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指大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不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各种表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来判断,一般来说,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有完整的健康人格。大学生主要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两面性,而且其各方面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容易引起多种冲突与矛盾。主要的心理矛盾有: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情绪与理智之间的矛盾;愿望、幻想与实际现实的矛盾;强烈的性意识与正确处理异性之间关系的矛盾等,如果这些心理矛盾得不到合理地处理和正确地引导,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有报告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上升到了25%,近年来已经达到30%左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受生理、心理、社会及大学生自身等几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业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最为显著,学习成绩差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大学生在学业方面是同龄中的优秀者,但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不同,很多学生存在学业问题,如果对这种现实不能正确地接受和对待,逃避或否认现实,就会引发心理卫生问题。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焦虑过度、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动机过强、学习成绩不理想、注意力涣散、记忆减退及考试焦虑等问题。
2人际关系问题
3情绪问题
进入大学后,社会角色的换位引起许多心理冲突,一些基础相对较差、能力相对较弱、个性不够坚强而又不能正确对待挫折的学生,就可能产生各种消极情绪,从而产生内心的痛苦和不安,易出现情绪困扰,主要表现为:
3.2焦虑通常包括自信心、自尊心的丧失,失败感、罪恶感的增加等,是由几种情绪混合而成的情绪体验。大学生入校后,有些同学发现大学并非是自己理想中的“伊甸园”,现实并非如他们憧憬的那么美好,开始感到失望,过分担心将来,紧张和焦虑过度,严重者还会导致身心疾病,如忧虑症、神经衰弱、恐惧症、疑病症、强迫症等,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
3.3自卑一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总感到别人瞧不起自己;做事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实践,因而抑制了自己的才华和进取的时机。自卑感的产生大致是由于缺乏社交能力、事业及恋爱屡遭挫折、家境条件不好等造成的。
3.4冷漠一般表现为对外界的任何刺激都无动于衷,漠不关心,既不与人交流思想感情,也不多管闲事,一副冷若冰霜的样子,对学习成绩满不在乎,对集体活动不热心等等。
4恋爱与性的问题
爱情作为人类美好的情感被大学生所向往和体验,而大学生的恋爱也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因恋爱引发的心理困扰、矛盾、冲突与挫折也在大学生中自然存在着。
4.2性心理主要是指与性生理、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况,也包括异性交往、恋爱、婚姻等与异性有关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已进入青年中期,随着性心理的发展,会出现一系列的性心理行为,但由于性知识的匮乏,使一些学生常常陷入苦闷和彷徨之中。
5大学生活适应问题
生活环境对一个人来说是千变万化的,大学生从家庭到学校,再从学校到社会,这种变化是角色成熟的主要经历,能不能完成角色转换是大学生能不能继续适应生活的关键。来到大学后,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适应。由于目前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所以,在大学生中生活适应问题广泛存在,主要表现在生活能力、自理能力以及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等方面。
6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6.1新生与特困生群体
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要承受大学学习的压力又要学会独立应付自己的日常生活,还要规划自己的未来,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而随着高等教育收取学生学费,加之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加大,贫富悬殊的扩大,造成高校贫困生也越来越多。调查研究发现,特困生群体有较高的人际敏感焦虑,抑郁和躯体症状明显高于非特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