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微课教学
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与此同时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更加多样化,这给传统教学方式及学习资源传播方式带来了巨大冲击。为适应大环境的变化,突显高职教学开放的形态,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并合理应用微课这一教学模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环境,让学生更乐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为其心智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标及现状
二、微课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三、微课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四、结语
【参考文献】
[2]杨敏,黄小梅.构建“微时代”背景下“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APP[J].亚太教育,2015,14:10~12
[3]袁晓娇.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问题与模式[J].科教导刊,2015,4:167~168
[4]杨钰.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与策略[J].现代交际,2015,4:143~144
[5]贾洪亮.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河南科技,2015,23:7
[6]陆建兰,李宪伦.网络话语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新模式探研[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69~71
【关键词】结核;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学生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某高校10个院系新入学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20岁。发放问卷896份,收回有效问卷854份,有效回收率为95.31%。
1.2方法参考《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及有关材料,自行设计问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调查,学生以无记名选择答题方式独立完成问卷,限时回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核对、整理后录入Excel进行统计。
2结果见表1~3。
854名新生14项知识点实际知晓6172人次,总体知晓率为51.62%,其中“结核病在我国属于法定传染病、结核病是能够治愈的、结核病传播途径”知晓率占前3位,“预防控制结核病、结核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知晓率较低。
电视、报刊、广播是大学生获得结核病防治知识最主要的3个途径,其中电视为80.54%,报刊为75.38%,广播为58.57%;而从教师和医生教育中获得知识的比例分别为31.43%和33.88%。
3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结核病基本知识了解的还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加强预防结核病基本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大学生预防结核病主要通过电视、报刊、广播3种大众传媒途径获得相应知识,说明大众媒介在预防结核病健康教育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与大众传媒相比,教师、医生在预防结核病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明显偏低。对于治愈结核病的关键措施,大多数学生认为应早期用药或注意休息,而不知道不规则用药会导致治疗失败,给治疗带来困难;还有83.26%的学生不了解国家防治结核病的免费政策。有报道显示,经济困难是出现肺结核早期症状而未就诊的重要原因之一[2]。大力宣传我国的结核病防治政策,对促进结核病人的早发现、早治疗、控制传染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今后教育部门要将结核病防治知识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生中开展经常性的宣传工作,从教师、医生与学生的互动结合上下功夫,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如何发挥教师、医生在这方面的作用,是值得今后研究探讨的课题。
4参考文献
[1]李立明.流行病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35-540.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开发;创新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及内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培养完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运用心理测评和心理辅导等多种技术手段,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特殊教育活动和系统过程。它主要包括大学生的个性健全教育、积极适应及自我定位教育、情绪情感调适教育、意志力优化教育、人际关系和谐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多方面。但纵观高校近几年影响较大的心理个案,有为勇救落水儿童而英勇献身的英雄大学生,更有凶残弑师、虐杀同窗的“校园杀手”,更不乏因生活失意、心境孤独而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生命的大学生。犯罪和自杀呈现蔓延高学历的倾向,“象牙塔”悲剧频发。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清。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处于同一工作体系之中,辅导员同时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主要力量,同时担负起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主要职责。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认识上,也存在着两种极端化的倾向,一种观点是片面夸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否认德育对心理成长的作用;二是把学生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于思想问题,用德育化的方式去解决心理问题。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联系,但二者在各自的理论基础、目标、任务、内容和方法上都是有差异的。
2.定位不准。由于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往往师资数量不足,导致有限的人力资源只能投入到少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身上,加之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心理咨询就是治疗心理病,这种观念如果盛行是有很大危害的,一是会造成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恐惧和抵触心理,使学生即使需要咨询也会因为害怕别人说自己有病而拒绝选择心理咨询求助;二是因为学生的抵触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很难介入和影响到客观上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帮助的学生,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组织功能。这就从认识和实践上都导致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咨询诊治而轻视防治引导,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咨询的倾向。
3.投入不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有心理问题的人毕竟是少数,各高校为了减少办学成本,尤其是民办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人员数量偏少,只有7000多名学生的芝加哥大学的学生咨询和服务中心就有13位专职人员,而在我国高校人员严重不足;二是由于投入不足,待遇难以得到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现有的工作者缺乏系统的心理培训,难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三是由于投入经费有限,导致很多心理组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形同虚设,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由于条件的限制难以实施和开展。
4.方法不活。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往往与德育工作的方式雷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不能适应学生需要。经常采取一些传统德育工作的谈话、聊天、说教甚至是命令的简单粗暴的方式,课堂教学也是内容枯燥乏味,毫无新意,形式单调被动,不符合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及行为特点,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空喊口号,实质是在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应该注重心灵启发、积极品质的构建、心理潜能的发挥,从而达到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助人自助。笔者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治疗为主转变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模式,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必须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的开发、运用和创新,最大限度地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实效。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的开发、运用与创新
2.以团体心理辅导为导向,精心组织班级心理主题班会。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应该以团体心理辅导为导向,精心组织班级心理主题班会。内容上包括新生适应、学习交流、情绪调控、情感体验、人际交往、恋爱心理、职业选择等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形式上可包括演讲辩论、调研探讨、社会实践、心理测试与辅导、行为训练、案例分析、情景设置、反思体验、心理训练、游戏、演讲、角色扮演、电视欣赏、团体讨论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要想组织好主题班会,必须加强对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和指导,才能达到以“活动――感悟――心灵成长”为路径,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效果。
3.以普及心理知识为目标,科学实施心理知识竞赛。结合心理课程教学,可面向全体学生各有侧重地广泛宣传开展心理知识竞赛,带动全员参与学习讨论心理知识的热潮,在有趣的比拼中既能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团体合作精神,又能消化吸收心理健康知识,形成积极的活动体验。但运用此法需注意:一是要分别进行单人赛和团体赛;二是赛前要进行完整系统的培训;三是要及时予以奖励强化;四是竞赛内容应该生活化,对大学生当前及未来的现实生活有帮助和指引作用;五是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竞赛结果。
总之,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大学生的思维特点、爱好特长及行为习惯,进行教育载体的开发、运用与创新,才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思想教育研究.2001(4)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胡凯.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4)
[4]高一虹,陆小娅.大学生心理帮助与求助方式调查[J].社会心理研究.2001(1)
[5]李晓波.大学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2005(12)
【关键词】艾滋病;大学生;知识;认知水平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泸州市四川警察学院、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泸州医学院三所大学的在校生,共调查2951名学生,排除不合格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2803份,问卷有效率为95.0%。
1.2调查方法与内容
1.3资料整理与分析
问卷收集整理后,用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算率和构成比等指标,用χ2检验进行正确率的比较。正确率=(正确人数/总人数)×100%。年级的分类:低年级是指大一、大二的学生,高年级是指大三及以上的学生。
2结果
2.1一般情况
在调查的2803名学生中,有医学专业学生1559人(55.6%),非医学专业学生1244人(44.4%);男生1073人(38.3%),女生1730人(61.7%);年龄17~28岁,平均年龄为21岁;来自农村1760人(62.8%),城镇1043人(37.2%);低年级学生1782人(63.6%),高年级学生1021人(36.4%)。
医学生对每一个问题回答的正确率都高于非医学生。但是,医学生对“目前有没有检测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可靠方法”和“蚊虫叮咬会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两个问题回答的正确率分别为67.2%和51.6%,提示有一半的医学生回答错误或者持不确定态度。见表1。
农村与城镇学生比较,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题目当中,第8和12题城镇的正确率高于农村,第10题农村的正确率高于城镇。见表1。
[1]陈英,丁贤彬,蒋雪飞,等.重庆市某高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和需求调查.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7(4):277-279.
[2]李松柏,左小明,黄耀明,等.不同学科的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比较分析.实用临床医学,2002,3(5):1242-1251.
[3]易英,陈晶琦,王粉燕,等.大学新生预防艾滋病认知调查与教育需求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6,9(3):406-408.
[5]仇玉兰,施榕,毛达娟,等.大学生艾滋病/性病和安全的同伴教育.中国学校卫生,2001,22(5):4372-4381.
[6]继鑫.辽阳市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7,14(3):727-728.
关键词:大学新生不适应问题对策
大学是中学生向往的地方,是神圣的知识殿堂,是多彩的生活乐园。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恋爱,疯狂游戏,做任何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这些都不会受来自学校和家长的束缚。貌似这一切都很美好,然而当你真正踏入大学的校门,新鲜感过后,中学与大学的种种不同难免产生不适应,并且深感不知所措。有些人会因此困惑不安,甚至不知道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帮助大学生顺利地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更为了他们更顺利地度过四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本文将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入手,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原因
(一)新旧环境的截然不同
大学生活与中学相比较,最大的特点是要求学生必须自主、独立,不论衣食住行还是学习、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知识、能力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1]。进了大学,学生脱离了老师和家长的管教,觉得世界一下子大了很多,生活不再只充斥着枯燥的学习,还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新挑战。中学阶段,学生的衣食住行基本上都由父母包办。而上了大学,这些都要由学生自己计划安排,卫生要自己打扫,衣服要自己洗,钱要自己计划着花。这些琐事足够让独立能力欠缺的学生适应一阵子。学习上,大学的学习范围广,知识点多,学生想学得好,首先要做到自主、自觉学习,这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必须改变中学时“跟着老师的思维走”的习惯,转而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此外,学生的人际交往环境相比中学阶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里的同学都来自全国各地,个体差异很大。如何与身边的同学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新生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
(二)梦想与现实的落差较大
梦想与现实的落差是学生迷茫不知所措的另一个原因,这种落差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憧憬与现实的落差。艰苦的中学阶段,学生把对自由、轻松、美好的大学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而进入大学后,他们会发现真实的大学生活与他们原先憧憬的有很大的反差。也许刚进校园他们就会发现:校园并非如想象中那样充满着浓郁的学府味,教室没有想象中那么现代化,图书馆里的藏书也没有想象中那样应有尽有,寝室更没有那么舒适怡人……这里就是我一直憧憬的大学?其次,学生的自我定位出现偏差,产生自傲或自卑心理。大学新生,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缺少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自我意识往往偏高或偏低[2]。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自我评价过高。绝大多数新生在中学时代都是佼佼者,进了大学校园以后,面对全新的竞争群体,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不复存在,失落感挫败感油然而生。这种“大学生的相对平庸化现象”一时很难令新生适应。其二是自我评价过低。大学同学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在家庭背景、经济条件、能力才华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有些新生会因此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正值青春时期的同学们,也可能因自己长相不佳、身材不好而自卑,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搞好入学教育工作
(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柳建莹,刘晓明.青年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69.
[2]田霖霞.大学生心理不适及学校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9):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