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疫情发生后,大学生出现了心情焦虑、心理恐慌、情绪烦躁、心绪杂乱等心理问题。为此,可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和卫生防疫知识,开设专门的心理学课程或系列化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到高校德智体美劳各项教育全过程。
【关键词】疫情防控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6【文献标识码】A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严重冲击了高校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秩序,也给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要成效之际,面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尤其是疫情给人们带来的严重影响,各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承受心理挫折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疫情发生后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心情焦虑、心理恐慌、情绪烦躁、心绪杂乱等心理健康问题
疫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包括良好的个性、广泛的兴趣、健康的情感、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力以及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是人才成功的重要环节。
近日,笔者在网络授课过程中对多个班级大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影响的网络问卷调查,从收回的有效问卷来看,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客观、平和地看待这次疫情的影响,但也有大约38%的学生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心理紧张、焦虑、恐惧甚至抑郁问题,这种不良心理和负面情绪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根据笔者调研的结果分析,疫情发生后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心情焦虑。调研结果显示,有42%的大学生面对疫情蔓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情焦虑。客观地讲,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学生没有任何心理上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方面对疫情发展和防控能力本身产生种种疑虑进而形成心理焦虑,担心哪天自己或周围的人也会被感染;另一方面他们普遍对自己的学业受到影响有所担忧,尤其是毕业班学生因为担心自己就业受到影响而形成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
二是心理恐慌。调研结果显示,面对蔓延速度快、危害大的新冠肺炎疫情,有53%的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慌。造成这种心理恐慌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对疫情本身“神秘性”传播的恐慌,也有对新冠肺炎本身迄今找不到病毒源头的恐慌;既有对自身身体健康是否受到影响的担忧,更有对返校受阻,学业和就业受影响的担忧。这种心理恐慌的情绪会不同程度地对大学生正常的心理、情感、态度、精神、意志力等产生消极影响。
四是心绪杂乱。调研结果显示,有47%的大学生面对疫情出现心绪杂乱、态度无常、情绪低落等状况。长期枯燥无味的“宅家”生活必然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和情绪,使得他们因为心绪杂乱而导致时而态度激进,时而态度冷漠,时而情绪高涨,时而情绪低落,时而精神兴奋,时而精神消沉。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成熟的阶段,遭遇这场疫情冲击,心理上、情绪上很容易出现心绪杂乱、反复无常的状况。
心理承受能力不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不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上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影响,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通过调研和座谈分析,笔者认为造成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是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观原因。由于部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因此,他们的意志力、自控力等较弱,在受到客观因素刺激或影响时往往不自觉地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另外,由于大学生还没有走向社会,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缺乏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就使得他们在受到疫情冲击这种外在因素影响时,心理素质、认知能力、社会适应性和自我把控性等受到严重影响,出现心理、情绪、态度、精神等方面的问题。
疫情防控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经历了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为了尽快消除部分大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形成的心理健康问题或心理疾病,广大高校管理人员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把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着重从人格健康教育、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应对突发事件教育、挫折教育、生活方式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心理调适教育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力求从整体上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积极配合、联合互动、明确责任、协作驱动。高校可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新时代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意识、珍爱生命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了实现上述教育目标,可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抓住时机开展积极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活动。学校心理咨询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许多高校相继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采取多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指导学生管理部门和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与新冠肺炎疫情作斗争的特殊时期,高校心理咨询部门要针对大学生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咨询工作,积极开展心理疏导,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生活不受影响。
第四,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到德智体美劳各项教育全过程。学校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整体格局。要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之外,还必须使之做到身心健康,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他一切都会“归零”。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极为重要。因此,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德智体美劳各项教育中,通过这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既德才兼备又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委托项目“增强教育自信”(项目编号:17JF00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2月24日。
②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求是》,2020年第4期。
③《习近平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看望慰问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解放军指战员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和居民群众时强调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人民日报》,2020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