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识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指肌体的强健和有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方面的完满状态。1989年则将健康明确规定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就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那种“无病即健康”的传统健康观日渐为人们所抛弃,一种新的健康观应运而生。

心理健康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来定义。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旨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与意义

1.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具有直接的影响

现代生理学研究已证明,积极的心理对生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如果一个人心理长期处于不健康状态,则必然导致生理异常,或发生病变。有的医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不少癌症患者并不是由于癌细胞的扩散导致快速死亡,而是由于心理的过分恐惧导致了寿命的大大缩短,换句话说,是被“吓死的”。而那些能够在医生的治疗下战胜癌症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始终保持自信、乐观。所以,要想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除了加强锻炼之外,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2.心理健康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使人记忆力增强,反应敏捷,思维活跃;焦虑不安、悲观、苦闷、愤怒等不良情绪,则使人心烦意乱,思维停滞。长期的心理紊乱必然导致大脑机能失调,破坏正常的智力活动。对于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大学生来说,如果心理不健康,就难以继续进行正常学习。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进行正常学习与生活的基本保证。

3.健康的心理是成才的重要保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及理解

人的心理健康标准是相对的。判断人的心理健康必须考虑年龄、性别、社会身份、情境等各种因素。综合各种观点,根据大学生年龄特征、社会角色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一般认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为:

1.智力正常

心理健康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求知欲望强烈,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学习成绩稳定,能保持一定的学习效率,从学习中体验到满足与快乐。

2.情绪健康

心理健康的学生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虽然也有悲、忧、哀、愁等消极体验,但能主动调节,并能适应表达和控制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绥。

3.人格完整

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指人格的各要素(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完整统一,平衡发展,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完整的大学生其所思、所想、所行是协调一致的,并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有的人两面三刀,阳奉阴违,当面说人话,背后说鬼话,或者所想不同于所说,所说不同于所做,都是不健康的表现。

4.自我评价正确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有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既不妄自尊大,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也不妄自菲薄,甘愿放弃可以发展的机会。

5.人际关系和谐

6.适应能力强

心理健康的学生在环境改变时能面对现实,使个人行为符合新环境的要求,并能对社会现状有清晰的认识,与社会保持良好接触。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大学生过于老成,过于幼稚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理解和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应注意以下问题:

(1)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心理疾病。因此,不能只看到一时一事就简单地对人对己做出心理不健康的结论。

(2)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一种连续的状态,在许多情况下,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程度的差异。

(3)心理健康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环境的改变,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有所改变。

(4)上述所谈的心理健康标准只是心理健康的一般要求,而不是最高境界。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在自己现实的基础上,追求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

三、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认知问题。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一些学生对客观世界、对周围的人或事以及对自己缺乏理性、辨证的认识,甚至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导致心理冲突,引发心理问题。如学习差,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聪明,脑子笨;一遇挫折就怀疑自己的能力有问题。

2.情绪问题。大学生情绪情感丰富但不稳定,随意性、情境性较大,自我控制力较差,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既容易急燥、焦虑,又容易抑郁、消沉。

(1)自卑感。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自认为他们进错了门,未能被正规大学录取成为正式的本科生,而感觉低人一等,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和动摇。另一方面,有些学生来自于贫困地区的农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缴费上学带来的沉重经济压力,使他们徘徊于痛苦的边缘———欲学不能、欲罢不忍,加上周围学生出手大方、超前消费,更引起他们心理失衡,产生自卑感。

(2)孤独感。有些学生性格内向,心灵自我封闭,不愿交际,因而显得古怪、孤僻;有些学生自命不凡,狂妄自傲,到头来只能孤芳自赏、形单影只;还有些学生因自卑而不敢与人交往,怕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自动把自己游离于集体之外。

(3)焦虑感。进入高职院校后,学习内容的专业化、深度和难度比以前加大,学习方法也较中学有所不同,这对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从而引起心理上的困惑和焦虑。还有部分学生,面对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严峻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学兄、学姐们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的就业形势,使他们无所适从、紧张不安,长此下去,神经紧张、失眠、胸闷、心跳加剧等焦虑并发症就会相继出现。

(4)抑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不同文化的撞击带来了心理的冲击,加上社会上的行贿受贿、欺诈勒索、损公利己、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影响了校园内的学子,侵蚀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对社会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有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碰到挫折时,也会出现情绪低落,整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等,长此以往,必将出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失眠等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会感到“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美好的世界在他眼前呈现出一片灰色。

(5)困惑。高职院校学生已进入青年中期,性生理基本成熟,他们渴望与异性交朋友,迫切想得到异性的友谊以至爱情,但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和生活经验的欠缺,导致在实际生活中与异性交往困难、单相思而苦恼、失恋而痛苦、陷于多角关系而不能自拔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有的女生刚入学就接二连三地收到高年级男生的邀请,因不知如何应付而陷入苦恼困惑之中。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充满激情,富于幻想,但因认识偏差、阅历较浅,因而对当前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和现象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出现了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反差,产生心理的不平衡,导致迷茫、失落和困惑等心理问题

3.行为问题。人的行为是人的心理的外化。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个体差异性,尤其是一些学生在知、情、意等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加之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一些学生的行为容易走向极端,出现象违纪行为、违法行为及变态行为等。

4.人格障碍。指自儿童或少年时期发展起来的人格明显偏离正常现象。这种人格异常主要表现为情感和意志行为障碍,感知和智力并无异常。由于人格的偏离,以致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甚至贻害公众和自身。常见的有偏执型,分裂型、表现型、自恋性、反社会型、边缘型、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被动攻击型等。大学生中的人格障碍问题常常是人格发展不良或人格偏离,而非异常人格,是受个体心理素质发展的局限所致,大多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处理人际关系,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差等,严重的会影响到学习、工作及生活。

5.神经症。神经症是一种非器质性的大脑神经机能轻度暂时失调的疾病。神经症的特点为:一是不表现出精神病常见的妄想及离奇行为;二是心理冲突,精神痛苦,但无器质性障碍,可以治愈;三是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自知力,能够主动求医。神经症包括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神经衰弱等。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障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二是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具体地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因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革开放的深化,竞争机制的导入,我国社会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新的社会环境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影响越来越大。大众传媒手段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已成为影响人们心理、思想的主要社会因素,其中一些格调低下、观念错误的影视报刊,对求知欲望强烈而辩别能力尚弱的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消极影响,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4.个体的生理、心理因素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父母常患有某种心理疾病,下一代患同一疾病的可能性达68.1%,如果是父亲或母亲一方患病的,下一代患的可能性则为16.8%。尤其是抑郁症常来自于高危险家族。

(2)身体健康状况。各种躯体疾病会使人烦恼、敏感多疑,行为控制力下降,尤其是慢性病或久治不愈的疾病更容易导致严重心理障碍的产生。

(3)先天的神经系统的素质。神经系统属于弱型的人,容易受不良因素影响而引起不健康的心理行为。

(4)人格因素。个体人格中的某些不良方面,如性格内向孤僻,急燥、冲动、固执、多疑、偏激等方面都不利于心理健康。

(5)心理素质方面。心理素质脆弱,尤其是缺乏自制力与挫折的承受力的人,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的方法

1.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

大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卫生知识,能够增进自我了解,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自觉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实践证明,系统学过心理卫生知识的大学生比未学过的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与保健。大学生可以通过听心理卫生课或讲座,阅读心理卫生书刊等途径来接受心理卫生教育,并要注意把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2.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1)幽默。英国著名化学家法拉第,由于长期紧张的研究工作,健康每况愈下。后来,他请了一位高明的医师,经仔细询问和检查,医师开了一张奇怪的处方,没写药名,只写了一句谚语,“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师”。开始法拉第百思不解,后来逐渐悟出其中道理,便决心不再打针吃药,而是经常到马戏团看小丑表演,每次都是大笑而归。从此他的紧张情绪逐渐松弛,不久头痛、失眠的症状也消失了。

(2)及时宣泄。心理学家认为,宣泄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你悲伤忧郁时不防给最好的朋友倾诉;也可以进行一项你所喜爱的运动;或在空旷的原野上大声喊叫,即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宣泄积郁。或者记日记也不失是一种好方法。

(3)欣赏音乐。当你出现焦虑、忧郁、紧张等不良心理情绪时,不防试着做一次心理“按摩”———音乐冥想,“维也纳森林”、坐邮递马车……

(4)体育锻炼。“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应成为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座右铭。

3.注重自身修养,完善自我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预防心理疾病的天然屏障,而且有助于个体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完善自我的心理品质包括建立合理的认知,保持乐观的情绪,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等。

4.及时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当前,不少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认为有心理问题的人(患有精神病)才去心理咨询,对心理咨询非常敏感,甚至排斥。即使碰到心理问题也羞于咨询,以至于耽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使问题复杂化。大学生应端正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正确对待心理咨询。

我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随时接受学生的心理求助,同时,在我校网站上开通了“心理咨询网页”,学生可以进行网上心理咨询。

THE END
1.大学生降科普知识竞赛官方报名入口【重磅通知】2023年第二届大学生健康科普知识竞赛报名开始! 报名时间:即日起-2023年5月25日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第二课堂》编辑部 广东省智慧科普技术研究院 大学生健康科普知识竞赛组织委员会 协办单位 各高校团委、学生会及社团组织 竞赛对象 全国在校大学生(不限年级专业,专本硕皆可) https://zhuanlan.zhihu.com/p/597996902
2.大学生降知识题目(精选6篇)篇1:大学生健康知识题目 1.樱花的花期一般有多少天? A.5天 B.6天 C.7天 D.8天 答案:C; 在日本有一民谚说:“樱花7日”,就是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7天。 2.素有“瓷都”之称的景德镇位于哪个省份? A.湖南 B.福建 C.江西 D.浙江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06v1g03c.html
3.大学生降教育知识*4. 您的是否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是美好的? 是 否 *5. 你是否觉得你的大学生活当中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健康的? 是 否 *6. 您是否抽烟? 是 否 7. (如上一题答否则可不做)你是否觉得吸烟有害自己或他人健康? 是 否 8. (如是女生请作答)您是否觉得自己的生理规律正常(如月经周期)? 是 否 *9. 您的饮https://www.wjx.cn/jq/19135232.aspx
4.大学生对降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的认知和实践调查再次,本研究对于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科学的运动锻炼习惯,全面提升身心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健康意识,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内化健康行为,从而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以健康的体魄和心态更好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为实现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https://blog.csdn.net/weixin_50490363/article/details/138534354
5.2021超星尔雅《大学生降教育》(复旦大学闻玉梅)测试及参考答案2021年春季超星尔雅大学生健康教育答案,本门课程从生理到心理、从习惯养成到疾病预防等多角度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知识与技能,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广健康生活理念、践行健康中国战略。 1.1 大学生活与健康成长 1【单选题】健康成长的要素不包括(B)。 http://zhi12.cn/content/65683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