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的王女士出现腹痛、腹泻、恶心等症状,随即来到福州市第二总医院。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生曹雯表示,接诊时,王女士的症状与胃肠炎相似,而查体时,王女士眼睛上的异常引起了医生注意。
王女士不仅面色苍白,而且眼睛巩膜是发黄,考虑是肝胆疾病。
正如医生所料,血液检查结果显示,王女士的转氨酶指标是正常人的十倍,这意味着她的肝功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医生怀疑王女士的肝脏问题由中毒引起。
万万没想到!
“罪魁祸首”是一包花生
最终,医生在王女士
的粪便及呕吐物中检测出
黄曲霉毒素超标。
原来,王女士在发病前一两日,吃了一包家中存放许久且已霉变的花生,从而导致其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
而像王女士这样,因食用霉变花生导致中毒的事件并非个例。
今年3月29日晚,浙江杭州的刘先生边看电视边吃花生,不料凌晨3点,他突然被一阵腹痛惊醒,爬起来呕吐、腹泻了十余次,被家人送往当地医院。
值班医生对其进行血化验及呕吐物、粪便检测后,发现刘先生肝功能指标高出正常值200多倍,确诊为黄曲霉毒素中毒,其病因也是因为吃了发霉的花生。
毒过砒霜!
100℃高温杀不死
“黄曲霉是黄曲霉菌群中的一种,通常呈现出肉眼可见的黄色或黄绿色,最适宜在30摄氏度到38摄氏度、pH值为5.5的环境下生存,易长于土壤、有机物、粮谷中。”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罗云波解释道,黄曲霉素是指曲霉菌属内黄曲霉菌种、寄生曲霉菌种等产毒菌株产生的次级代谢物,具有强致癌性。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国家农业部第八届科技委员会委员孙毅告诉记者,1993年,黄曲霉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一类天然存在的致癌物,是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
“黄曲霉素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氰化钾的10倍,1毫克黄曲霉素就能诱发癌症,20毫克就可置人于死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钢指出。
“黄曲霉素进入人体后,可被肝脏吸收,通过细胞色素酶代谢转化,诱导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引发癌症。”罗云波指出。
黄曲霉素不是一种化合物,而是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的总称,至今已分离出的黄曲霉素及其衍生物有20种,包括B1、B2、G1、G2、M1等毒素和毒醇。
罗云波表示,在天然食物中,以黄曲霉素B1最为常见,其危害性也最强,它多存在于花生及其制品、坚果和干制水果中。而黄曲霉素B1的代谢物为黄曲霉素M1,它多存在于牛奶及奶制品中。
哪些食物易被污染?
黄曲霉毒素不仅“毒”,
而且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它最爱“藏”在这些食物及场所中:
发霉的谷物
大米、小米、玉米、豆类等淀粉含量高的谷物。
发霉的花生及坚果
花生及坚果富含油脂,且黄曲霉毒素溶于油脂,所以它们易感染黄曲霉菌。
长期不清理的冰箱
木制砧板、木筷子
少量误食怎么办?可通过催吐、多饮水将其排出
那么,我们该如何识别、去除黄曲霉素呢?
不过,专家指出,紫外线、微波可以破坏黄曲霉素的结构,所以通过曝晒或者微波加热,有助于去除粮食中的黄曲霉素,以降低其毒性。
按照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常见食品中黄曲霉素的含量最高不得超过20微克/千克,如在玉米、玉米面及玉米制品中的限量值为20微克/千克,在稻谷、糙米、大米中的限量值为10微克/千克,在小麦、大麦、小麦粉、麦片中的限量值为5.0微克/千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误食含有黄曲霉素浓度超过1毫克/千克的食物,有可能引起黄曲霉素中毒。
“食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是不会引发黄曲霉素急性中毒的。若不小心误食,出现了中毒症状,则需根据临床情况来进行救治。如果少量误食并未出现明显的临床反应,可以通过催吐、多饮水、适当饮用牛奶的方法,使其尽快从体内排出。如果中毒症状较为明显,则必须及时送医,以免病情恶化。”罗云波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编辑彭茜综合央视新闻客户端、国家应急广播、央视财经、科技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