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超重和肥胖患者已超过50%,这也是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肥胖伴糖尿病(糖胖病)带来的代谢紊乱更多,如发病年龄年轻化,伴脂肪肝、高血脂、高尿酸、不孕不育、多囊卵巢综合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几率在增加,甚至肿瘤的发病率也在增加。
正确认识肥胖
目前,肥胖的诊断标准有很多,常用的肥胖诊断标准是体质指数(BMI),中国人群BMI≥24定义为超重,BMI≥28定义为肥胖。但仅以BMI作为肥胖的诊断标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注意脂肪含量。脂肪分布指标如腰围和内脏脂肪的多少,这是导致血糖异常的主要原因,亚洲人糖尿病肥胖特点往往表现为脂肪含量高但皮下脂肪储存有限,容易导致内脏脂肪堆积和炎性肥胖,进而引发代谢紊乱。因此,在评估肥胖的严重程度时,我们往往把代谢异常也作为肥胖轻重的指标,如虽然BMI不高,但腰围超标,代谢紊乱较多,也属于中重度肥胖,需要早期干预。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建议把BMI控制在24以下,腰围男性小于85厘米,女性小于80厘米。
设定合理的减重目标
在肥胖2型糖尿病的干预和治疗过程中,要设定合理可行的体重目标和治疗靶点,早干预、早用药、早联合对于体重和血糖控制非常重要。另外,还要加强对患者的教育,使之提高认识,同时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贯穿在整个的治疗过程中,并长期坚持。
减重目标的设定要合理,应避免不切实际的短期行为,如快速减重、饥饿疗法、过度运动、减重秘方都是不现实和无法持久的错误治疗。所谓的明星食谱3天瘦5斤(2.5千克)、网红瘦身运动等宣传在社交媒体上吸引眼球,使得大家争相效仿。但所有减重手段均存在停止干预后体重反弹的问题,也不存在所谓的减肥一招鲜和杀手锏。《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提出,基于肥胖症的慢性和复发性特征,减重应遵循“及时性、长期性、个体性的原则”,减重目标应当是实现个体化最佳体重并长期维持,以谋求远期结局的改善,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对于年长、并发症较多的患者,更需要考虑减重安全性问题,可以设立相对较缓的阶段目标,如3~6个月减重5%~10%,平稳减重,尽量避免减重不良反应。
减重有道,但需长期坚持
目前的减重策略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均衡营养、合理运动以及药物配合治疗,必要时可以考虑减重代谢手术,这些都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合理应用,且需要长期坚持。
适当运动可增加能量消耗,提高代谢率,尤其可以减少腹部、躯干的脂肪聚集,增加肌肉和脂肪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肝糖原分解从而降低血糖,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但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时有一些潜在的危险性,当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时,运动可引起高血糖或低血糖,过度运动会引起酮症,对于正在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更易引起低血糖。此外,肥胖者因体重超重过度时,在运动中关节承受的压力大,因此对关节的保护也极为重要。所以,肥胖患者的运动处方也需要科学制订,避免过度和运动方式不当带来的运动损伤。
合理使用药物及医学指导
总之,2型糖尿病患者的减重治疗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且获益多多,但减重治疗需要多种手段并用,以患者安全为前提,遵循个体化原则,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并且必须长期坚持才能终身获益。
作者||上海曜影医疗内分泌代谢甲状腺中心林海依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曲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