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日前印发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再次重申此项要求,同时强调,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家长陪餐制度,健全相应工作机制,对陪餐家长在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等方面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进行研究反馈。
记者近日对本市多所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了探访,在守护学生舌尖安全上,这些学校、幼儿园已经行动起来了。
老师说:
“大人觉得可口,饭菜已经咸了”
上午11点刚过,光明幼儿园办公室主任杨孟辰放下手上正在处理的工作,拿出餐盘,走进大二班——从去年9月新学期开始,光明幼儿园建立了陪餐制度,每周由一位行政干部和一名厨师担任陪餐员,记录孩子用餐时的表现,根据反馈意见对餐品及时进行调整。
当日陪餐的厨师李迪也刚好巡视到了这个班级。李迪告诉记者,幼儿的食物强调“少油少盐”。每次炒菜之前,厨师们会先碰头一起讨论,想方设法确保油盐的精准控制。就拿当天的五彩鱼丁来说,为了减少油腻,厨师们将鱼丁油滑的做法改成了水滑。
家长说:
“希望走进学校的机会越多越好”
12点10分到达学校食堂,检查餐具是否卫生,菜单是否与之前公布的菜谱一致,并先行试餐;12点30分随工作人员把午餐送进教室,将午餐发放给学生;孩子们用餐时一边观察他们的用餐反应,一边收集意见反馈……3月初的一整个星期里,门头沟区新桥路中学初二学生家长杨贞贞将每天中午的就餐地点搬到了孩子就读的学校。新学期开始,学校邀请膳食委员会的家长代表加入了陪餐队伍。作为校级家教协会的会长,杨贞贞率先承担起了这项工作。
陪餐一周,杨贞贞对学校工作也有了更多的理解,“之前孩子回家,我们也会关心在学校吃得好不好,但是往往一两句‘好吃’或者‘不好吃’就过去了。家长要么就不当回事儿,要么一听‘不好吃’就开始对学校有意见。”现在学校给了家长亲自尝试和参与的机会,她开始意识到“不好吃”背后可能有“众口难调”的挑战,当然也有可能有改善的空间。“孩子越来越大,说实话在家里与他们的交流也越来越少。所以我们特别希望,这种让我们走进学校、了解孩子的机会越多越好。”
校长说:
“陪餐不是为了单个菜品的调整”
在学校副校长姚晖看来,陪餐制的实行不仅仅是为了进行单个菜品的调整,“不是今天这菜咸了,明天我们就少搁点儿盐,而是帮助他们在食堂管理上进行改善。”比如,有学生反映,早餐后半程牛奶不热了。学校就对症下药,在食堂为牛奶增加了加热装置。
广渠门中学行政副校长高昂对此表示认同,陪餐要注重发现问题背后的本质。比如,在陪餐中发现,本来学校每顿饭为孩子们提供了一荤、一素加上半荤半素三个菜品。但是,每次素菜都要剩一大半。在对花样和款式上进行创新之后,素菜的受欢迎程度也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确实爱吃菜的少,大多爱吃肉、爱吃鸡腿。但为了营养均衡,肯定不能无限制地满足他们的口味。”为此,学校一方面加大了半荤半素菜品的供给,翻新蔬菜与肉类的搭配样式;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膳食教育的力度,让学生们了解到更多的膳食知识,自觉地践行营养均衡。(记者牛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