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季节,温度高、湿度大,细菌生长繁殖旺盛。食物未及时食用又保存不当时极易腐败变质,为有效预防夏季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障公众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省疾控中心提醒大家做好夏季食源性疾病预防。
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五大要点:
1、保持清洁——操作食物之前要洗手,备制食物过程中要经常洗手;——便后洗手;——清洗和消毒所有用于备制食物的设备表面;——避免昆虫、害虫、及其它动物进入厨房和接触食物。
2、生熟分开——将生的肉、禽、海产食品与其它食物分开;——处理生食物要用专用的设备和用具,如刀具和案板;——将食物存放在器皿内,避免生熟食物相互接触。
3、做熟——彻底煮熟食物,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品;——制备汤或炖菜(煲)等要煮沸,确保温度达到70℃。煮肉和禽类食物时,确保汁水是清的,而不是淡红色。最好使用食物温度计;——熟食二次加热时,要彻底热透。
4、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2小时以上;——所有熟食和易腐食物应及时冷藏(最好在5℃以下)——食用前应保持食物达到足够的温度(超过60℃)——即使在冰箱中也不能过久地贮存食物;——冷冻食品不要在室温下化冻。
5、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使用安全的水或将水处理成安全的;——挑选新鲜和卫生的食品;——选择经过安全加工的食品,如经过巴氏消毒的牛奶;——水果和蔬菜要清洗干净,尤其是在要生吃时;——不要吃超过保质期的食物。
二、水体污染
1.不喝生水,尽量喝烧开的水、瓶装水或经救灾指挥部认可的饮用水(净化设备现场制备或送来的桶装水)。
3.缸、桶、盆等盛水器具要经常消毒,消毒后用干净的水冲洗。
4.自觉保护生活饮用水水源及环境,在指定地点堆放生活垃圾、倾倒生活污水、大小便。
三、误采误食毒蘑菇
近日,多地报告误食毒蘑菇新闻。其中,云南昆明一女子吃了隔夜加热的野生菌后出现幻觉在去医院的路上扯了一路“线”的话题登上热搜榜。
我国毒蘑菇中毒特点具有五大特征:
1)报告事件病死率高达20%;
2)地域性强,以西南部云南、贵州、四川等最为严重,近年湖南、浙江增加迅猛,其他地区均有发生;
4)毒物谱相对集中,在我国造成中毒的毒蘑菇种类主要集中在鹅膏属、环柄菇属、盔孢伞属、红菇属、青褶伞属、粉褶菌属、桩菇属、粉末牛肝菌属等,致命的毒蘑菇主要包括可造成急性肝损害型的鹅膏属、环柄菇属、盔孢伞属及造成横纹肌溶解型的亚稀褶红菇;
5)家庭聚集性,80%的中毒发生在家庭。
温馨提醒:食用野生菌后如果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症状,就可能是野生菌中毒!怀疑野生菌中毒应立即采取自救措施并及时就医。
误区1:鲜艳的毒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错!根据颜色与形状不能简单区别蘑菇是否有毒。
误区2:长在潮湿处或家禽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错!干净的树下一样可以长毒蘑菇。
误区3:毒蘑菇跟银器、生姜、大米、生葱一起煮,液体变黑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错!“银针验毒”是小说和电视情节中,可以验砷化物(比如砒霜)、硫化物,但蘑菇毒素多为生物碱,不能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不能产生颜色变化。
误区4:有分泌物或受伤变色的蘑菇有毒?错!有不少毒蘑菇受伤后,不分泌乳汁,也不变色。而有的食用菌,比如多汁乳菇,可以分泌液体并变色。
误区5:被虫叮咬过的蘑菇没有毒?错!许多剧毒的鹅膏成熟后同样会生蛆、生虫。
误区6:表面粗糙、突起,菌柄有环或有菌托的是有毒的?错!许多毒蘑菇看起来很普通,比如剧毒的毒粉褶蕈。
误区7:毒蘑菇一泡水就变浑,无毒的蘑菇泡在水里是清澈的?错!泡水变浑是因为蘑菇含有浆液,既可能是有毒的,也可以是无毒的。很多毒蘑菇泡水也不会变浑。
误区8:毒蘑菇有土豆或萝卜味,无毒蘑菇为苦杏仁或水果味?错!蘑菇的气味不仅和品种有关,也和生长的环境有关,毒蘑菇和无毒蘑菇的气味无法分辨。
误区9:毒蘑菇做熟就没有毒了?错!毒蘑菇毒素毒性稳定且耐热,一般烹调方法根本无法破坏,加入其它的作料,比如大蒜、生姜等,也不能破坏毒素。
误区10:以前年年在这棵树上采蘑菇都没毒,所以今年也没有毒?错!曾经有报道一家四口人吃毒蘑菇致死,就因为他们年年在同一棵树采同一种蘑菇,从来没有出现问题,但是偏偏某一年可能受环境变化影响,出现毒素,造成惨剧,切勿凭借经验放松警惕。
四、沙门氏菌
建议
1.普通消费者:——勤洗手,除饭前便后洗手外,接触了生肉,禽肉,生蛋等也需要洗干净手。——确保熟食,因沙门氏菌耐热性不强,在选购新鲜食材,烹调时要彻底加热。——生熟厨具分开,食物存冰箱时也要生熟分区,防止发生交叉污染。——阻隔并扑灭苍蝇等病媒。被苍蝇污染、过期和腐败的不洁食物均要丢弃,切勿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