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0.09.24
图片来自微博@世界卫生组织
小萝莉上幼儿园了。
进幼儿园的第二天,老师就告诉妈妈:“你家孩子不吃青菜,碗里所有的饭肉都吃了,就只剩下青菜,一点儿也没动。”
“这给别的小朋友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这个毛病要改!”
妈妈很不好意思又无奈地说:“她是不吃青菜。”
惯孩子的危害,真的等到上幼儿园就会爆发。
在家他不吃青菜,你可以惯着他,他可以不吃,那到幼儿园呢,不吃青菜就能继续不吃吗?
挑食,一直是很多父母头疼的问题。
孩子吃一顿饭,得全家总动员,连哄带骗,又逗又演,或者威逼利诱,吹胡子瞪眼睛,甚至威胁加逼迫。
“来,乖乖乖,吃一口!”
“如果你不吃青菜,就别想吃饼干!”
“你坐在那儿别动,直到把西蓝花都吃完!”
“如果你早餐不吃完这碗粥,那就中午接着吃,中午吃不完,晚上再继续吃!”
给什么吃什么的孩子真让人省心,我家这一个怎么就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呢?
01
孩子挑食挑的是什么
一般情况,妈妈开始担心孩子吃饭问题,是从辅食阶段开始的。
特别是天生敏感的孩子,会特别挑剔食物的颜色、气味和口感,拒绝接受辅食。
如果妈妈担心孩子会营养不良,而强制他吃,孩子会更加反对,“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肉肉什么都吃,一直到8岁都不挑食,人如其名,长得白胖结实、肉肉的,这一点很令妈妈自豪。
可是,有一天,妈妈发现他突然不吃香菇了,他说:“闻到香菇味儿就想吐。”
妈妈不信,强迫他吃了一个,结果他还真吐了。
妈妈没有生气,从孩子呕吐难受的表情中,她看出孩子不是故意与她作对,是真的厌烦香菇的味道。
香菇、香菜、青椒……有的食物确实带着天然的气味,有些孩子的确是天生就对某一食物的味道不喜欢,不适应,而不吃。
强制这样的孩子进食,会使他们对吃饭本身产生厌烦,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也会疏远。
《虎妈猫爸》中,妈妈让茜茜吃有机蔬菜,孩子说:“我不吃,我要吃土豆!”
图片来自西瓜视频《虎妈猫爸》截图
妈妈:“土豆淀粉多,吃了会长肉。”
妈妈夹起一筷子青菜,递到孩子嘴边,强往嘴里塞。
茜茜吃了一口青菜,嚼了嚼,吐了出来。
妈妈大发雷霆,怒摔筷子:“你知道这个有机蔬菜多少钱一斤吗?”
往往我们认为有机蔬菜贵自己舍不得吃,留给孩子吃;往往我们觉得蔬菜有营养,就强迫孩子吃。
于是,太多时候,餐桌就变成了父母和孩子的一个战场。
父母担忧孩子吃了什么,吃的健康吗?能摄入足够的维生素C、钙、铁、锌吗?
吃饭,本应该是一件十分愉快和享受的事,但是,在监督下吃饭,是不愉快的,孩子对此不会比大人更喜欢。
教育家约翰·杜威说:
教育不是把外在的东西强迫孩子吸收,而是父母需要让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在吃饭这件事上,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是“我要吃”,而不是“要我吃”。
不因为他仅仅是孩子,就没有资格对食物有自己的主张。
强迫孩子将有营养、能长高的健康食品咽进肚子,孩子的身体确实长壮了,但同时,也给孩子的内心造成了创伤。
当吃饭变成了一种任务,孩子还有什么快乐而言?
一个长期被强迫吃饭的孩子,大脑会发出这样的信号:吃饭,是件不高兴的事。接收到这个信号的孩子会各种不配合,他们会不老实吃饭、挑食,厌食。
甚至,有的孩子会拿吃饭问题讲条件,比如“让我看电视,我就吃”、“给我巧克力我才吃”等。
这样,孩子会养成很多不良习惯。
图片来自微博@
02
让孩子主动要求吃青菜
“不吃青菜就长不高”、“不吃青菜拉不出粑粑”这样的道理,妈妈不知道说了多少遍,但也没起到什么效果。
有位妈妈一给孩子夹菜,孩子就摇小脑袋。饭吃完了,总是偷偷把妈妈夹的青菜剩下,说:“吃饱了,吃不进了。”
妈妈也很无奈,只能把青菜打碎,煮在粥里。
孩子知道这是蔬菜粥后,开始排斥,连粥都不喝了。
妈妈于是跟孩子做了一个约定:如果你愿意不吃青菜可以不吃。
一连4天孩子都乐坏了,妈妈不要求他吃青菜,吃饭都带劲儿了,想吃什么吃什么,肉想吃多少吃多少。
可是,到了第五天,他不那么高兴了。他在马桶上浑身使劲儿,便便怎么都拉不出来,最后他攥着小拳头用尽最后一丝吃奶的力气,终于出来了一个硬如石子的便便小球球。
拉完便便,他突然说:“我要吃青菜!”
妈妈说:“拉不出便便很难受吧?如果吃青菜的话就不会这么痛苦了。”孩子使劲儿点点头。
你越是指责孩子不吃青菜,孩子就越不吃。
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决定做什么,然后让他自己体会到“如果不吃青菜会怎么样”。让孩子承担这样的后果,孩子就会长记性,相比起给孩子空洞地讲道理要奏效得多。
明星贾静雯和修杰楷的女儿咘咘,就很挑食:不吃青菜;吃饺子只吃皮,不吃肉。
她很会给自己找借口,妈妈每次一给她喂青菜,她都找借口说青菜太烫,其实,她根本没有触碰到。
图片来自《妈妈是超人》截图
妈妈贾静雯又讲道理又鼓励,说“菜菜很营养很漂亮对不对?”“吃完菜菜奖励一朵小红花”。
然而,咘咘根本听不进去,给她放在碗里的菜直接就被她扔掉,还发脾气,用勺子拍打餐桌。
气得爸爸修杰楷直呼大名:“修允菲,你是欠修理了!”
然而,咘咘超萌地说:“我不要欠修理!”一句话,把爸爸妈妈逗乐。
最后,妈妈把她餐椅转过去,说:“那你在对面那里吃好了,吃饭不乖乖的小朋友,不要让我们看到。”
咘咘承担了不吃青菜、不吃饺子皮的后果——不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饭,很伤心,一分钟秒哭。
最后,她向妈妈保证:“我会乖乖吃饭!”才被转了回来。
不让孩子与父母同桌吃饭,并不是消极地惩罚孩子,而是让孩子明白,进餐是有规矩的,并不是她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不吃什么就不吃什么。
03
让食物成为孩子的美味
2-3岁的孩子,开始对食物的颜色、形状、味道、温度等有了喜欢或不喜欢的自我主张,对于食物本身的喜欢也不断改变。
妈妈能做的是以下几点,就能解决“挑食”这一苦恼事儿,把食物变成孩子的美味。
1
鼓励尝一口
很多孩子因为被爸爸妈妈长期逼迫吃青菜,吃西蓝花,吃香菇,而对青菜、香菇、西蓝花,产生了惧怕心理。
这种惧怕心理,让他想象它们是多么多么难吃。
其实,如果妈妈给予孩子尝试的勇气,鼓励他们勇于尝一口。事实上,有可能这种食物,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以下咽。
2
换换烹饪方式
孩子挑食的理由,不一定在于蔬菜本身的味道不好,而是烹饪方法可能是他不喜欢的。
有个孩子早餐一直不吃鸡蛋,妈妈发现他晚上吃黄瓜炒鸡中的鸡蛋。
于是,妈妈试着把早上的煮鸡蛋改成了蒸鸡蛋,出锅再滴几滴香油,结果,孩子一碗都吃光了。
如果孩子不接受一种食物,不妨换换烹调方式,清蒸、水焯、炒等都试试,总有一种是孩子可以接受的。
3
菜肴颜色丰富
大多数孩子都喜欢颜色鲜亮的食物,如果菜被烧成黑黑的,恐怕就很难吸引孩子了。
4
增强用餐仪式感
很多孩子都喜欢被邀请在厨房帮忙,即便很小的孩子(1岁孩子以上),也乐于在面包上涂上花生酱,在桌子上摆好筷子勺。
让孩子参与做饭的过程,洗一下菜,放一勺盐,加一点水……饭菜因为他自己的加入会变得更香,这会极大增强他吃饭的欲望。
饭前摆碗筷、参与做饭、饭后收拾碗筷……都是就餐的仪式感。
仪式感,会让孩子有种被重视的感觉,会让他感到快乐,食欲自然大开。
5
让孩子少吃零食
正餐之外的零食过多,会影响孩子正餐进食的量与速度。
零食要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水果,避免“垃圾”食品。
6
轻松的进食环境
如果孩子说“吃饱了”,就不要再强迫他吃了。
有的孩子喜欢先吃饭,后吃菜;有的喜欢先吃菜,再吃饭;有的喜欢饭菜搅在一起吃,无论无何,妈妈都不要干预,他有他自己的喜好。
营造一个良好的进食环境,比食物吃进肚子的先后顺序要重要得多。
尼采说:
真正“活过”的人,都是由他自己选择如何经历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像个木偶一般被生活所经历。
作为父母,可以相伴孩子的前半生,却无法参与孩子的后半生。
所以,不要把孩子限制在你的爱里面,让你的爱陪着他去更好的去拥抱这个世界,拥抱他的人生。
让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从还给孩子吃饭的权利开始吧!
最后,真心推荐《从诞生到婚礼:林文采教你如何为下一代营造幸福的原生家庭》这门课给你。
著名亚洲顶级萨提亚亲子专家、“心理营养”首创者、美国心理辅导学博士林文采老师,从父母自身成长和育儿的双重视角,深度剖析了孩子养育过程中的多种问题,教你如何做一位智慧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