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到11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小简称省农科院)的李俊研究员再次因为巴塘四倍体小麦(也叫巴塘甲着)进入甘孜州,这是她连续四年为甲着进高原。
一个月前,巴塘四倍体小麦入选全国10大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为探寻这一“国字号”成员背后的故事,记者也随省农科院种质资源调查队前往甘孜州。
专家火眼金睛
普通六倍体小麦中发现四倍体甲着
进入6月,巴塘的小麦陆续成熟。金黄色的小麦已成为巴塘田园栈道最美的装饰。“每天有很多游客来这里打卡,当地人也习惯在晚饭后来这里散步。”巴塘县农牧局局长赖祯鹏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当地老百姓有种植小麦的习惯,是当地的主粮之一。因此,小麦也成为该县城田园风光的C位。
长期的种植习惯加上地理位置偏远,因此巴塘老百姓依然种植一些古老的地方小麦。四川省种质资源调查的首席专家、省农科院副院长杨武云告诉记者,“2018年,在我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从甘孜州巴塘县征集到一份小麦地方品种资源。
杨武云作为小麦专家,几十年的研究练就了他的火眼金睛,“我们把巴塘的小麦种植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郫都区的试验地中,当时是小麦抽穗扬花期,我到地里观察发现,大多为六倍体小麦,但其中夹杂着几穗四倍体小麦。”
据杨武云介绍,继“六五”期间收集到为数不多的四倍体小麦地方种后,近几十年来基本未收集有四倍体地方品种,“这次发现引起了我们麦类资源研究团队的高度重视。”
李俊告诉记者,随后团队在2019年和2020年,分别在成都市郫都区和广汉市进行种植,观察这些种质资源的特点。“四倍体甲着小麦的表现着实惊艳,在成都平原多个地点种植,其种子均为软粒全粉质,容易加工。关键是其营养成本指标太好了,叶黄素是其他四倍体的2-3倍,黄酮是其他四倍体的2倍,相对六倍体普通小麦,就更有优势了。”
经历百年驯化
巴塘甲着成美食原料
“四倍体,加上它独特的营养成分,让这个种质资源弥足珍贵。”杨武云说,为了保护该资源,2020-2021年,省农科院专门派专家到巴塘甲着原产地地巫镇(原中心绒乡和地巫乡)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了解甲着小麦种植历史和近年种植情况。
6月8日,在巴塘县苏哇龙乡,成熟的小麦像一块块调色板。“这里种了12亩甲着。”该乡农技员扎西尼玛告诉记者,这12亩甲着就是从老百姓手中收集的甲着种子进行保护性种植的一个点。
前来考察甲着的杨武云选了一穗比较壮的麦子,一数,“接近150粒!”据老百姓介绍,甲着为藏文,甲的藏文意思为100,着为小麦,该品种因其每穗有100粒种子而得名。
李俊告诉记者,在地方农牧局的陪同下,他们走访了种植甲着的老乡,两位七八十岁的老乡介绍,他们的爷爷辈就在种植甲着。“这样推算下来,甲着小麦种在巴塘种植历史在100年以上。”
杨武云介绍,在巴塘县特别是地巫镇,甲着小麦是藏家面食制品的主要原料。由甲着小麦制成烙饼、突巴(面疙瘩)、老锅馍馍等当地的传统食品,“口感都非常好,其中老锅馍馍还有淡淡的奶香。”专家们体验了制作老锅馍馍的全过程。
甲着馍馍。受访者供图。
大家知道意面就是用四倍体小麦制作的,“但甲着与意面原料的四倍体小麦不同,意面小麦是硬质的,甲着是软质的。”杨武云分析,结合作物驯化的原理,软质甲着是当地劳动人民经过百年驯化而来的,“最初可能也是硬质的,但由于当地加工设备有限,硬质小麦不易碾磨,他们就从中选择软的繁衍下一代,这样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软质甲着。”
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的粮食作物,其种植历史悠久。据考证,小麦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对其野生祖先进行驯化的产物,栽培历史有1万年以上。
“小麦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中国最早发现小麦遗址是在河姆渡流域附近,距今已有7000年左右。随后中国的小麦是由黄河中游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杨武云介绍。
如需转载,请私信小编,或致电:028-86968693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