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素分为两大类: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宏量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和纤维素。通常把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称为供能营养素。微量营养素又包括两大类:矿物质和维生素。
矿物质又进一步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常量元素占人体的总重量超过0.01%,最常见的有钙,钾,钠,氯和磷。微量元素占人体的总重量不超过0.01%,常见的有铁,锌,铜。
维生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类。脂溶性的维生素溶于脂肪和脂溶剂,不溶于水,储存在脂肪中,需要脂肪协助发挥它的生理作用,如微生素A,D,E,K。水溶性维生素是溶于水不溶于脂肪和脂溶剂,如维生素B族的(维生素B1、B2、B6)、维生素C,可会从尿中排除,不容易造成中毒。
二、微量营养素
微量营养素的特点有: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起重要作用;体内激素、酶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催化剂;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外界获取;当各种因素使其摄入长期不足时,会产生各种缺乏症状。
WHO将微量营养素缺乏定义为“隐性饥饿”;微量营养素缺乏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在发展中国家更为严峻;铁、锌、维生素A、维生素D等的缺乏威胁着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乃至儿童的生存。除严重的缺乏外,轻度或亚临床型的缺乏在儿童中更为普遍,婴幼儿的亚临床型的缺乏,可能在尚未被感知之前,就已经对其体格生长、神经心理发育、免疫功能等形成不良影响,为成年期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埋下隐患。
(一)维生素D
1.作用
参与钙磷代谢,促进骨骼发育;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提高免疫功能,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骨关节炎、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抗肿瘤(主要是生殖性系统肿瘤,如前列腺癌、卵巢癌)等。
2.状况
维生素D缺乏是全球性的营养问题,全世界大约30-50%的人缺乏。我国生活居住在不同纬度地区、季节、人群差异很大,纬度较高的华北、东北和西北的儿童:58.7%缺乏,36.9%不足,4.4%充足;季节:北方夏秋季75%不足或缺乏;冬春季均为不足和缺乏。
3.维生素D缺乏
高危人群有:婴幼儿,老年人,孕妇和胎儿。原因有:婴幼儿户外活动少,生长发育迅速;老年人户外活动少、代谢差、受体数量和功能不足;孕妇和胎儿:尤其是北方冬季孕妇多为缺乏,新生儿缺乏严重。维生素D缺乏可分为维生素D不足、轻度维生素D缺乏以及佝偻病。
佝偻病是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导致生长期骨组织矿化不全,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是维生素D缺乏的最严重阶段。佝偻病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少数患儿可能表现为易激惹、烦躁、哭闹等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早期:多见于6月龄内,特别是3月龄内的婴儿。可有多汗、易激惹、夜惊等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此期常无骨骼病变;活动期:骨骼体征为:小于6月龄婴儿可有颅骨软化;大于6月龄婴儿可见方颅、手(足)镯、肋骨串珠、肋软骨沟、鸡胸、O型腿、X形腿等。肋外翻不是佝偻病的体征,枕秃不是佝偻病的绝对体征。
预防:婴幼儿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每日1~2h,尽量暴露身体部位。婴儿(尤其是纯母乳喂养儿)生后数天开始补充VitD400IU/d。早产儿、双胎儿生后即应补充VitD800IU/d,3个月后改为400IU/d。
(二)维生素A
1.生理功能
2.维生素A缺乏
维生素A缺乏症是以眼部及皮肤症状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如夜盲症、角膜干燥、皮肤粗糙等。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可造成免疫功能损伤,反复出现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3.预防
积极预防和干预妊娠、哺乳母亲的维生素A缺乏。强调母乳喂养婴儿。当母乳不足或不能母乳喂养时,强调选择强化维生素A的配方奶。无论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的婴儿均应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A的辅食,应该每天吃,早产儿更应注意。强化维生素A或胡萝卜素的食品也能增加维生素A的摄入。
4.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
动物肝脏、鸡蛋黄等动物性食物;橙色蔬菜:胡萝卜、南瓜、红薯等,颜色越深维生素含量越高;深绿色蔬菜:菠菜、木薯叶、红薯叶、南瓜叶,颜色越深维生素含量越高;橙色水果:芒果、木瓜、西番莲果(除了柑桔),颜色越深维生素含量越高。
5.补充维生素A制剂
推荐摄入量:婴幼儿:1324IU/d;5岁以上儿童2648IU/d。在维生素A缺乏高发地区,推荐预防性补充维生素A1500IU/d,或每6个月一次性口服10万~20万U维生素A。
(三)铁
铁属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辅助氧在体内的运输;是许多其它代谢过程所必需的,包括大脑内的代谢。
2.铁缺乏
指体内总铁含量降低的状态,包括铁减少期、红细胞生成缺铁期、缺铁性贫血3个发展阶段。不伴贫血的轻微铁缺乏就已经对儿童的认知、学习能力和行为发育等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WHO将铁缺乏列为与死亡有关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WHO规定人群贫血是指血红蛋白低于贫血标准的现患率>5%,如人群贫血发生率<15%为低度公共卫生问题,人群贫血发生率15%-40%为中度公共卫生问题,人群贫血发生率>40%为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五岁以下儿童血红蛋白低于110g/l为贫血。PPT24中图显示了5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儿童贫血患病率:6-24月龄最高,2-3岁是一个平台期,3岁以后逐渐降低。2010年,6-12月龄农村儿童贫血患病率高达28.2%,13-24月龄儿童贫血患病率为20.5%。
3.临床表现
铁缺乏、缺铁性贫血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缺铁性贫血表现有:舌、手掌、眼睑颜色苍白,毛发干燥;疲乏无力、精神不振、烦躁不安;智力和行为发育受到影响;免疫功能降低,易于发生感染性疾病。
缺铁造成的脑损害是不可逆的,所以要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4.预防
孕晚期应预防性服用铁剂,定期贫血监测,发现贫血立即矫治,增加胎儿期铁储存;预防早产、低出生体重;在新生儿出生时延迟结扎脐带2—3min,可显著增加储存铁,减少婴儿铁缺乏。
提倡母乳喂养,如母乳不足或不能母乳喂养时,强调选择强化铁的配方奶。及时添加辅食,首选强化铁的婴儿米粉。经常摄入含铁量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动物血、肉类、强化铁的辅助食品铁含量丰富且吸收好;鸡蛋黄、豆类、深绿色蔬菜中的铁吸收较差,可与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同餐吃。纠正儿童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应从4周龄开始补铁,剂量为每日2mg/kg元素铁,直至1周岁;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足月儿从4月龄开始补铁,剂量为每日1mg/kg元素铁;人工喂养婴儿应采用铁强化配方奶。
目前我们国家针对微量营养素缺乏比较严重的贫困地区提出了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国家财政出资为每一个贫困地区的6到24个月的儿童补充营养素,每天补充一袋含有多种微量营养素的营养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