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对我来说,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自己下厨能极大地节省开支。不过,在度过了最初几个月「为了省钱不得不做饭」的磨合期后,随着备餐融入了每天的日常里,享用美味佳肴的幸福感足以扫清工作的疲惫,开发出新菜谱的成就感也不亚于发现新大陆。我也渐渐地能从下厨中找到乐趣和满足感,让它成为独居生活中快乐的组分。
以下就是我工作以来日常备餐的经验总结。我没有减脂增肌的需求,最终目的是在预算范围内尽可能营养丰富地喂饱自己。
我的厨房配置如下表所示。这些设备几乎每次下厨都会用到;所提及的原料则是我在烹饪中最常用,且回购过很多次的。
自己选购食材料理当然是最实惠的选项。我买菜的频率大概是每周一次,根据下厨热情和银行余额上下浮动。采购主要是通过可以看到保质期的网上超市Ocado,在结算前会特别注意,确保买来的食材在接下来的七八天内都能保持新鲜。送菜之后我也会立刻整理冰箱,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每日的菜谱,可能来不及的就放进冰箱冷冻。
每周买食材的量是根据食量决定的。以两顿正餐所需要的肉和菜为「一份」,尽可能买些不同种类的、合计六份的食材;余下的一份则是给自己偶尔偷个懒留的外卖额度。
此外,成品速食和冷冻食品都是随用随屯,只要确保存货足够我一周的食量就可以。去亚洲超市的时候除了补货,也会囤一些火锅/寿喜锅材料,拿来做快手菜十分趁手。
我常做的菜总结下来,无非三种烹饪方式:炖、烤、炒。前两者都是总耗时长,但注意力不必全都放在厨房里;炒菜耗时更短,就成了快手菜的不二之选。
咖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炖菜。并且因为有了速食咖喱块这种神器存在,只要把食材煮熟,就很难有食物中毒之虞。不过就算咖喱还有日本咖喱、东南亚咖喱、印度咖喱等不同风味,却总是逃不开那个味道,总有厌倦的一天。自己搭配食材和配料炖肉就能做出更多的花样,从猪肉白菜炖粉条到法式奶油炖菜,万变不离其宗。
上面的例子用的是咖喱饭,不过这个思路完全可以等价替代到其他炖煮类的菜谱:煎肉、加液体、调味、加配菜;开大火烧开,再转小火直至食材熟透。
怎么调味就完全取决于想要做出什么样的菜了。一个秘诀就是用菜谱原产国常见的那些调料——东亚用酱油、五香粉;欧洲菜则常用黑胡椒、百里香、迷迭香。提前一夜放在冰箱里腌制,就能让肉类有更浓厚的味道。
烤箱菜真的是所有做法中最方便的一个,只需要「放进去→翻面」两步就能保证做熟,烤箱工作时更不需要时刻盯着防止出现厨房事故。
和炖菜类似,提前腌制也能增加肉类的风味。烤肉时释放的油脂,加上腌料的香气,拿来做配菜和薯条的料汁,味道更是绝赞!
如果对口感有更高的要求,可以试试@Microhoo的这个三段式烤法:先用锡箔纸把肉包上;再拆开锡纸;确认肉烤熟了后,用最高温炙烤,就能收获一盘外焦里嫩的烤肉了!
这里所说的就是平均十五分钟内可以上桌,非常快手,适合亡羊补牢的快手餐万能公式。
快手菜最重要的就是要选择容易熟的食材。薄的肉片、大部分海鲜、叶子菜都属于易熟的类型,在锅里从生到熟不过几分钟。现煮米饭当然来不及,可以微波加热的米饭、意面,没吃完的面包,都是更合适的主食。
减少厨房里需要处理的家务也是「快手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蔬菜能掰成小块的就决不动用厨房剪刀,能直接剪开的肉类也不用拿出菜刀砧板,并且尽一切可能把食材全都放进一个锅里做熟……就没有那么多需要清洗的厨具了。
做饭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想要长久地坚持下去,就更需要一些小技巧,让这个过程没那么累,同时也不至于无聊到想让人放弃。对我非常有用的就是这两招:开发新食谱,增加下厨新鲜感;同时尽量避免不熟练的操作,并利用各种工具,让做饭变得更轻松。
其次是从朋友和影视剧的食谱中获得新的灵感。不只是非亚裔的朋友,哪怕同是中国人,饮食习惯也天差地别(比如,西红柿炒鸡蛋的256种做法)。有些爱下厨的朋友还会经常买些新的厨房小家电,如果能带来新的灵感,带个同款回家也未尝不可。
面对第一条,我首先做的就是把做饭的频率从每天降到了两三天一次。下厨前后需要做的家务每次都大同小异,那不如放在同一天做更便捷。
第二点主要针对的就是做油炸食品和切丝。炸制听起来恐怖,那就不做,很想吃的时候点外卖或者做烤箱版也不是不能接受;切丝的水平可以通过练习精进,但一个切丝器就能满足我的要求了。
至于增加下厨的幸福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次次都能做出美味佳肴——现在看来只能靠反复练习、总结经验来不断进步。就算没做出完美的菜肴,用好看的餐具承装、多点摆盘技巧,无形中还有提升口味的功效。
独自一人的社畜生活总是难免寂寞,日复一日困在相似的日常中,日子就过得飞快。考虑新菜、尝试新食谱的过程看似微小,却给每天的生活带来了珍贵的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