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14:30场,77月度大直播,来!
想必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翻开书就看,合上书就忘。
为此不免会有这样的困惑:
为什么自己看书总是容易忘记?
为什么看完之后并没有太大的收获
很多人读书没有收获,是因为他们的阅读方式还停留在“原始人”的阶段,拿到一本书,从头到尾阅读,最后发现,什么也没有留下。
因此,如果想在读完每一本书后都有扎实的收获,就需要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01
————————————
写读书笔记的好处
读书不再是“随随便便地”地读,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充满主动性地去读。
真正消化书中的信息,使之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深入理解书中的要点或思想,并随时拿来参考。
02
怎样用读书笔记塑造
“读书生活”
1、购书和选书--用心愿清单指引阅读
养成列购书清单的习惯吧!
在读书笔记本中列一个想看的心愿书单,留意朋友推荐的书,或者是喜欢的作家推崇的书,或者是书中的推荐树木,随时扩展想看的读书清单。
2、读书---笔记让读书成果一目了然
“读书笔记改变读书方法,当你决定以写读书笔记为前提去买书、读书的时候,对读书的认识也会发生巨大的转变”。
哪怕是只写一句话的读后感想,也比漫无目的的“读”要好得多。
并且通过重读读书笔记,会帮助我们理解和消化这本书。所以,拿起笔,打开笔记本,开始着手记笔记吧!
3、“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
“葱鲔火锅”,即金枪鱼火锅,是以葱和金枪鱼为材料烹制的日本特色料理。葱段属于配菜而非调料。一锅香气扑鼻的“葱鲔火锅”,金枪鱼和葱段都必不可少。
一篇意义深刻见解独到的书评,既需要有对原文的摘抄,也需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就是作者教给我们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
葱---对原文的摘抄,用“圆圈”表示。
摘抄时,还可以附加上段落在原书中的页码,以便于日后回到书中翻阅。
4、辅助阅读的小技巧
有时候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在阅读书的时候没办法做详细的笔记,下面这些元素可以帮助你快速了解这本书的大致内容。
a、书腰上提示关键句的部分;
b、书中夹带的印有书名、作者名、出版社等书籍信息的卡片;
c、有书籍信息的书签;
03
将书中的内容变为你的内容
--“活用”
读书笔记是一种升华工具,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思维的飞跃。
读书时为了拓展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更好的搭建自己的只是体系,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因此在阅读完一本书之后进行重读和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
1、养成重读读书笔记的习惯
读书笔记不仅在当时可以帮助你理解这本书,事后的重读也会帮助你内化自己的知识体系,触发新的感想。
2、勤写书评和读后感
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尝试去写书评和读后感了。
我们做读书笔记的摘抄只是作者表达的观点,而我们对这一观点的认识和见解,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思考产物。
将自己的读书感受和观点记录下来,写成书评,则是读透一本书最好的方式。
04
让读书体验更美好的小tip
1、把名著放在枕边,随时感受名著的魅力
如果硬着头皮去读名著,不仅无法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反而会觉得读名著是一种负担。
将名著放在枕边,或者随手即可拿到的地方,随手翻上一页,说不定会渐入佳境。
2、常带3本书同时阅读,比如小说、散文、随笔各挑一本
3、在家里的每个角落放上书,在洗手间看书也很不错
有次和朋友谈及读书的癖好,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暴露了自己有在卫生间阅读的嗜好,还有朋友坦言,自己最爱的就是一边如厕一边看书,一本经典的红楼就是在洗手间看玩的。
4、充分利用有声书
现在很多的音频软件都有听书的功能,我一般都会在上下班的时候,听喜马拉雅的读书栏目。
一些喜欢的书,我都会从喜马拉雅下载下来路上听,比如蔡崇达的《皮囊》、松浦弥太郎的《100个基本》都是从喜马拉雅听完的。
5、读后感和书评从摘抄开始
写读后感之前,进行笔记摘抄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不仅可以帮助你进一步理解书中的内容,也是你写书评的最佳素材。
如果想要读完一本书,都能有更好的收获,那从现在开始就尝试去写读书笔记吧,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但会爱上阅读,也会爱上写作的。