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说,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想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市场。
汪曾祺先生也写过:“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场。看到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菜市场浓重的烟火气让人舍不得看破红尘。有菜市场这座食材博物馆才有我们的风味人间。文人对菜市场的情有独钟,也彰显了吃这件事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吃什么,怎么吃这个问题,从古至今,从南到北,大家都绞尽脑汁。周末的晚上,认真阅读以下几本书,好好提升作为吃货的自我修养。
《养小录》
顾仲著岳麓书社,2005-04
看到“古人云丛书”这几个字,有读者开始害怕,不会要读文言文了吧?各位不用担心,这本书真正做到了题文一致,里面收录的菜首先契合了“养”这个主题,材料要求是合时宜,并且介绍的句子“小”而“达”,你一看就知道该怎么做,没有一点陈词赘言。譬如一例“桂花汤”:桂花烘干四两,干姜、甘草各少许,入盐少许,共为末,和匀,收贮勿出气,白汤点。一气呵成。
《知堂谈吃》
周作人著,钟叔河编中华书局,2017-6
知识分子谈吃,一类是谈食物本身,并能让人垂涎三尺,食指大动;一类是谈食物的“后遗症”,即食物勾起我们对某个地方、某个人的记忆,甚至都没有具体的对象,只是想起当时周围的氛围。周作人的《知堂谈吃》就属于后者。他笔下的食物不会像川菜一样给你直接的冲击,而是“冲淡而悠远”,你觉得没什么滋味,但过不久又心痒痒想念起那种回甘的滋味。
《漫话《闲情偶寄》》
杨眉,李渔著中信出版社,2008-02
每一个爱吃又爱看古人怎么吃的读者,应该都读过李渔的《闲情偶寄》的“饮馔部”,吃货们能从中一窥明末清初江南的饮食面貌。而《漫话《闲情偶寄》》这本小书,则更进一步满足你的想象,作者用漫画的形式再现当时的情景,看着里面热气腾腾的面包,自己都忍不住要伸出爪子去拿一个来吃了。
《鱼翅与花椒》
[英]扶霞·邓洛普著,何雨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7
这本书的作者扶霞·邓洛普在最近热播的《风味人间》里给观众展示了她做的麻婆豆腐。这个对川菜充满爱意的英国人用经历告诉我们,味蕾是不分国界的,即便是内脏等外国人无法接受的食材,也无法让她的热情消退。更让人吃惊的是,扶霞真的如同自己书里所写的那样,会说一口纯正的四川方言。
《如果舌尖能思考》
[美]一节生姜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6
90后现在很流行讲养生,红枣枸杞是标配,但却经不起细问。如果要谈起什么食物该吃,吃了有什么功效,似乎脑海中就会冒出电视节目里满口方言的老教授的身影,但这本书的作者“一节生姜”告诉我们,这些听起来老气横秋的问题可以有更有趣的解读。例如“宫斗剧必备毒药:马钱子”,这个话题连紫禁城的娘娘都想会好好翻书学习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