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上的贫困会给大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贫困,从而使其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心理焦虑、自卑、心理矛盾的冲突性、虚荣、逆反、依赖等。
(一)心理焦虑与自卑
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的贫困不能给予其充足的物质生活和学习条件,使其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为学费、生活费感到焦虑,为学习感到焦虑,为日后就业感到焦虑,为人际交往感到焦虑,思想负担过重,自信心丧失。此外,贫困大学生在物质生活上和其他学生有很大差距,无论穿着、消费、生活用品还是生活阅历、观念都有巨大的反差,这样会使他们有自卑心理。一些贫困生排斥他人,认为别人会看不起自己,把自己的交往圈仅限于狭小圈子。这样的自卑心理会使很多贫困生不愿参加学校的任何活动,不愿与人沟通交往,失去很多锻炼自己的机会,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
(二)心理矛盾的冲突性
很多贫困大学生存在严重心理矛盾问题,一方面,对于艰苦拮据的生活,他们有较强的适应和承受能力。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在生活上自立,在经济上独立。但另一方面,在他们自立的背后,却掩盖着深深的自卑。当别人给予帮助和资助时,他们常常会感到人格受到了伤害,缺乏坦然面对和接受贫困的勇气。一些贫困生排斥学校内外的勤工助学活动,甚至认为这样做很没有面子和伤害自尊心,丧失了应有的自强自立精神。
(三)虚荣心理
有些贫困大学生对于自己所面临的困难,不但不能够去正确对待和坦然接受,反而通过各种方式来伪装和掩饰自己。他们尽管生活拮据,仍要与其他同学攀比,追求品牌和享乐。这些贫困生喜欢表现自己,有强烈的虚荣心理,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做到踏实努力。这是一种极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对于自身健康发展十分有害,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四)逆反心理与依赖心理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不是单方面的原因,而是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探析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是提出相应对策的前提,是保障其心理积极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家庭经济贫困是根本原因
贫困大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我国偏远地区或父母下岗家庭,家庭经济收入低、生活拮据。父母供他们上学很困难,因此他们有着更强烈改变家庭状况的愿望,既希望刻苦学习拿到更多奖学金,又千方百计不停找机会打工贴补。但是这种情况使他们陷入矛盾的境地,打工会耽误学业,他们既想打工挣钱又怕耽误学习,长期以来的心理冲突会使他们的人格和性格发生变化,甚至出现某些精神病症状。此外,很多贫困大学生往往带有家庭所属的社会身份特征,这样会导致很多贫困大学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敏感且不易与周围同学相处,不合群自闭。
(二)自身存在的心理弱点是内在原因
通常贫困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与周围人群的生活状况反差相对较小,比较能够融入社会、家庭、学校生活中去。但当他们进入大学之后,这种反差会突然很明显,表现在日常饮食消费、服装消费、电子产品消费等各个方面,同学之间互相攀比炫耀,追求名牌和限量版产品,这样的反差会使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产生自卑和排斥心理,很难融入其中,难以寻求心理归属感,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五)资助体系和心理支持工作不完善是重要原因
三、应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一)加强贫困观教育与人格教育相结合
不少贫困大学生难以坦然面对贫困问题,缺乏正确的贫困观,把贫困的原因归咎于社会的不公和父母的无能,时常抱怨命运不济、上天不公,带有强烈的悲观和自卑情绪。然而在很多发达国家,大学生上学学费用都是靠自己打工维持,不依赖于父母,能够做到自强自立并以此为荣。而且当前大学生自筹经费和勤工助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大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完成学业,具有可行性。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格教育,要使他们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意识和正确的三观,促进人格积极健康发展。
(二)完善助学资助体系
经济困难是当前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源头,要消除他们的心理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对其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资助、学校定期补助和减免学杂费等措施帮助解决;另一方面,要逐步健全、完善助学贷款制度,积极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展;最后,对于优秀的贫困大学生,国家要加大对其助学奖励的力度和广度,以此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四)鼓励勤工助学与培养自尊意识相结合
当前,各高校会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和推荐广泛的勤工俭学渠道,使贫困大学生增加收入,缓解经济上的压力。但是,勤工助学的意义不仅仅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贫困大学生改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建立起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自尊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它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利用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提升和完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过程中,要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当面对经济上的贫困时,要有坦然接受的态度,做出正确的选择,靠自己的双手和努力,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所以,高校在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渠道的同时,更要给予他们积极的精神激励,培养他们的自尊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