,人们开始“抱瓮而灌”。

什么叫抱瓮而灌呢?就是在河里,或者挖的井里,用陶罐打出一点水来,人力抱着浇到苗下。我们光是靠想就可以知道这多么的费时费力!可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并不是那时候的人笨,而是他们时代的发展禁锢了他们的想法,他们根本就想不到该用什么方法去改变这种局面。

我们人类从来都是在困境中成长起来的,在无数的困难面前都可以找出解决的办法,浇水当然也不例外,到了春秋时期,“桔槔”出现了。

桔槔的样子,大家可以想象成一个跷跷板那样的,中间或者是吊着、或者是有个支撑点,一头绑着重物,另一头绑着汲水工具,比如木桶啥的垂在井边。

一个人站在井口处,拉着汲水工具用力抛进井中,另一头的重物发生作用,用自重把井里汲满水的木桶给提出来。这样可以省很多力气,但却并不省时,可相比以前,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关于这东西的正式出处,这个是有争议的,很多人认为这是汉代才出现的东西,在春秋时期不可能出现。可是,我们又会在不少的记载中看到这个词,这说明在那个时候确实已经出现并且开始有人使用。

这个词第一次是出现在了《墨子·备城门》中,上面是这样记载的:

在《说苑·反质》中是这样说的:

《庄子·天运》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虽然《说苑》成书于西汉年间,但《庄子》和《墨子》都是战国时期的,这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桔槔已经被应用,不过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在春秋时期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才用,落后地区还是用不到的。

虽然只是个简单的工具,但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我们常说从一到百易,从零到一难,这就是从零到一。

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泛论训》中写:

虽然刘安是个谋乱的王爷,但《淮南子》还是非常厉害的,这些都证明了桔槔出现对农业意味着什么。落后自然还是很落后的,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

意思是用这样的东西汲水,功效是很小的。所以,新的工具必定还会诞生。

一直到了汉朝时,桔槔还被使用,当然还有一种东西在期间被发明,就是“辘轳”,这个辘轳广大农民朋友们都很熟悉,现在一些农村还在用,可以想象古时候发明创造对后世的影响。

一直到了汉朝末年,人力翻车被宫中一个叫毕岚的太监造了出来。

人力翻车是一种类似于现代皮带机的东西,两侧有挡板,中间是可以转动的活板,一头放在水里,另一头架高,人可以踩上去,利用脚的力量去踩动,把低处的水顺着活板给汲上来。

《后汉书》卷七八《宦者列传·张让》记载:

最初是为了哄宫里的皇帝高兴,根本没想过用到农业上去,加上那时候汉帝国风雨飘摇,天下惶惶,很多农田荒芜,这东西也用不上。

汉朝灭亡到了三国后,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机械发明家马均改装了翻水车,马均改进的翻水车十分轻巧,转动方便,对后世影响很大。

但是,古代对于科学的热情普遍不高,所以关于马均的记载并不多,在《三国志·魏志》卷二九《杜夔传》的后面,裴松之注说:

就这样,没了。一个发明家,仅有寥寥几句的记载,让人不禁唏嘘!

对于人力翻车,毕岚是发明者,改进者是三国时期魏国人马均,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这样写:

到了隋唐五代时期,长江流域出现了“高转筒车”。优点是可以将水汲到高处,缺点则是必须要借助湍急的河水流动,而且上面还需要很大的人力或者牛力来做为提水的动力。

高转筒车的创造者已经不可考,关于这个的记录也不多,在《全唐书》卷948中有陈廷章《水轮赋》说:

而在这个时期的北方地区,则开始用“立井水车”。

这是一种立在井上的工具,可以汲出井里的水来灌溉田地。

在井口放一个木齿轮,旁边再接一个卧齿轮,用数十小木斗相连立在立轮外侧,下面的一端入水。以人力或畜力转动卧轮,立轮受力跟着转动,水被木斗带出井口,流进井边沟渠内,空斗再进入井里循环汲水。

《太平广记·邓玄挺》中写这种水车:

到宋朝时,水车有了革命性的进步,这时候有了“水转翻车”。

所谓的水转翻车,就是借水力为动力的翻车,设计已经很复杂了。分别由木槽、带有龙骨板叶的木链、轮轴、木架、大齿轮、水轮等构成。水冲击水轮,通过两个大齿轮的传动,带动循环的木链,木链上的龙骨板叶上移,沿木槽刮水上岸。

之所以说是革命性的改变,是因为这种水车借用了大自然的力量,借用了水本身的力量,省去了人力和畜力,而且只要下面的水流动,就可以一直使用灌溉,唯一的缺点是如果水流过急,会把下面水中的水轮给冲坏,另外长期泡在水中,也需要定期更换水轮。

到了明清的时候,在宋朝的基础上,明清人脑洞大开的弄出了“风力水车”。

这是一种类似于现代风车一样的东西,全车分风车和水车两个部分。风车将风能传递给水车,由水车将能量传给所汲水体,然后将水从沟渠里吸出来。

《天工开物》中这样说:

从最初的“抱瓮而灌”到明清时候的借助风力,我们从浇水工具的发展历程就可以看出来,最初是全靠人力,后来发展到了借助水力,最后完全脱离人力,古人的智慧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一切都为了更加的方便和快捷。

到了近现代,随着世界工业革命的到来,浇水工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科技进步之快让世界惊叹,我们现在可以坐在田间地头,聊着天就把地全部浇灌完毕,这在古代是连想也不敢想的事,还是那句话,是时代局限了他们的发展。

当我们回望这些工具的过去,再想想它们的现在,最后思考所有的发明创造其实都是这个样子。也许我们现在不敢想的东西,到了未来都是可以实现的。就像古人不敢想现在浇水的轻松那样。但我们最后还是要说,一切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人,我们的先祖凭着智慧在这片大地上立足,我们也应该凭着智慧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THE END
1.从“十大流行语”看时代脉动与社会变迁它们或来源于游戏、网络文化,或用于形容人的状态、情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与运用,也反映着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与活力。每年的流行语,如同一部活生生的社会编年史,记录时代变迁与社会成员的心理变化。捕捉这些变化,剖析变化背后的深层逻辑,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时代与社会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MTA5MDQ2OA==&mid=2650371175&idx=3&sn=70cb935b9b15bb2f78d30c0c63c0f4d2&chksm=865b04684ce8a113c94af57e16ad868fcc6f721b9a8ff058d144a353ade793f70d7e03328a76&scene=27
2.总喜欢拿自己弱项去和别人强项比。说起文明就说我们有三千年,说起回复@思想穿越十年后: 有些人思维清奇,总喜欢拿自己弱项去和别人强项比。说起文明就说我们有三千年,说起发展就拿这三四十年,别人就变成三百年,难道中国历史才四十年?反正在这些人永远都在赢,我不知道是哪里有问题,逻辑还是智商?//@思想穿越十年后:回复@宽指一生:哈哈哈哈哈 https://xueqiu.com/2958425447/315774422
3.一手握一个高峰:描绘现代人勇攀科技与生活双重顶峰的挑战与成就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身处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本文将探讨现代人如何面对科技与生活双重顶峰的挑战,以及如何在这些挑战中寻求成就。 科技顶峰的挑战与成就 1、科技挑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人需要不断学习新技能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科技环境,从人工智能到大数据,从物联网到虚拟现实,每一种新技术都对我们http://pujiangyisheng.com/post/12592.html
4.#原创@抖音创作小助手@DOU+上热门@DOU+小助手过去靠天吃饭更多的人出去玩儿了,老牌文旅企业反而不赚钱了? #张家界上半年亏损逾6000万 #旅游 #张家界 #经济 #原创 @抖音创作小助手 @DOU+上热门 @DOU+小助手 过去靠天吃饭的文旅发展模式,正在逐渐告别历史舞台……..,于2024年8月29日上线。西瓜视频为您提供高清视频,画面清晰、播https://m.ixigua.com/video/7408515759796388387
5.南宁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报告长期以来,城市所需要的水、电、道路、通讯、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公共设施都是由国家提供,而农村的公共设施主要靠农民自己解决,国家仅给与适当的补助。例如农村修路国家只补贴水泥,而由农民自己出工。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农村和城市公共福利设施建设投资上,国家的政策很明显存在二元性,城乡差别相当明显。 http://nnmj.nanning.gov.cn/czyz/yzdy/t1348610.html
6.经验启示范文12篇(全文)昆山和上海,就像深圳和香港、广州的关系。深圳依托香港创造了深圳奇迹,昆山依托上海成为第二个“深圳”,并一度被认为是上海的“殖民地”,就连当地居民都这样说到“我们到苏州去苏州人说我们是上海人,我们到上海去上海人说我们是苏州人”。 人脉连接(台商落户):台商落户昆山,早期是靠人脉,熟人之间相互介绍,后来发展https://www.99xueshu.com/w/ikeyix0n3g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