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数字科技不仅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还正在加速向农业、农村广泛渗透。近年来,重庆不断以数字技术为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赋能,助力乡村振兴。根据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重庆共汇聚整理涉农数据4亿条,共享涉农数据2150万条,新建市级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达20个。今年,多方共建的中国一乡一品数字经济创新基地在重庆正式启动,重庆将集聚各类服务机构与产业资源,重点在培育产业人才、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继续发力。
7月12日,阴雨天。这样的天气,丝毫不影响渝北区兴隆镇新寨村嘉卉农业产业园的生产作业。这是一座引进现代农业企业建成的智慧种苗工厂。
小智
机龄:2岁
形态:10个机械抓手组成
籍贯:荷兰
作息:朝九晚六,双休(偶尔加班)
特长:自动完成选苗补苗工作
在占地150亩,建成近3万平方米的连栋温室大棚内,劳作的农人寥寥无几。他们或移栽花卉种苗,或修剪枝芽,或操纵着遥控器,愉悦地劳作着。他们当中,“小智”可以说是最资深、最权威的那一位。因为,它是这座智慧种苗工厂的第一批“员工”。
“小智”是一台造型独特的AI智能机器人。它虽然不会说话,看上去还有些“笨笨的”,但它价值不菲,功不可没。
每小时补苗6500株
走进一号大棚,一眼就看见了“小智”。它没有“大脑”,体型“四四方方”的,并不像想象中机器人那般灵活,机械抓手上插了不少连接管道,形态复杂。
▲工人正在操作播种机
重庆晚报记者打听得知,“小智”“祖籍”荷兰,全工厂就引进了这一台。它既可以识别出不同大小的种苗,又可以通过机械抓手将优质苗和劣质苗区分为两列,还能完成自动补苗。
别看“小智”操作一流,但它也是需要休息的。董培说,“小智”的作息几乎按照朝九晚六进行,因为一旦开机,产生的损耗是一笔大数目,而且它还需要定期做保养。
人机搭配干活不累
选好苗以后,运往哪里呢?董培指了指旁边的智能巡检机器人,说道:“我们部署了AGV智能运转系统,它能通过运用AI识别传感器和AI算法,对种苗的生长形状、长势、成熟度、病虫害等表型信息进行动态采集。”说罢,智能巡检机器人便载着穴盘苗根据牵引线驶向大棚。
▲智能巡检机器人
在大棚内,53岁的樊富菊正在一隅进行人工移栽花苗。见巡检机器人来了,她赶忙取下穴盘,开始新一轮的工作。
“哪像我们以前种庄稼,自己挖土、打水、施肥,现在松活多了嘛。”樊富菊告诉重庆晚报记者,现在的播种机基本上可实现水肥一体化,只需动动手指,在操纵板上按一按,滴灌、喷淋、施肥就能一键开启。
重庆晚报记者围绕着这座工厂走了一圈,还发现了不少数字化、智能化的“大宝贝”。例如,这里配套着荷兰进口的播种机,1小时可播种16万粒种子,整条生产线仅需要3名农人操作,据说其生产能力是人工的60倍;又如,这里还配备了“人工光发芽车间”、空气加温、水平循环风扇等系统,温湿度、光照、水肥量均实现了自动控制。
▲向日葵苗
“各类蔬菜、花卉实现了全季栽培,预计年产种苗可达1.5亿株。”董培说,这不是小数目,是这些“智能宝贝”发挥了大作用。
家乡之变带来幸福
“00后”的胡杰是智慧种苗工厂新来的技术员,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专业。正午时分,他正在修剪鼠尾草长出的枝芽。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深深地感受到了数字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变化。他说,原来,农人自己育苗,品质参差不齐,现在好了,育苗技术规范完备,为种苗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
重庆嘉卉艺禾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国文还提到,眼下虽是种苗淡季,但智慧大棚仍育有莴笋、豇豆、四季豆、南瓜、番茄、辣椒等春夏蔬菜苗。待出苗后将运往兴隆、大盛、木耳等地的“双十万工程”经果林套种蔬菜基地,有的还运往新疆、云南等全国各地。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产品和技术方面的开发和利用,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邓国文说。
记者手记
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被智能技术“改写”
走访期间,我们被这座智慧种苗工厂的“智”“大”所震撼。今天,我们看到的仅仅是1.0版本的“小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2.0、3.0版本的“小智”都将在这里“上线”。
渝北区兴隆镇新寨村党总支副书记周艳说,在不足千人的新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已高达40万元以上,智慧种苗工厂的引进,带动了整个村民务工的灵活收入。尤其在大棚里工作的工人,一个月收入好几千元。
周艳还提到,2021年6月渝北区南北大道通车以来,这条联通城乡、贯通川渝的主动脉为新寨村带来了许多隐性收入。种苗被运往沿线村镇及四川等地,带动了整个南北大道沿线村镇的发展,来参观智慧大棚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旺季接待游客和研学团体达到2万人次。
我们相信,像这样的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场景不仅仅是个例,过去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将被更智慧、更便利的方式“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