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大班儿童进餐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对策摘要就餐是儿童日常行为,与儿童的身心发展,成长发育关系密切。但是,至今为止,在国家大力提倡学前教育发展,注重儿童身心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上,儿童就餐行为仍存在很大的问题,尽管也有学者对儿童饮食、就餐等行为有一定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大班儿童就餐行为中的专注度、独立性、偏挑食等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立足本市的研究数量更少,因此本文从学前教育的专业化角度出发,以幼儿园大班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大班儿童就餐问题行为的现状调查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以提出更好的解决策略。本研究中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访谈法和调查法,在社会学习理论和自然教育理论的基础
4、是多方面的,有从医学角度展开研究的、有从学前教育角度展开调查的,还有从心理学或营养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也公认进餐是儿童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与儿童身心发展及终身成长有直接关系。儿童时期是良好进餐习惯的关键养成期,一经形成难再改变,因此对于日后的影响甚为深远,其意义不容忽视。幼儿进餐问题与情绪、疾病、家长教育方式、教师指导等因素有关,而5-6岁的大班幼儿正经历着集体意识形成的转折时期,此时进餐行为仍可塑造2。1.2研究目的与意义1.2.1研究目的民以食为天不但是自古流传的箴言,更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幼儿问题,当前幼儿在生活中出现了各种类型、不同程度的饮食或进餐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
5、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对于幼儿进餐问题的研究在幼儿研究中有重要价值,可以充分了解幼儿进餐问题的类型,了解引发进餐问题的根源、了解幼儿进餐问题的影响因素及不良影响并提出改善策略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促使教师掌握正确的方法以及良好的进餐习惯,引导幼儿正确进餐。1HYPERLINKjavascript:;.2.2研究意义本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文中阐述了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个体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分析了影响幼儿进餐行为的因素,对构成我国幼儿正确进餐行为培养,对家庭和幼儿园饮食教育中现存的一些问题逐一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得出结论。HYPERLINKjavascript:;本研究还具有一
15、此过程中,孩子是逐渐被教化的,教化者即是家长与教师。而郭于华则认为,幼儿从长者接收到的有关吃的各种知识,并逐渐地掌握社会关系和为人处事的准则的全部内容。外国专家海克曼(Hackman)认为通过烹调可以进行数学或科学概念的相应学习,也会习得新的词汇与事物概念,麦罗(Maortz)等有关学者认为,营养教育能够达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认知能力发展、感觉知觉动作发展、社会化情感发展等多方面能力发展的目的,食物的经验在幼儿教育课程中的功能是多方位的,也是潜在的8。但是国外学者关于正确进餐问题的研究还是偏概括性与抽象性的,相当多的研究论述是零散呈现的,并未达到系统化。早在1965年,布莱斯勒(Berslow
16、)教授就对健康进餐行为进行了HYPERLINKjavascript:;长达九年专门性研究,其中幼儿是否每天正常食用早餐,以及是否具有吃点心的习惯等被他列为是七大健康行为之一9。而关于幼儿进餐行为的研究绝大部分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配合使用观察法来完成的,探HYPERLINKjavascript:;讨的主要是幼儿的三餐行为、零食行为、挑食行为、西式快餐行为、饭前饭后卫生行为等进餐边缘行为作了定量研究,并分析出影响幼儿进餐行为的家庭、幼儿园等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对于中外幼儿进餐问题的学术研究多采用生物学、医学的视角,从教育角度的探讨很少,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初始阶段
18、对儿童的进餐行为产生影响12。进餐行为作为日常行为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深受社会学习方式的影响。2.2自然教育理论卢梭作为自然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曾提出自然、人、事物是个体的三位教师。自然HYPERLINKjavascript:;教育倡导教育应尊重儿童,应按照儿童的天性让其自由地自然地发展13。人的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育与指导。事物的教育是指在个体在活动中受到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三种教育中唯有人的教育具有控制性,教育者应当促成三种教育的合力,才能将个体发展效果最大限度的实现14。从自然教育理论中可知,儿童年龄增长带来的是不同的身心发展状态,这种阶
19、段性的发展态势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得以表现,教育应当针对不同时期内儿童不同的阶段性发展特点选取最适合的教育方式,在进餐行为养成上来说,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应充分了解不同时期幼儿饮食需求与特点,分析产生进餐行为的原因,才能解决不良进餐行为15。3大班儿童进餐问题现状调查与总结学前教育是个体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个体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关键期。良好的进餐行为是个体的社会生存技能,这一技能从幼儿期伴随个体一生,因此对这一行为的培养应从幼儿阶段开启16。为了尽可能了解当前本市幼儿进餐问题的现状,笔者结合参考文献综合实践方案确定了现状调查的方法为观察法、访谈法,并于2018年9月起实行调查研究17。3.1现
22、正确,存在一手抓的问题;食物夹取动作不熟练;两根筷子搭配使用的协调性不足。此外,大班儿童虽然有足够能力独立进餐,但因情绪问题导致仍有8名儿童需要教师通过喂食法辅助其进餐。根据笔者统计分析,在受试的124名大班儿童中,幼儿进餐独立性与性别关系不大,而面要喂食的儿童也分别采用勺子喂食与筷子喂食两个类别。具体数据如图3-1所示。表3-1大班儿童进餐独立性情况统计表独立使用筷子独立使用勺子用筷子喂食用勺子喂食女481031男49922男+女971153比例78.23%24.19%8.06%4.84%(2)注意力问题在笔者进行研究之前就已获悉儿童进餐专注力差的问题,在本次调查中笔者亲自验证了这一点。经过
27、儿童成长发育需要各种营养元素,偏挑食会造成营养不良、发育缓慢等问题。笔者在观察中配合了访谈法发现儿童选择食物单一的偏挑食现象主要是由于自己对于营养失衡的危害、食物营养元素不了解以及有抵触情绪等原因,而外在原因是由于绿叶蔬菜口感不佳,园内菜品没有良好的卖相不能吸引儿童才造成了儿童进餐食物单一的问题。4合理进餐解决策略4.1创设适宜进餐的环境提高园内餐饮质量食物是影响儿童食欲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引起食欲的食物一定是色香味俱全的,面食物之所以可以引发食欲是由于它既可以满足人本身身体发育的需求,也能满足人审美的需求,也就是说要兼顾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双重需求。为了诱发儿童更好的食欲,人为的创造良好
28、的进餐行为,幼儿园就要从改善食物质量、提高水准这一层面入手。这就需要幼儿园管理者有意识地要求厨师在准备食物时多用心、多用时,培养包括厨师、保育员在内的全体教职工重视儿童饮食文化,提高饮食健康意识,将进餐这一日常活动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科学化地创设适宜进餐的环境,并营养化食物搭配。例如,经研究表明颜色更能激发人的食欲,那么幼儿园内可以将餐桌布设置为适宜进餐的颜色,将教室内布置为温馨舒适放松的环境,同时还可以将点心做成吸引儿童的动物形象,通过这些改变儿童的进餐行为也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4.2注意观察儿童进餐行为开展有效干预策略儿童进餐问题行为出现的时机、频率、呈现的形式都不一样,每个儿童进餐不良
30、不争抢食物;不说话、不打闹,表现良好的儿童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执行媒介物的干预。以鼓励、奖励表现优异的儿童建立榜样的模范作用,让其他儿童模仿,并逐步形成属于他自己的良好的进餐意识与行为。4.4培养节约意识进行珍惜粮食教育幼儿身心发展不完善就给了教育足够的塑造的可能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不仅是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教师在儿童教育过程中要将节约的意识与践行节约的美德与文化结合起来,让儿童身体力行地养成节约意识,不浪费粮食,学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指导正确的实践行为,因此在大班儿童可塑期内幼儿教师注重其节约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结论幼儿进餐问题很常见,进餐问题的发生与
31、多重因素有关,幼儿自身的气质类型、幼儿心理因素、父母亲或直接养育者的行为能力、身体健康或精神健康程度等因素都制约着幼儿进餐行为表现,而幼儿进餐行为不仅关乎幼儿身体发展,也关乎幼儿的心灵与精神发呢,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幼儿进餐问题进行了探讨与评估,如教育学家从幼儿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展开幼儿进餐问题的探讨、社会学家从幼儿与社会的关系进行论述从幼儿疾病的角度解释说明进餐问题的危害等。本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出发对幼儿园大班儿童进餐问题进行了观察与分析,以问题为导向较为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当前幼儿园大班儿童进餐中存在的几大常见问题并对相应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笔者现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